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中嶽廟石碑

地理位置

中嶽廟村位於登封市新區,轄6個居民組,660餘戶,2600餘人。村域面積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51畝,農業勞動力1200餘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嶽廟在此,是登封市旅遊業、工業重點地區。

村名由來

該地位於全國道教聖地——中嶽廟兩側,居民區的主幹道為天中街(後整體改造,不復存在),故稱天中街。

解放後,該村因位於中嶽廟天中閣兩側,便改名為中嶽廟村。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脈絡

秦代(公元前221—前207),該地始建祠院,因位於太室山,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故名“太室祠”。

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武帝遊嵩嶽時,登山途中聽到眾山歡呼萬歲之聲,認為嶽神顯靈,遂令祠官大規模擴建“太室祠”規模。禁止砍伐山上的樹木,以山下之百產封給神祠作為供奉之用,並封太室山被為“嵩高山",簡稱“嵩山”,正式與中國原有的四嶽並列,稱為“中嶽”。將祠周圍300戶人家歸屬太室祠,逐漸形成了村莊。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名山第一”坊

北魏時,太室祠址經過了三次遷移後,定名為中嶽廟,從此由道教管理。

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對中嶽廟大加整飾,擴建殿字,是中嶽廟的鼎盛時期。

唐代,天中街每年農曆三月和十月有兩次傳統廟會,流傳至今。

宋代,宋太祖為中嶽廟神金妝神象,嶽神的冠戴衣著沿襲至今。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天中閣

元末,由於戰亂,廟宇倒塌嚴重。

明代。中嶽廟村特色小吃很多,還產生了一些有關小吃的歇後語和俗語。如“賣包子的敲鍋蓋——熟了”“中嶽廟的麻花——牛(扭)的不輕”“包子鍋,丸子鍋,賣油條的直吆喝”“說書的,賣唱的,腔調比不上賣飯的”“糊辣湯,糊辣湯,又長五料又長姜,喝著辣,聞著香,男女老少快來嘗”。

清初,乾隆時按照北京清故宮的建造方法,對中嶽廟作了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又設宜道會司,以掌管全縣的道教事務。從此,中嶽廟整個廟宇的佈局制式都與故宮相似。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配天作鎮枋

民國時期,中嶽廟村有百花劇團,在當地很有名氣,《遊龜山》是他們的拿手戲。村裡民間文藝團體較多,有獅子社、猩猩怪社、高蹺社、旱船社等。村民表演的流星錘、大刀、梢子棍、繩鞭、柺子、九節鞭等節目遠近聞名。

解放後,天中街改名為中嶽廟村。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朱熹詩

2000年以來,中嶽廟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創先爭優為動力,改善民生為重點,服務群眾為宗旨,把和諧社區建設工作作為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狠抓細抓,抓實抓好。村裡組建有腰鼓隊、秧歌隊等團體。居民每天晚上聚集在文化廣場進行娛樂和健身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2001年,中嶽廟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宋代鎮庫鐵人

2008年,根據“申遺”工作需要,中嶽廟村由原址整體搬遷到中嶽廟馨園。社區道路暢通無阻,路面平整,居民樓院設施整潔衛生,無亂搭建、亂堆放現象,各種宣傳設施內容健康、形式美觀。社區體育場佔地4800平方米,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室等各體育設施和健身器材達20多種,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2008年,獲得鄭州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2009年,獲得鄭州市委“五個好村黨支部”。

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酬、啟母闕)和中嶽廟、嵩嶽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峻極門

2010年,村委會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社區管理服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事調解,計劃生育,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廉政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人均收入達到9650元。獲得鄭州市“五好社區黨組織”“市級文明社區”,登封市“五好先進社區黨組織”“人口和計劃生育先進行政村”“創建農村和城市社區安全工作示範村”“農村體育健身工程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嵩高峻極坊

2011年,獲得河南省“先進基層黨校”、鄭州市“先進基層黨校”等榮譽稱號。

村莊檔案

中嶽廟村古建築較多,有中嶽廟、牛王廟、龍王廟、老君廟、無極廟、奶奶堂等。村中古樹名木也很多。其中桑樹、古槐、皂角樹皆有兩摟粗。

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公里。中嶽廟背倚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3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字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中嶽大殿

此廟坐北朝南,東毗牧子崗,西鄰望朝嶺,前對玉案山,背靠黃蓋峰;自中華門起,經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崧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至御書樓共十一進,長達一點三華里,共有樓、閣、宮、殿、亭、臺、廊等各種建築四百餘間,面積十萬餘平方米。主體建築中嶽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挑簷抹角,四龍吞脊,頂覆黃色琉璃瓦,廡殿式建築,朱牆黃瓦,氣勢雄偉,素有“臺閣連天,甍瓦映日”之稱,是廟內最大的建築,殿內正中供奉崇聖大帝中天王,兩側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鎮殿將軍方弼、方相,陳列有清代乾隆皇帝所賜銅鑄香案、香爐、蠟臺和明代鐵鐘、大鼓等珍品、殿前兩側各立有亭,一曰御香亭,一曰御帛亭,兩亭均為重簷八角,結構精良,造型優美。廟內古柏森森,碑石林立,碑石之中最為著名的是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該碑碑文記述了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年),著名道士寇謙之修復中嶽廟及在此傳播道教的經過,是研究道教歷史的重要金石資料和古代書法藝術之珍品。廟中還珍藏有鑄造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的四大鐵人像,四尊鐵人鑄像為我國現存鎮庫鐵人之中形體最大、保存最好、鑄造較佳的藝術精品,屬道教文物。該廟是河南省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為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之一。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道教聖地中嶽廟村

碑刻

版權聲明: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證屬證明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