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论劳动分工》(一)


《国富论》读书笔记:《论劳动分工》(一)

今天开始要读《国富论》了,这本大书,还是没什么信心能读下去,不过能读多少算多少吧,准备把读书时的笔记记录下来,以激励自己看下去,同时遇到的不解,也许也能找到老师解答。我读的就是图片上的这一版。由孙善春,李春常翻译,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在本书第一章是《论劳动生产力进步的原因,兼论劳动产品在不同阶级人民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今天我读的是第一节《论劳动分工》的一部分。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说“劳动生产力的进步,工作熟练度的提升,工作技巧的改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但从“似乎”一词来看,劳动分工应该是一个现象,由大众所接受和认可,而其背面的本质,有待揭秘,跟随作者的笔迹,继续探索下去。

题外话:感觉像是一个悬疑片,正在缓缓的拉开序幕,下一幕,也许很精彩。

《国富论》读书笔记:《论劳动分工》(一)

为了把分工使生产力提高,技能进步和成熟,作者准备对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

书上说:“小制造业的分工更加的细化,是因为小制造业所需的人数较少,能集中到一个工厂中去工作,从而使得观察者们有机会从整体上进行观察,进行分工。大制造业则被分成了很多的部门,无法集中到一起进行观察,分工不如小制造业”。

看到这里,有几个问题我是一点都想不明白:1.小制造业是指什么?2.大制造业又指的是什么?3.大制造业的每个部门不能成为一个小的制造业吗?

接着作者举了一个造针的行业(根据描述,我感觉这个针可能是曲别针一类的吧,不像家里的缝衣针,有了解的老师求解惑)。说上说在不分工的情况下,一个人一天恐怕也造不出一枚针来,然而借助分工,18道工序由10个人完成,每天平均每人能生成4800枚出来。

如果按照书上的思路来看,这个工厂将18道工序分给18个人,然后再购置先进的机器,产量或许会更高一点。

说实话,我是来自一个西北偏远山区的穷孩子,没见过工厂化生产,所以就这个产量,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有相关经验的朋友,可以帮忙解惑吗?如果有参观机会,更是求之不得。

以这一案例为基础,进而引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其它制造业,即使没有像造针一样分得很详细,也会因为分工而带来产量的上升。反过来也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国家,分工自然也是很细。

分工成了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进步的体现。对两个国家进行对比,富国的劳动分工肯定比穷国好(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大清国,当时可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富国因为分工,在制造业上远远的将穷国落在了后面,生产的产品拥有从价格到产量全方位的优势。然而,分工对农业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起来,简直可以忽略不记。

农业由于受其自身的影响,无法进行精细分工,即使在富裕国家,对耕地进行了更加精细化的操作,也不会使得本国农产品和穷国比起来有更大的优势。

综上,作者总结出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完成的工作量大大提升,主要有三大原因:1.工人熟练程度提高;2.节约了个人在不同工序间工作转换所耗费的时间;3.发明了机器,便利和简化了劳动,使一个人能干更多的活。

在没有继续看下去之前,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人们可能是在进行分工生产的过程中发明了机器,从而提升了效率,至于第一和第二条,我觉得在像作者举的造针的例子中,即使一个人掌握全流程,也会很快熟练起来,不至于浪费更多的时间。

今天的笔记就记到这里,明天看作者详细讲述三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