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眾所周知,中國彩陶是世界文化遺產寶庫中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而在中國彩陶文化中,甘肅彩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其因有三:一、她有我國最早的彩陶,距今約8000年左右;如大地灣一期文化的彩陶,與兩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孫納文化的彩陶同屬於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她否定了西方學者中國彩陶源於西方的荒謬的論調。根本不存在誰影響誰的問題。二、藝術成就最高。除大地灣二、三、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的精美彩陶外,馬家窯文化將彩陶文化推至最高峰,以期精湛的製作工藝,精美的造型、漂亮的紋飾、華麗的圖案、多種色彩的綜合運用,譜寫了中國彩陶史上輝煌的篇章。三、歷史悠久,延續時間最長,這是其他省、地無與倫比的。從距今8000年到2000年左右,長達5000餘年,數量多、分佈區域廣,紋飾繁複、多樣、精美、藝術成就高,學術價值高,堪稱全國之冠。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F901宮殿遺址)

   我們知道,追尋彩陶的起源,必須先從陶器的發明說起。因為只有產生了陶器,並掌握和熟練了燒陶的技藝後,才能生產出彩陶。陶器是史前時期人類的重大發明和創造之一。在大地灣遺址和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過程中,房址和灶坑周圍往往會出土較多的陶器和彩陶,它們多為盆、缽等飲食器具,說明最初的陶器(包括彩陶)是人類生活中最常用,最重要的生活用品。陶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是適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遠古先民的定居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定居生活需要有各種器物儲藏食物和水,蒸煮食物,自然界提供給人類的果殼、葫蘆形等天然物品有限,天法滿足人口增加的需求,人們不得不尋找新的容器來源。當人們長期積累了用火經驗,瞭解到陶土具有可塑性和經驗燒後具有一定硬寬的特點後,於是逐漸掌握了製陶技術便嘗試陶器的生產。經過漫長的實踐過程,土終於在水與火的作用下製作出適應各種用途的各類形狀的容器——陶器。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遠眺大地灣博物館)

   陶器產生幾千年後,隨著製陶工藝的不斷提高和生產技術的日趨成熟,人們對審美意識的產生及對陶器外表裝飾效果的注重,彩陶便應運而生。誰都知道,彩陶是在製陶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才出現的。因為製作彩陶必須有三個重要條件:首先要撐握顏色的使用知識,我國早期彩陶上彩繪的顏色多為褐紅色,化驗結果褐紅色的主要著色劑是鐵,我國的先民對紅色的認識和使用是很早的,在數萬年以前,山頂洞人的遺骸周圍就撒著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用礦粉染紅各類裝飾品;大地灣二期的房址中發現有當時的人們在居住面鋪撒的一層紅色赤鐵礦粉。說明人類對礦物顏料的認識及使用,可能經歷了數萬年的歷程,而紅色的正好是人們最早認識的色彩。紅色可能代表著吉祥美好的色彩,紅色可能象徵著對幸福的企盼……第二個條件是要有較高的燒製技術,如果燒製陶器的溫度不高,陶器上繪製的顏料就會脫落這就必須具備密封程度強而窯溫較高的條件。大地灣一期文化早一階段的陶器多為灰褐色夾細砂陶,顏色不純正,多夾有灰斑,基本上不見彩陶,晚一階段多為紅色夾細砂陶,還有少量的泥制紅陶。陶色相對較勻淨,出現一定數量的彩陶,說明陶器的燒製技術有了提高。第三個條件是需在質地光滑的細泥陶上才能顯出顏料的色彩感,並且用筆得以流暢無阻。從大地灣二期文化(仰韶早期)開始,細泥紅陶佔了上風,陶質細膩而緊密,這就促進了彩陶的進一步發展,大地灣一期文化(有仰韶文化)彩陶佔陶器總量的三分之一,其數量之多實在出人意料之外,但就彩陶的紋飾而論,只有寬帶紋這種最簡單的花紋,這表明了當時的彩陶還處於萌芽階段,呈現出較多的原始性。如常見紋飾單調,千篇一律,尚未出現變化多樣的圖案,說明史前先民的思維和藝術水平還處於最初的原始階段,它們儘管遠不及仰 彩陶那樣絢麗多姿,但是它畢竟將彩陶引入了人類的生活,將美好的色彩帶到了人間,在藝術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進入大地灣二期文化以後,飾有彩紋的陶器均為細泥紅陶,紋飾絕大多數是黑色,紅陶黑彩給人以奪目,沉著的視覺感受。另有極少部分的紅彩,顯露出前仰文化的遺風,彩繪主要用於盆、缽、碗、孟、瓶、壺等類器物,有的器蓋、器座、尖底缸、罐形器上亦偶見彩紋、盆形器施彩最多,其次為缽形器,繪彩部位主要集中在外壁中上腹部以及盆缽的口沿部,瓶、壺大多使用在口部和腹部。紋飾以幾何形花紋為大宗,其次為動物形花紋。幾何形紋飾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三角紋和圓點紋,動物形紋飾中以極具特點的魚紋最為常見。最初的魚紋均寫實性很強,一眼就可以辯識,後來則從頭部開發始簡化,越來越抽象,變得不易分辯。一般情況下,魚紋繪在盆形器的腹部,兩條魚兒繞盆一週,還有兩條大魚中間夾一條小魚,似在追逐嬉戲。魚紋由頭、鰓、身、鰭和尾部組成,大小比例適中,反映出先民對魚的敏銳準確的觀察和描繪能力。微張的魚嘴、繪神的眼睛、修長的魚身,形象的魚鰭,構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魚類暢遊於水中的畫面。不僅反映了人的對自然物萬物的熱愛,而且也體現了這一時期彩陶藝術的最高境界[1]。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大地灣先民生活場景)

   魚紋是仰韶文化中標誌性的紋飾,各地仰韶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如西安半坡遺址中描繪動物形象的紋飾多,其中以魚紋最多,最有代有性。它不僅數量多,變化大,而且生動逼真。魚紋大多飾於盆的肩部和底部內壁,從紋飾的組合上看,有單體魚紋和復體魚紋兩種。單體魚紋是由一條魚單獨組成一組紋飾,或與其他花紋配合組成一組紋飾。這種魚紋數量多,姿態各異。有的頭、尾、鰭俱全,身體各部分比較勻稱,口微張,鼻尖翹起作游水狀,有的只具頭尾而無鰭,口張目睜向上看;有的張口有牙齒同,眼睛睜大,向前張望;有的頭、身部都由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構成,其餘各部用簡單的線條表示;有的魚鱗作成斜格狀,形態逼真;有的只具頭部,嘴有作尖狀的,有的閉嘴睜目似向前覓食的,有的張口作遊動狀的,有如臨勁敵怒目相視的。復體魚紋是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魚紋合成一組紋飾。這種紋飾形態變化複雜,可分為上下壓疊和平行並列兩種組合形式。上下不壓疊組合的,只有魚身而無魚頭的,有三魚相疊,也有四魚兩兩相疊的。平行並列組合的為兩魚頭部相接組成一條帶狀花紋,已圖案化,體部失去魚的形態,頭部作三角形[2]。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大地灣原始先民生活場景復原圖)

   在大地灣二期文化(即仰韶早期)中魚紋是最為常見的彩陶圖案,一直延續使用到仰 中期,時間長達千年之久。對此,有的學者認為這反映了仰韶先民對魚的崇拜,魚是他們的圖騰,有的學者認為魚的繁殖較快,魚紋寄託,著先民們繁銜後代的希望,無論如何,仰韶文化的魚紋不僅具有令人折服的藝術魂力。而且蘊含著深髓的研究價值。魚紋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國燦爛的史前文化的象徵和標誌物之一。它大多繪在盆形器外壁的中上腹部,個別使用在圜底缽,瓶形器及器蓋上。盆形器上的魚紋圖案均規整有序,頗為固定。器物一週一般繪有兩條魚,頭尾相接,頭右尾左,有時兩條魚紋之間的空白之處填充一條小魚或其他花紋(見圖三、圖五),既彌補了繪製過程產生的缺陷,又使整體圖案顯得更加勻稱而生動。大地灣遺址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魚紋盆達30餘件,還有千片以上的魚紋殘片。[3]大地灣魚紋均為魚的側視圖,惟獨胸鰭的畫法例外。胸鰭本在身體兩側,從側面只能觀察到一側的胸鰭,大地灣先民卻改為上下對稱的一對胸鰭;無論魚紋如變化,尾鰭的畫法始終不變。根據器形和紋飾的不同特點。甘肅考古界的專家郎樹德研究員把大地灣魚紋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第一階段:具有濃厚寫實風格的魚紋,此時的陶盆形制均為圜底侈口,因口沿部系用泥片重疊加厚,可稱之為疊唇盆。魚紋形象生動,尤其是橢圓形的眼睛以及位於眼眶偏上部的眼珠,將魚表現得活靈活現。魚鰭不全、無背、腹鰭。但口、眼、鰭、身尾俱全,魚的形象一目瞭然(見圖一、圖二)。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第二階段:器形仍為疊唇盆。魚頭部分開始變長且圖案化,複雜多變的畫法使得魚頭細部令人費解,大多以直邊了孤邊構成的近三角紋填充頭部。魚身則變得更為完美,大多數魚紋的胸、腹、背、尾鰭樣樣俱全,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以及魚頭各類線條所體現的具體含議,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但可以肯定地是,抽象化的畫法自此開始引入魚紋之中(見圖三)。

   第三階段,魚紋仍然僅在疊唇盆上使用,但盆的口徑逐漸增大。腹也變淺了。這一階段最為顯著的變化和特點是,魚頭部分變得極為簡單而抽象,僅由上下相對的兩條弧線形紋組成,既扁且長。魚鰭的畫法則由斜三角紋變為直三角紋。畫法更為規整(見圖四)。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第四階段:使用魚紋的器形由疊唇盆改變為卷沿盆。這類盆仍然為圜底,但口沿外卷,因此稱為卷沿盆,它們是當時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陶器之一,經常出土於房址和窯穴中。這時的魚紋整體簡化為一種十分穩定的圖案。胸、腹、臀鰭三者合一,與拉長的背鰭上下相對,尾鰭前部出現隔斷線。魚的上下兩部分完全對稱,線條變得流暢柔美(見圖七)。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第五階段:仍使用在卷沿盆上,此時的盆口部由侈口改為直口,卷沿愈甚。該階段已跨入仰韶文化中期。大地灣雖未發現此段的完整器物,但根據大地灣三期文化(即仰韶中期)出土的殘器及陶片上的紋飾可以推測復原。魚紋更為簡化,頭部從一圓點表示,魚身簡化為四條弧線,上下魚鰭皆略去不畫,僅保留較為誇張,舒展的尾鰭(見圖六)[4]。

   從文化特徵上可以看出,仰韶中期是在早期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來,其陶器繼承了早期的許多文化因素,但又有明顯的變化,其經濟形態與早期大體相同,但漁獵比重下降,這與鄰省的關中、中原同期文化面貌相比,差異不大。大地灣遺址東靠麻家溝小溪,南依長蟲梁頂,西挨 家溝溪流,北臨清水河床,遺址山坡下(即清水河右河道旁)至今仍有幾百畝地的沼澤區蘆葦叢生,這三面環水的條件,應是理想的漁獵之地,同時,在仰韶早期出土有很多的動物骨骼,骨器中有不少的魚鉤,魚鏢,並多有帶倒刺的彩陶中有很多的魚紋圖案,這說明當時的大地灣先民儘管掌握了“鋤耕農業”但由於條件的限制,農具的落後,耕作技術的低劣,人類要活命,除搞好農業外,還必須上山狩獵,下河捕魚,才能生存下來。經歷幾百年後的發展變化,當進入仰部中期以來,彩陶屬於鼎盛時期,其藝術達到巔峰階段,彩陶明顯地增多,比例增大,而魚紋逐漸消失,植物紋盛行,再者出土的動物骨骼、漁獵工具銳減,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生存狀況。人們已有足夠的糧食享用,再不需要漁獵完全能夠生活下去。由於人們一門心思搞“鋤耕”,天天與農業打交道,時時看著植物生長,在搞彩繪時就很自然地把自己最熟悉的植物紋樣繪在陶器上。這或許就是自仰韶中期以後,魚紋逐漸消失,而植物紋越來越盛行的緣故吧!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大地灣彩陶、甘肅彩陶或其他地方的彩陶一樣均是源於生活,源於社會實踐的。它在古代文化寶庫中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它是先民留給我們的最寶貴文化遺產之一,它所反映的精湛的藝術成就及其珍貴的文化價值,在世界遠古時期的彩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

   由此可見,大地灣彩陶是大地灣先民運用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來的無比珍貴的史前藝術品,它不僅僅具有藝術觀賞價值,而它在復原歷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在讚歎它的藝術魅力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它的研究價值和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透過絢麗的圖案去研究大地灣文化的意蘊,以及它所表現的人文精神。大地灣彩陶是史前先民創造歷史,開拓西北的重要見證,記載著遠古社會的豐富信息,是我們復原原始社會的第一手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