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等你老了我要離你遠遠的”,一個三歲孩子的內心獨白。

之前有個媽媽在群裡諮詢我,說:齊齊出生後不久,爸爸便被派到日本學習,而我由於工作繁忙,在齊齊一歲的時候就給強行斷了奶,送到外婆家寄養。外婆對孩子生活照料還可以,但是要做生意,沒有很多閒暇時間陪伴和孩子玩,起初齊齊哭個不停,整天像個淚人兒,慢慢的好像是鍛煉出來了,不再找媽媽,而是可以安靜的自己玩了,有時候,我去看他,他也顯得沒那麼興奮,似乎媽媽來和沒來是一樣的。外婆也覺得齊齊很獨立,可以自己玩了。三歲時,齊齊上了幼兒園,老師發現,他不喜歡參與集體活動,只喜歡一個人玩,平常沉默寡言,與周圍無法融入,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難道他的(獨立)是孤獨症嗎?

“媽媽,等你老了我要離你遠遠的”,一個三歲孩子的內心獨白。

看完這個媽媽的描述,我的內心無比心疼這個孩子,我彷彿看到了那個無助無奈,傷心欲絕,滿臉淚痕的小寶寶就在我眼前。

讓想到我自己,曾經也是一個被爸媽丟給姥姥照顧的小女孩,齊齊的狀況我感同深受,無比觸動。覺得我應該要做點什麼才能夠幫助到這個孩子。但是理性一想,齊齊他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愛,特別是媽媽的理解、接納、陪伴。

媽媽並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對於齊齊來說意味著什麼?媽媽沒有給齊齊建立好穩定的安全依戀關係,導致齊齊上幼兒園之後不能融入集體,總是一個人玩,對於媽媽也是可有可無的情況。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迴避型依戀關係。

“媽媽,等你老了我要離你遠遠的”,一個三歲孩子的內心獨白。

再來看看,媽媽提到齊齊是在一歲的時候被爸媽強行塞給姥姥帶的,說明在要把齊齊送去給姥姥前並沒有對齊齊做出對安全感有建設性的工作。比如:提前告知寶寶,想送你去姥姥家,讓姥姥撫養你之類的,而是臨時無奈被迫的情況下,送走的,這對於一個還在吃奶的週歲寶寶來說真的打擊很大,孩子還在吃奶,媽媽也是強硬的快速的給孩子斷奶了,這相當於是雙重的分離。

“媽媽,等你老了我要離你遠遠的”,一個三歲孩子的內心獨白。

心理學上分析,1歲前的孩子,還沒有發展自我意識,這個時候稱為(母嬰一體),這個時候的嬰兒都是通過母親來認識自己和這個世界的。

所以案例中說到齊齊在送到姥姥家之後是哭了一段時間,然後漸漸適應。看似好像變得獨立了,其實是自我安慰自我保護性的把自己的情感封閉起來了。

在孩子的安全感不足的情況下強行分離,這時候的分離焦慮無疑是最嚴重的。致使孩子的焦慮一步一步走到到絕望。

心理學上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1、這個階段媽媽離開,嬰兒啼哭,呼喚媽媽,拒絕陌生人。

2、這個階段的嬰兒在無人理睬,無法擺脫陌生環境的情況下,渴求媽媽的急切願望被受到打擊,希望破滅,在悲慼中嘗受失望,便減少啼哭,出現情感冷漠。

3、嬰兒在無能為力,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嬰兒開始嘗試去接觸新的陌生的親近的人,嘗試適應新環境。

可以發現,齊齊的分離焦慮是到達2、3個階段的,可更不幸的是,姥姥由於忙著做生意,對於齊齊的照顧更多的是生理上的,而完全不能顧及心理的需求,所以齊齊在嘗試建立新的依戀關係時也是受挫的,所以他後來才會表現的看似獨立,其實是一種情感冷漠。

可是生活中,很多情況下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得不和孩子分離,怎麼做才能減少傷害呢?我給的建議是以下幾點:

1、在送孩子去姥姥家之前,就提前和孩子做好心理建設,讓孩子有知情權。比如:反覆的對寶寶說,爸媽都非常愛你,你是媽媽的寶貝,是最重要,最珍惜的人,媽媽由於工作的原因不得不離開一段時間,媽媽會經常來看你,或者電話視頻看你。你放心,我和姥姥溝通過了,姥姥家很安全,姥姥和爸爸媽媽一樣愛你。反覆的說,讓寶寶確定和相信他是被愛的,並沒有被拋棄。

2、和姥姥做好溝通,和姥姥達成協議,讓姥姥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讓姥姥提前和齊齊熟悉,適應,建立新的依戀關係。

3、及時的和孩子保持聯繫和溝通,每一次的見面和離開最好都有始有終,也可以說是儀式感。也是給孩子一個確定感、信任感。

4、在後期孩子回到媽媽身邊後,爸爸媽媽要多多的陪伴,多多交流,及時彌補孩子內心的空缺。比如孩子可能會非常粘著你,或者回避你,媽媽要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他希望你抱他,你就抱她,他要去玩了就讓去玩,也許他沒幾分鐘又會回來找你,這時候我們要接納,他就是在確定你是不是在他身邊?有沒有離開?你只需要給於微笑,給於擁抱,給於回應就可以了。

孩子的安全感在6歲前如果沒有建立好,6-12期間還是可以彌補回來,否則孩子成年後的一生都在尋找安全感,那將是一生的遺憾。

“媽媽,等你老了我要離你遠遠的”,一個三歲孩子的內心獨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