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胡適談讀書之惑

1930年11月,胡適在上海做了一次演講。組織方提供了三個題目:“怎樣讀書?為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對於“怎樣讀書?讀什麼書?”這兩個題目,胡適更有興趣。至於“為什麼要讀書?”連他自己都感覺很困惑。但胡適畢竟是大師,一番準備後,談了讀書之惑,且開出了藥方:

第一,書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知識遺產,我們接受這遺產,可以發揚光大,繼而建立更高深更偉大的知識。人與動物不同,就是因為有語言文字,可以傳播知識文化。自小學、中學到大學畢業,近20年的教育,都是學習老祖宗幾千年來的知識和經驗。如果每樣東西,都要求每個人從頭學起,而不去利用過去的知識,那不是太麻煩了嗎?

第二,為讀書而讀書。不讀書,學問進不去;讀書沒有門徑,學問也進不去。胡適說從前總以為《詩經》講的是男女愛情、文王后妃之事,現在感覺完全不同。他發現《詩經》和民間歌謠很有關係。繼而胡適設想將《詩經》和社會學、人類學進行系統研究,能知道上千年前那蠻荒時代,人們吃飯可以打鼓彈琴,絲毫沒有禮教的束縛,生活很有趣味。胡適反覆強調:大多數人最大的毛病是怕書難讀。越難讀的書我們越要征服它,然後才能體會到“讀書之樂”,做到再讀書時左右逢源。

第三,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讀書要學會應用。胡適舉例說達爾文研究生物變遷幾十年,卻想不出規律,後來看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說人口是按照幾何學級數一倍一倍地增加,達爾文忽然想到,把這原則應用到生物學上,創立物競天擇學說。

讀書能解決任何問題,包括生活小事。胡適又舉例講,自己一位朋友,一次在洋燈下看小說,燈裡有油但不亮,原因是燈芯短了。他忽然想到《伊索寓言》裡的一個故事:一隻老鴉要喝瓶中水夠不到,它就銜石投瓶中。燈里加水顯然不行,這位朋友就投以銅圓,油碰到燈芯,問題解決了。胡適深有感觸地說:“這就是看《伊索寓言》或者說讀書給朋友的幫助。”(王慧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