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中華民族在8000年前開始琢玉成器,並由此形成以玉器為載體的中華玉文化,玉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明清兩代成為中國古代玉器史上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清乾隆時期—鼎盛中的巔峰階段。明清兩代玉器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其玉質之美、品種之多、雕琢之精、應用之廣都是空前絕後的,每件玉器上都濃縮著時代的氣息,每件玉器上都烙印著時代的特徵,每件玉器的造型、紋飾均昭示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工藝特點,通過賞析明清玉器,感受明清玉文化。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明 雙龍耳乳釘紋碧玉簋

明 雙龍耳乳釘紋碧玉簋

口徑11.4、足徑7.2、高8.3、最寬處18.7釐米。此玉簋圓形,侈口,微束頸,圓鼓腹,矮圈足。簋兩側置對稱式龍首口吞柱式耳,耳下各垂一小珥。頸部前、後中間處各浮雕一對稱片狀獸頭;中間片狀獸頭和兩側的獸耳間各有一組凸戟,前後共有四組凸戟;獸頭、凸戟和獸耳間均飾有一陰線夔紋,頸部一週共有八個。圈足外側中間有一圈凸起弦紋。

這件玉簋是明代仿古玉器,仿流行於商周時期的青銅簋。簋最早在商代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它既是盛放食物的器具,也是青銅時代的重要禮器。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可知,簋常以偶數出現,如二簋三鼎,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明 雙龍耳獸面紋青玉爐

明 雙龍耳獸面紋青玉爐

口徑13.2、足徑8.7、高6.3釐米。青玉,有沁色。仿簋樣式,圓形,敞口,龍頭口吞柱式耳,腹部扁圓、微鼓,圈足。口沿下、頸部中間有一凸起的浮雕獸頭,獸頭和兩側的龍耳間各有一凸戟。腹部為獸面紋和竊曲紋。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明 玉蘭花式白玉洗

明 玉蘭花式白玉洗

長11.3、寬10.3、高5.9釐米。白玉質,局部有沁色。洗口呈盛開花形,花瓣上下複式疊壓,弧壁。玉洗外側鏤空雕琢花枝,右側以粗壯鏤雕的枝蔓作洗柄,枝蔓和花葉以洗柄為起點向洗底和左側洗身延伸。腹外環繞鏤雕翻卷的枝葉既裝飾了洗身,又起到了洗足和洗柄的作用。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明 龍首白玉帶鉤

明 龍首白玉帶鉤

最早的玉帶鉤見於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從具有束衣功能的實用物逐漸演變為裝飾、賞玩之物。玉帶鉤通常用料考究,雕工精緻,造型構圖極具藝術性和觀賞性。

龍首白玉帶鉤,長12、寬1.9釐米。玉料為新疆和田白玉,玉質溫潤、細膩。鉤首的龍頭作回頭狀,龍首線條流暢、柔和,龍嘴完全閉合;鉤身為修長琵琶腹,光素無紋;背有一花瓣狀圓鉤鈕。帶鉤比例協調,簡潔大方。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明 紅木嵌透雕龍紋白玉插屏

明 紅木嵌透雕龍紋白玉插屏通高16.5、寬16.2釐米。此插屏形體較小,為桌案上的陳設物品。插屏白玉屏心採用雙層透雕法,一側主題紋飾為盤龍紋,另一側為捲雲紋。盤龍紋一側的主題紋飾龍紋位於屏心中心菱形圖案內,盤龍長角分開,呈“V”字形,兩眼做橫平狀,圓眼珠高高凸出,極似蝦眼,俗稱“蝦米眼”,張嘴露齒,龍身細長,從頸到尾粗細沒有什麼變化,過分纖細有如條帶狀的身軀用陰刻技法琢刻鱗片;輔助紋飾位於屏心四角,飛鳥置於龍紋的左上角與右上角,花兒位於龍紋的左下角與右下角。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清 童子鬧新春白玉山

清 童子鬧新春白玉山

高22、寬13.2、厚6.75釐米。和田白玉,留有淡黃色玉皮。山子的正面,在曲折不平的山道上有許多的童子,有舉著燈籠的,有舞龍的,還有吹喇叭和敲鑼打鼓的;山子的背面,有兩個小孩,其中一個肩上扛了一盞花燈,回身和另一個孩童嬉鬧。山子紋飾展現一副喜慶歡快的鬧新春氛圍。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清 群仙祝壽獸耳活環青玉扁瓶

清 群仙祝壽獸耳活環青玉扁瓶

口徑7.5×4.9、腹徑15.5×7、底徑7.6×4.5、高30.4釐米。扁瓶直口,口邊飾回紋,頸部飾獸面紋和蓮瓣紋。頸部左右兩側置對稱獸吞式雙耳,耳中套橢圓形活環。瓶身側面中間位置亦是獸面紋。腹部正面浮雕一株帶紅色玉皮的桃樹,桃樹樹幹粗壯回曲,枝繁葉茂,九枚碩大飽滿的桃壓墜枝頭;腹部背面上方浮雕翠竹,下方則為壽石和數株水仙花。桃寓長壽,九桃寓九世之意;翠竹、壽石和水仙花皆是吉祥之物,水仙與神仙的“仙”字同字,數株水仙寓意群仙,“竹”與“祝”諧音,壽石取“壽”字,寓意“群仙祝壽”。此題材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由傳說中的仙人組成,如八仙、壽星和西王母等;一是由各種花卉、竹、桃、靈芝、水仙和壽石等組成圖案。這應是一件祝壽之禮。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清 雙蝶喜字白玉帶扣

清 雙蝶喜字白玉帶扣

鉤首玉板長4.75、寬6.9、厚1.8釐米,釦環玉板長4.7、寬6.9、厚1.8釐米。鉤首玉板和釦環玉板上紋飾相同,中間是“喜”字,左右兩側各有一豎向蝴蝶,似是兩隻蝴蝶相向而飛,這是中國傳統吉祥紋飾“喜相逢”,加之兩隻蝴蝶中間的“喜”字,整體紋飾是喜上加喜之意,此帶扣應是清代大婚所用之玉佩飾。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清 蒼龍教子翠玉帶鉤

清 蒼龍教子翠玉帶鉤

長4.5、寬1.7、厚1.8釐米,由鉤首、鉤身和鉤鈕三部分組成。鉤首的龍頭作回頭狀,單股龍角向後分成兩叉,似“V”字形,額部隆起,粗眉翻卷,圓眼珠外凸,貓耳,三角區獨立,龍嘴鏤空見齒見舌;鉤身上蟠螭口銜靈芝,四肢遒勁如弓,作行走狀,長尾分叉而卷;鉤鈕為圓形花瓣鈕。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清 白玉扳指

清 白玉扳指

直徑3.4、厚0.7、高2.7釐米,圓柱形。

扳指,古稱鞢,初見於商代,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十分流行。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拉弓射箭時套於右手大拇指上勾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當滿族以武力奪取天下時,扳指是滿族人的實用物品;滿族定鼎中原後,扳指逐漸演變成人們手上的裝飾品,材質也相應變得越發貴重。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清 白玉翎管

清 白玉翎管

高7.4、徑1.6釐米。翎管圓柱形,中空,頂端有半圓形鼻鈕,中穿孔,光素無紋。

翎管,是清代特有的產物,是清代官員禮帽上插花翎的飾物。花翎為孔雀羽毛製成,插入管內,戴在腦後,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等。翎管的質地有翡翠、白玉、碧璽、琺琅等多種。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清 翠玉扁方

清 翠玉扁方

全長26.8、寬2.95釐米。此扁方兩件一體,中間處原應有連接箍。扁方翠質,一端呈舌形,一端反捲,兩頭雕作五朵梅花式,正面以陰刻和透雕技法琢刻花朵紋飾。

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髮式最主要的工具,梳“兩把頭”最初是把真發分成兩把,依靠扁方固定,它控制髮髻不致散落,還能起到美觀裝飾之用。到了晚清“兩把頭”改成以青緞製作,安在頭頂上,與真髮梳成的頭座連接也依靠扁方。

集歷代玉文化之大成:明清玉器賞析

清 雙龍戲珠白玉手鐲

清 雙龍戲珠白玉手鐲

直徑7.4釐米。橢圓形龍珠被一左一右兩龍張口銜住,龍圓眼外凸,長長的雙角順著鐲子圓形弧度向後伸展,陰刻纖細毛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