中國歷史—經濟史(一)

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是在我們社會生活中政治、文化發展的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瞭解我們自古以來的經濟的發展和變遷,瞭解我們為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及不斷的改善我們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加深我們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認識,有重要意義。

中國歷史—經濟史(一)

漢代農耕圖

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是世界上農業的發祥地之一。

一、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

(一)農業起源

原始農業:更具體可概括為從採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而來的。傳說在上古時代,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力,教民農作”成為農業始祖。採用長期的採集經濟,在長期採集生活中,慢慢選出適宜人民栽培的植物。

農耕經濟:最早出現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在不同地域已經顯現差別,在北方已種植慄麥為主,而在長江流域已種植水稻為主。隨著農作物資源的不斷積累,人們開始馴化牲畜馬、牛、羊、狗等等,逐漸形成“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為輔”的經濟特點。

(二)生產工具的發展變化

起初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是石器時代,主要工具是石頭磨製而成的石斧、石鏟、石鐮和骨制等等簡單農具。隨著社會不斷髮展,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掌握冶煉鐵的技術,鐵農具逐漸代替了石制工具與骨制工具。

中國歷史—經濟史(一)

石耒

中國歷史—經濟史(一)

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大約在春秋後期,牛耕開始出現,戰國中後期,鐵犁用於牛耕,在西漢人們發明一種工具叫梨壁。在唐代發明曲轅犁,只是自漢代中國農具改革後的突破,使中國傳統犁基本定型。

中國歷史—經濟史(一)

在生產技術日益完善古代灌溉工具的進步也是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歷史—經濟史(一)

曹魏馬鈞改進的翻車

水利工程的興建,上古時代大禹治水的勝利、鄭國渠、西漢的漕渠等等水利工程,展現為發展生產經濟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