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灵王和宗室的公子成,在改革风俗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呢

本文系作者少峰聊时尚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武灵王下达改革令之前,与朝臣展开了大讨论。十九年春正月,即公元前307年,利用春节大臣庆贺的欢快气氛展开讨论。武灵王把朝臣召到信宫,即离开国都在行宫讨论,一来可以集中精力,二来离开保守势力强大的首都,便于统一思想。反对力量主要来自公子成为首的宗室。在信都讨论,宗室力量处于绝对劣势。一连讨论了五天,可见激烈程度。一场大辩论、大讨论,肥义等外姓大臣都统一了思想,君臣一致认识到只有改革才是赵国的出路。细致工作,以情动人。但是宗室大臣仍然反对。会后公子成称病不上朝,宗室赵造、赵文支持公子成。武灵王知道宗室大臣的主心骨是公子成。

为什么武灵王和宗室的公子成,在改革风俗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呢

武灵王绘图

武灵王派叔父公子,以兄弟之谊去劝公子成,传达国君的旨意。公子緤向公子成转告武灵王的话说:“改穿胡服,希望叔父认同。作为子民,在家听从父母,作为人臣,要听从国君,这是做人的道理。我穿胡服,不是图新奇,而是要建功立业,对国家有利。国君的政令要推行,宗室贵戚要做榜样。如果叔父不穿胡服,天下的人就会反对,这改革大计如何能推行呢?”公子成说:“中原是礼义之邦,读诗书,行礼乐,那些不讲文明落后野俗的国家,由我们去教化他们,怎么能去学习他们的落后文化呢?转告大王,我不穿胡服,我不上朝,在家养病。“公子回报了武灵王。

为什么武灵王和宗室的公子成,在改革风俗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呢

武灵王剧照

武灵王也不生气,平缓地说,看来要我亲自去请他了。武灵王亲自到公子成家慰问说:“穿衣是为了使用方便,礼制是为了办事顺利。圣人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都是要有利于国家。吴越地方的人剪短头发,纹身,额上刺花,衣襟左掩,这是他们的民俗,目的仍然是为了方便,有利国家。其实中国的礼俗,各地也有差异,城市和穷乡僻址就不一致。”所以看问题不要千篇一律,不要与自己的想法不同就加以非议。今天叔父讲的是遵守风俗的问题,胡服骑射是改革风俗的问题,角度不同,目标是一致的。

为什么武灵王和宗室的公子成,在改革风俗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呢

武灵王像

赵国频繁遭到中山国、楼烦的侵扰,若果不胡服骑射,我们拿什么来保卫国家。赵国先人简子、襄子长期与胡狄斗争,中山国曾毁我邑,”此仇不报,如何对得起先人?”武灵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给足了公子成的面子,公子成不敢再闹下去了,于是向武灵王两次叩头说:“臣太愚蠢,没明白大王的高瞻远嘱,竟然去附和俗人的意见反对改革。明天我就穿胡服上朝。”宗室赵文、赵造、赵俊等人仍然反对,与武灵王辩论武灵王用说理的方法,终于排除了异议。公子成等宗室大臣都穿上了胡服。

为什么武灵王和宗室的公子成,在改革风俗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呢

公子成剧照

国君和满朝文武都穿了胡服,这才下达全国胡服的改革令,上行下效,雷厉风行,一年后,赵国的军力大大增强。因为其他改革,骑兵的训练,走在了胡服的前面,胡服这一关键点,只是一个着装问题,所以改革就显得立竿见影。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有三大意义:第一,达到了富国强兵的预期目的。胡服改革的第二年,武灵王巡视中山边境,到达宁葭,西行巡视胡人地区,到达榆中,林胡人献马。武灵王巡边作实践考察。接着派楼缓使秦,仇液使韩,王贲使楚,富丁使魏,赵舜使齐,做好大战前的外交工作,赵国以强国的地位现身列强。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即改革的第三年,公元前305年大规模出征。

为什么武灵王和宗室的公子成,在改革风俗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呢

公子成剧照

武灵王亲任统帅,兵伐中山,周为右军将,许为左军将,公子章为中军将。赵希统胡代两地骑兵。经过五年战争,灭中山,逐楼烦,扩张土地北至燕代,西达云中、九原,赵国土地增大一倍。国力达于颠峰,成为一等强国,几乎称霸。第二,武灵王的骑射改革在中国军事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胡服骑射,不仅仅是服装的改变,而是以改变服装为契机进行全面的移风易俗改革。胡服骑射,改变了兵种,宣布车战的结束,步骑战的大规模兴起,从而导致整个军制的改革,并且引发秦国继武灵王之后,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团,得西北地利,收游牧之效,直接后果加速了秦国的统一。

为什么武灵王和宗室的公子成,在改革风俗的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呢

公子成剧照

秦汉时期,华夏民族与匈奴、西羌的斗争,最后的决战是以骑兵大规模投入来决定的。可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影响至为深远。第三,创立了渐进改革成功的模式。中国古代变法,秦国商鞅用暴力手段强制推行,史称刻暴寡恩,虽然成功,最后自身遭车裂。商鞅用暴力,开了一个恶例,后来的王莽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都急于求成而兼用暴力,这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武灵王改革,长期蓄势,充分统一思想,逐个做好关键人物的工作,看准时机,雷厉风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