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融餘額十連升超1.3萬億元 融資客偏愛非銀金融等三行業

近期,素有投資者情緒“晴雨表”之稱的兩融資金持續攀升。截至7月10日,滬深兩市兩融餘額實現十連升達13422.89億元,較10個交易日前,即6月24日時增長2006.64億元。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兩融餘額的增長顯示出增量資金的入場搶籌動作,背後的邏輯或是投資者對於後市表現的普遍看好,其在一段時間內的持續性流入或流出,能夠成為投資者瞭解個股多空轉換的參考指標。而部分優質公司的長期潛力將被充分挖掘,其較高的投資價值必然能夠吸引資金的積極湧入。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同花順數據統計發現,6月24日以來截至7月10日,滬深兩市共有1438只個股期間呈現融資淨買入狀態。其中,中信證券、東方財富、第一創業、中國平安、光大證券、貴州茅臺、廣發證券、中國軟件、華泰證券、浙商證券、牧原股份、浪潮信息、藍思科技、紫光國微、長春高新、財通證券、申萬宏源、中航飛機、海通證券、中國銀河等個股期間融資淨買入額均超過10億元。

此外,包括招商銀行、太平洋、中國中免、萬科A、京東方A、華天科技、綠地控股、中科曙光、長電科技、中國人保、國金證券、中信建投、國投資本、東吳證券、紫光股份、格力電器等在內的407只個股期間融資淨買入額均在1億元及以上。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非銀金融、電子、醫藥生物等當下熱門行業期間融資淨買入額居前三,分別為397.26億元、216.29億元、171.81億元。

製表:徐一鳴

對此,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表示:“非銀金融行業部分龍頭公司明顯受益於金融市場改革方向,龍頭公司業績確定性較強,估值相對不高,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

沃隆創鑫基金經理黃界峰告訴《證券日報》記者:“隨著註冊制等資本市場重大制度改革陸續落地,A股市場將吸引更多長線資金入場,市場愈發活躍,首先獲益的是以證券為首的非銀金融板塊,頭部券商有望獲得超額收益。”

而前期市場表現較為突出的醫藥生物板塊能否繼續追漲?

黃界峰補充道,鑑於海外疫情仍十分嚴峻,國內的醫藥、醫療器械等企業出口需求將大幅提升,從近期密集公佈的中報業績預告可以推斷,醫藥生物相關企業業績不斷超出市場預期,目前看仍有延續上升之勢。

袁華明認為,醫藥板塊長期受益於城市化和老齡化趨勢,業績確定性突出,產業和資本市場也有明確的政策支持方向,是少數受疫情衝擊較小的板塊,後市應該會繼續成為市場中熱點。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提醒道,“現在兩融餘額不斷創出新高,上一輪2015年牛市階段兩融餘額最高達到22000多億元,根據目前的13000多億元來判斷,後市可能會繼續攀升。而為了防止部分投資者採取場外配資的方式出現槓桿過高導致的風險事件,監管層日前公佈了200多家場外非法配資平臺的名單,銀保監會也要求嚴查違規資金入市,向投資者提示風險,這些都有利於防止催生資產泡沫,讓A股市場更加健康發展。”

安信證券分析師張經緯表示,隨著監管部門“重拳出擊”打擊場外配資,預計此輪行情相較於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更為健康,合法、可控的券商融資業務資金將成為重要的槓桿資金來源。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