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點多,寶寶醒了,躺在一旁開始咿咿呀呀的喊叫。
而我,因為實在困得不行,閉著眼睛不想睜開,對著她嗯嗯的胡亂應付著。
她卻並沒有因此而停下。
我無奈的瞄了一眼,沒蓋被子,摸了一下小腳丫,冰冰涼。
趕緊把她拽進被子裡,她的腳不小心貼到我的皮膚上,冰冷的感覺刺到我痛。
不一會兒,她又哭著喊:“奶奶,奶奶。”
直到爸爸把奶粉泡好送到她手裡,她才安靜下來。
喝完了奶,迷迷糊糊的又睡了。
以前,寶寶都鬧著起床玩了,這次卻又睡了。對此我感到一點奇怪,但是卻更加暗暗慶幸:終於也能睡個回籠覺了。
接著我轉了個身,昏昏沉沉的又睡了。
八點半,被寶寶的哭聲吵醒。
我迷迷糊糊的抱起她,覺得像是抱了一個大火爐,接著腦子一下精神了:孩子這麼燙?
寶爸慌慌張張的找來體溫計,一量,天啊!38.6度了。
急急忙忙給孩子貼上了退熱貼,吃了退燒藥。
寶寶毫無力氣的趴在我懷裡,我看著寶寶耷拉著眼皮,沒精神的樣子,突然好自責:“如果晚上我睡覺輕一點,給她蓋好了被子,是不是就不會生病了?如果剛剛我就發現孩子在發燒,是不是就不會燒的這麼嚴重了....”
一整天,我都沉浸在自己情緒的黑洞裡。
看著寶寶發燒的小模樣,看著她耷拉著的眼皮,無神的眼睛,心疼與愧疚蔓延。我一方面想替她來承受病痛,一方面又覺得自己這個媽媽當的實在是不稱職。
寶爸看到我焦慮自責的樣子,安慰我道:小孩兒生病發燒正常,如果她從來不生病那才更讓我擔心吶!再說,你又不是神,怎麼可能事無鉅細照顧到?
聽了他的話,突然如釋重負,是啊,我不是神,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可是生活中,當了媽媽,身上就多了一把重重的枷鎖。
她們做事小心翼翼,從來不敢出錯,更不敢犯錯錯。
01
有個媽媽跟我說:她每天自己在家看孩子,有一次她突然肚子疼的不行,就把孩子放床上,自己跑去上廁所,可是剛進廁所就聽見孩子從床上摔了下來。
嚇的她趕緊跑回來抱著孩子,她看著不停哇哇大哭的寶寶,自己也哭了。
可是,當家人知道孩子摔地上的時候,所有人都來指責她:“你什麼也不幹,連個孩子都看不好嗎?”卻沒一個人給她送上一句安慰的話。
她因此更加的自責愧疚和委屈,從此以後,再也不敢離開孩子半步。
02
超級名模裴蓓曾提到過自己寶寶生病的那段經歷:
寶寶剛生出來的時候,眼睛因為淚腺沒有長好會分泌很多眼屎,我當時就特別焦慮,我都不知道要怎麼去弄。
然後去看醫生,醫生說等他長大了慢慢的自然就會好了。但是作為媽媽來說,心裡面很擔心又會很焦慮。
03
前段時間,有位媽媽在我微頭條下留言,她說:“孩子出生後,臉上有一塊很大的胎記。她一直為此自責,愧疚,天天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
幾乎所有的媽媽對孩子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情緒:自責,愧疚,焦慮。
正是因為母愛本能的強大和道德上的綁架,讓媽媽們的心理負擔越來越重。
試問:如果一個媽媽總是活在自己焦慮愧疚的情緒裡,又怎麼能夠培養一個內心充滿愛的孩子呢?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文章,都在講怎樣做一個好媽媽,怎樣教育孩子,怎樣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卻少有文章告訴我們當媽媽做不到或者沒做好的時候,怎樣放下自己的焦慮、自責與愧疚。
我反而覺得與其苛求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倒不如放下焦慮,收起愧疚,做一個真實的足夠好的媽媽。
1、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不必事事苛求自己。
在對待孩子這件事上,媽媽們從來是絲毫不敢懈怠。
孕期的時候,每天給孩子放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即使自己並不喜歡聽;
餵奶的時候,認真計算著奶量,調試著水與奶粉的比例,小心翼翼,生怕出半點差錯;
平常的時候,仔細的把所有的奶瓶、奶嘴、玩具都清洗,消毒,誠惶誠恐,只為給孩子提供一個無菌環境;
寶寶添加輔食的時候,每天變著花樣給寶寶做,費盡心思。
可以說養孩子這件事上,媽媽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可是一旦孩子出什麼問題,還是會產生自責愧疚的情緒。
老話說得好: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愛會干預孩子的成長,當你把所有的事兒都替孩子幹了,所有的問題都替他解決了,那麼他得到的只有不勞而獲。這對孩子反而有害無益。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一個概念:“足夠好的媽媽”。
他說媽媽們應該允許自己有不完美的地方,給孩子體驗到挫折和失望的機會,並在這之後及時給予安撫。這樣既能夠培養孩子對媽媽的信任和對世界的信任,也讓孩子內心明白:雖然我受傷了,但是媽媽一直都在。沒錯,在育兒的路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孩子是一個不斷成長變化的人,他不會事事都在大人的掌控之中。
媽媽們不是神,對孩子不用事無鉅細,更不用把自己逼成育兒專家,只要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給予孩子適當的愛就夠了。
2、做一個無愧的媽媽,收起自責和焦慮。
前幾天帶孩子出去玩兒的時候看到樓下有幾個小朋友在玩滑梯。
其中有個三歲的小女孩因為腳沒站穩摔倒了,接著媽媽就衝過去抱著哇哇大哭的孩子:“對不起,是媽媽不對,媽媽沒有照顧好你。....”
在媽媽自責的道歉聲中,小女孩停止了哭聲,可是我卻陷入了沉思。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擁有無窮無盡的智慧,也沒有誰能夠在別人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為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也不可能無時無刻的做孩子的保護傘。
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媽媽總是責任攬在自己身上,這將會是個多麼可怕的負擔呀!?
哈佛大學講師、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說:
“如果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展‘心理上的免疫力’。這就像身體免疫系統發育的過程,你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所以父母應該學會放手,學會讓孩子獨立成長,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曾在《父母效能訓練》一書中提到:問題歸屬原則。誰的內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麼誰就擁有問題,這個問題就應該由他來解決。當父母接納自己不需要為孩子的問題負責任的時候,他就處在一個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協助孩子找到自行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也不必對孩子出事感到焦慮,自責和愧疚了。
3、做一個真實的媽媽,表達真實的自己。
前段時間發生在5歲侄女身上的一件事。
晚上十點多了,大家都睡了,她就是不睡,還要玩兒。
嫂子想讓她快點休息,好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幹一些自己的事兒。
可是她又不想逼迫孩子,想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見。雖然她表面上假裝不在意,可是內心十分惱火。
我發現,之後的嫂子的陪伴質量上明顯低了,嫂子開始表現出煩躁不安,對小侄女態度不好,語氣不佳,最後小侄女還是哭著睡著的。
如果一個媽媽總是表現出來與內心不相符的接納,那對孩子產生的副作用也是非常大的。長期這樣還會影響親子關係,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敢相信父母。
所以,媽媽不用事事苛求自己。與其在孩子面前偽裝,不如卸下面具做一個真實的媽媽。
高木直子有一本叫《30分媽媽》的漫畫。
漫畫裡,她的媽媽是一個迷糊又不善料理家務的家庭主婦,一個不怎麼打扮的胖乎乎的中年婦女。
或許這樣的媽媽在世人的眼裡可能都是不合格的。可是高木直子卻說:媽媽雖然沒給我們精緻的飯糰、漂亮的裙子,但她給了我們姐妹倆相對自由的童年、平等的對待。最重要的是,媽媽給了我們滿滿的愛。
由此可見,孩子需要的是真實的充滿愛的媽媽,而不是一個言行不一、戴著面具的偽媽媽。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不完美的媽媽不是故意做錯而是允許自己犯錯;不是故意假裝勤快而是允許自己休息;不是逼迫自己壓抑情緒而是偶爾也能發洩。
媽媽不是完美的,只有接納了不完美的自己,才能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我是大神叨叨叨,喜歡記得點贊➕關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