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來了專業設計師

由孟凡浩團隊設計的東梓關回遷農居。 姚 力攝

古村來了專業設計師

東梓關村村民活動中心舉辦首次演出後,村民與演職人員合影。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東梓關村,位於杭州市富陽區場口鎮,臨富春江而建。出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需求,政府決定對部分老宅進行回購,統一規劃修繕,並對村民回遷安置。東梓關村請來專業建築設計團隊,以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水鄉為設計靈感,重現夢裡水鄉。如今,東梓關村猶如一幅粉牆黛瓦的江南水墨畫。

“我們如何共同生活”是2020年第十七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主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在世界建築藝術與學術界頗具影響力,今年,來自杭州的建築師孟凡浩成為中國大陸唯一受邀參加主題展的建築師。

“這次展覽的主題強調社會性。”在位於杭州的工作室,孟凡浩介紹,這幾年,他帶領團隊致力於城市與鄉村雙線並行的創作實踐,“城鄉生活的融合共生是我堅持的建築設計理念,或許是出於這個原因,作品得到了主辦方的青睞。”

我們如何共同生活?孟凡浩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區,“打破邊界、跨越壁壘,建築設計需要先行一步。”

平衡保護與利用

此前,由孟凡浩與團隊設計打造的杭州東梓關回遷農居備受好評,成了遊客爭相打卡的“網紅”目的地。建築之外帶來的各種效益,不僅讓古村落煥發出新生機,也讓行業內外的更多人認識了孟凡浩。

位於杭州市富陽區場口鎮的東梓關村臨富春江而建,在郁達夫筆下,這是一個恬靜、悠閒、安然、自足的江邊小鎮,民風淳樸……發達的水運曾讓村子繁華一時。

然而,近些年,東梓關村像許多古村落一樣,面臨著村落“空心化”,杭州市規劃局富陽分局副局長盛國宏坦言:“那時這裡幾乎成了一片‘廢墟’。”

2014年,東梓關的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工程被提上日程。出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需求,政府決定對部分老宅進行回購,統一規劃修繕,並對村民進行回遷安置。該安置項目成為杭州首個“新杭派民居”示範項目,建築設計任務則落到了孟凡浩團隊的肩上。

“這是篇命題作文。”回憶起東梓關村回遷農居的建造歷程,孟凡浩直言壓力不小。項目要求農居統一蓋成3層樓高,每戶落地面積不能超過12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價不得超過1500元。此外,還要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和可推廣性。“既要實現對傳統古村落的保護,又要滿足村民居住要求。”孟凡浩說。

挑戰遠不止於此。“我們在前期調研中發現,自己對於新建農居的理解與當地村民有著很大的出入。”孟凡浩說,相比年久失修的老宅,原住民更向往城裡的樓房,“他們希望擁有如城市一般的基礎設施、資源配置。”

“古村落要保護,村民則嚮往現代生活,想要兩者兼顧其實很難。”孟凡浩坦言,“如果只是為了保護而保護,村民不願意搬進仿古的舊式農居,這樣的建築缺乏生命力。”這成了擺在團隊面前的難題:古村落與村民之間的共生——既要留得住人,又要留得住鄉愁。

優質設計介入鄉村

如何寫好這篇命題作文?孟凡浩和團隊幾乎每週都會進村調研,徵求村民意見,最終明確了設計定位:以低成本兼顧設計感,實現生活品質改善,並且不打破原住民的生活習慣。

在前期考察中,孟凡浩發現當地村民還保留著在院子裡洗衣、用土灶做飯的生活方式。於是,他在設計中有意利用院落保留住這份淳樸民風,尊重村民的生活習慣。

起初,原住民對這樣的設計與“新杭派民居”的理念並不買賬。當時,經濟條件較好的村民大多建起歐式風格的“小洋樓”,這樣的風格成了村民心中富裕、氣派的象徵。

然而,這樣的樓房並不符合村莊的歷史文化風貌。團隊決定“拋棄一味地仿古,用抽象線條來展現傳統農居的神韻。”孟凡浩說,團隊以吳冠中筆下的江南水鄉為靈感進行設計,一幅粉牆黛瓦的江南水墨畫在東梓關村徐徐展開,近看溫婉大氣,遠看連綿如雲,東梓關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的“夢裡水鄉”。

這是孟凡浩與團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為農民設計的住房,對於“設計師下鄉”,他有著自己的見解:“如今,大量優秀的設計力量介入鄉村,高水準的設計從城市湧入鄉村,這也是鄉村發展過程中可喜的態勢。”

東梓關村修繕完成後,新媒體的推動為村子帶來了關注度與大量客流,無形中也改變了村民對建築的認同感和價值判斷。在孟凡浩眼中,建築本身只是載體,是為了讓東梓關村重新走進大眾視野。

拓展建築價值外延

保護傳統村落要結合新產業,實現更新改造,才能更好地發揮文化歷史價值。隨著超市、村民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逐步跟進,原住民迴歸,遊客紛至沓來。

回遷房落成,在富陽打工的村民朱勇傑回到了東梓關。他裝修了茶室、天井小院與臥房,取名“茶言居”,開起東梓關第一家對外經營的鄉村民宿。

如今,又有多家設計工作室進駐,村莊逐漸恢復往日的活力。“現在看來,回遷農居帶給東梓關的遠不止住房這麼簡單。”盛國宏感慨道。

談及建築帶來的社會效益,孟凡浩說:“對於傳統村落,‘標本式保護’的生命力往往很脆弱,只有發展才能實現更好的保護。”孟凡浩也有意打造了開放式的村民活動中心等公共空間,為建築物注入生命力,讓“被保護的古村落也能擁有煙火氣”。

他認為,都市人有嚮往田園生活的情結,“但教育、醫療等基本資源也是現代生活的必需品,要把優質公共資源與配套引入鄉村,才能避免農村的‘空心化’。”

“更重要的是為原本沉寂的鄉村帶來外延效益。”孟凡浩說,東梓關村的有益嘗試,還為村子帶來了不錯的社會關注度與經濟效益。

孟凡浩覺得,“建築師遠不只是蓋房子的人,還要有社會責任感。”從業15年,孟凡浩對於建築師的身份認同也在發生變化。他說,建築師與藝術家一樣,有責任通過自己的作品和實踐來回應問題、表達立場。“傳統建築師相對單一、單向地解決問題,現在的時代背景強化了建築師的‘組織者’角色,要求綜合性團隊更加複合、多維度地開展工作。”

“建築已不僅是空間上的定義。”孟凡浩說,建築會成為一種媒介,產生空間之外的價值外延。

《 人民日報 》( 2020年04月17日 12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