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真相》:穿越怨恨的迷雾,走到与父母、自己和解的彼岸


是枝裕和《真相》:穿越怨恨的迷雾,走到与父母、自己和解的彼岸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凭借《小偷家族》获得金棕榈奖之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是法语电影《真相》。

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是枝裕和的一部舞台剧剧本,在法国女星朱丽叶·比诺什找到是枝裕和想合作的时候,他想到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因而选择了拍摄它。除了朱丽叶·比诺什扮演女儿“卢米尔”外,片中影星母亲“法比安”的扮演者是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卢米尔的丈夫汉克则由好莱坞明星伊桑·霍克出演……顶级卡司配置,将《真相》本来算不上惊心动魄的故事演绎得丝丝入扣,令人欲罢不能。

抛开导演的上佳功力、演员的精湛演技不谈,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是“爱与和解”——母女之间的和解,夫妻之间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

通过怒气冲冲的质问、面对问题的逃避以及最终的和解,将最复杂也最揪心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一一剖解,揭示出了“与自己和解”的主题。


是枝裕和《真相》:穿越怨恨的迷雾,走到与父母、自己和解的彼岸

这本回忆录揭开了伤疤

一、这是一个关于“不满”的故事

《真相》不是普通意义上那种温情脉脉的家庭题材电影。最开始的时候,它甚至是一个关于“不满”和“怨恨”的故事。


1、子女对母亲的。

卢米尔带着丈夫女儿千里迢迢从美国回到法国家中,表面上是“庆祝母亲出版回忆录”,实际上却是兴师问罪来的。

她对于母亲在书中塑造的“温柔贤惠的母亲”的形象,很是不满,在她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忙于电影拍摄,导致婚姻失败,对自己虽然不算是不闻不问,但也绝对没有发生“接女儿放学回家”的情形。

卢米尔认为母亲出版的根本不是真实版的回忆录,而是一本“公关版本的回忆录”,只是为了塑造她自己的完美形象,给粉丝一个虚假的幻象。

对于母亲,卢米尔的怨气并不是只是这一点。她认为从小到大自己都被母亲忽视,没有在母爱中成长;她有一个小小的音乐盒,是小时候父亲为了祝贺她出演《绿野仙踪》送给她的礼物,而母亲甚至没来剧场看她演出;她很少能够跟母亲温柔地依偎,给自己温柔和爱的,是母亲的朋友兼同行莎拉,但是她多年前意外去世了,卢米尔将莎拉的死也记在母亲的头上,认为是法比安抢走了莎拉的角色,才导致她情绪不佳意外身亡的……

总之,一个女儿对母亲的抱怨和怒气,卢米尔只多不少,尽管她是生活在富裕的明星家庭,尽管母亲是全国人都很爱戴崇拜的国民级女星,她却认为母亲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母爱。

但是卢米尔跟其他儿女一样,面对这个令自己的不满的母亲毫无办法,她会对质或者指责母亲,但却在母亲没有私人助理的情况下又不得不给她端茶递水,充当她的随从。

割舍不掉爱,却又无法做到谅解,卢米尔在这种母女关系中身心俱疲,倍感辛苦。


2、下属对老板的不满。

卢克是法比安的私人助理,跟随她多年,跑前忙后,端茶递水,帮她搞定工作上所有的大小难题,总是能想到办法为她和外界沟通,达到满意的结果。

为了法比安,他甚至几乎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而法比安在回忆录里对他只字未提,这令他非常伤心,“我在她的人生中完全没有意义,就好像是我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最终,卢克向法比安提出辞职,要回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将照顾法比安的工作推给了回来探望母亲的卢米尔。

表面上看,卢克的生气是理所当然的事儿,毕竟自己付出了一切,居然换不来她在自传中的只言片语。而如果更加深入看一下,卢克其实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了外界的肯定上——仿佛他这些年的努力,只要回忆录里提几句就有意义,没有提就没意义。

这种下属对于老板的过度要求和完美幻想,导致了卢克“不满”的产生。

他本来是有选择的,他可以不做法比安的助理,可以选择更多地照顾家庭生活,甚至选择不去“从来不忤逆法比安”,他主动选择了这样做,却又在出现怨气时全都推到法比安头上,这么想,讲究有点不公平了。


3、对自己的不满。

卢米尔的丈夫汉克是名演员,他自嘲是“二流的美剧演员”,内心对自己非常不满,尤其是面对卢米尔顶级电影明星母亲时,他掩饰着自卑,却仍然藏不住,在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来。

某次并不愉快的晚餐之后,他们喝了很多红酒,分别时,法比安在女婿的脸上亲了个“晚安吻”,而汉克大惊小怪地告诉卢米尔,“你妈妈亲我了,而且是亲在这里”——他指了指接近嘴角的地方。卢米尔毫不在意,她了解妈妈,但是汉克却有一种复杂的沾沾自喜,仿佛这意味着他充满魅力,就能扯平他这个二流美剧演员和顶级法国影星的鸿沟。

他曾有酗酒的历史,主要通过夫妻二人的对话来展现着一段过去的,“你还想让我们回到过去那种痛不欲生的生活吗,每次你去强制戒酒我就要告诉女儿你有拍摄”。

沉迷在酒精中,忘记对自己的不满,消解对自己的愤怒,是汉克面对问题的方法。


是枝裕和《真相》:穿越怨恨的迷雾,走到与父母、自己和解的彼岸

透过卢米尔、卢克和汉克的“不满”,我们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豆瓣曾经有个非常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里面全都是对父母的控诉,这也是去年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的灵感来源之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不光是他们童年的幸福感,更有可能是关系他们性格形成、人生选择。

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擅长当父母,甚至很多人可能连基本的父母的责任都承担不起来,也因此,对于父母的抱怨和不满也是常见的。

卢米尔的故事会让很多人惺惺相惜,一个只关心自己美不美的母亲,一个总是在外面表演“完美母亲人设”的母亲,当然令人崩溃,这种“表演”对孩子二次伤害:你不但没有好好照料我,还假装我被照料得很好,我有多受伤你知道吗?

跟“苏大强式的爹”相抗衡的,大概也就是 “法比安式的妈”妈了。她没喊着要喝手磨咖啡,但是女儿泡的茶有点烫嘴就会被她各种嫌弃。

总之,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被辜负了。


是枝裕和《真相》:穿越怨恨的迷雾,走到与父母、自己和解的彼岸

法比安并不是只看到自己

二、逃避,虽然可耻但却是下意识的选择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难题,面对亲人、朋友的辜负,甚至面对自己的无能时,会怎么做?

鲁迅说,真正的猛士会选择直面惨淡的人生。

但是更多普通人,则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真相》还是一个关于逃避的故事:


1、逃避糟糕的父母。

卢米尔选择逃避母亲。原本对演戏颇感兴趣的卢米尔,长大后离开法国,选择成为了一名编剧。她在跟别人时说自己不适合演戏,但母亲一语道破天机,“她以为是在逃避自己,其实是在逃避我”。

卢米尔觉得自己没有成为演员,还特意去到异国,是为了成为“自己”,而真相是——她是为了逃避跟母亲的面对,害怕母亲那种对自我的追求会让她不停地质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勇气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为了叛逆母亲吗?

幸运的是,她发展得还不错,成了一名职业编剧,结婚生子,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她带着丈夫、女儿回到母亲家,原本就是想向母亲炫耀“看我多幸福”的,但却完全没起到作用。

兜兜转转,她发现还是得面对自己对母亲的不满,以及曾经逃开母亲的做法是多么幼稚。

2、辞职可以逃开难题吗?

卢克逃避的是不够完美的老板。他是个非常称职的私人助理,法比安很依仗他,两人之间的合作关系非常稳固,已经超越了普通的职场关系,也因此在卢克辞职后,骄傲如法比安难得低下头请女儿给自己写一段发言稿,去对卢克进行情感攻势,让他回来继续工作。

在职场关系中,很多人都会希望遇到完美的上司和同事,希望自己的付出都能够得到回报,努力能够得到肯定,而一旦得不到(卢克发现法比安的自传里没有提及自己),就会灰心丧气,倍感失落,甚至通过消极怠工、辞职跳槽来逃避。

我们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而不是指望别人的肯定来对自己满意。

3、逃避面对真实的自己。

曾经酗酒的汉克,在到了岳母家之后又开始有点故态复萌,一杯接一杯,喝个不停。在卢米尔的提示下,他有点节制,却无法掩盖他对于自己不算成功的职业生涯的挫败感,而他之前酗酒很大原因也是对自己一直没有出人头地感到不满。

不少人把事业挫败、感情不顺或者人生糟糕,都归结为外界原因或时运不济,进而将自己沉迷在虚幻的寄托上,他们这样做,无非就是逃避自己,逃避问题。


是枝裕和《真相》:穿越怨恨的迷雾,走到与父母、自己和解的彼岸

她非常强大,令人敬畏

从不逃避的一个人,就是法比安。

她当然不完美。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她也不是一个完美母亲,虽然是个人人称赞的影星但也在走下坡路……但是每一次她都用更多的努力去面对问题。

婚姻失败后,她不对前夫恼羞成怒,坦然面对他偶尔回来要钱,甚至对于他没有借住一晚就离开觉得“没必要”。

她对女儿的恼火和不爽也从来都是照单全收,她知道自己有缺点,但是也在尽量追赶着莎拉对女儿的影响;

年纪大了没办法去演主角,她就会想办法把目前能接到的角色演到最好,“我总是觉得莎拉在看着我”,她要求自己比最尊重的对手演得更好。

也因此,法比安这种人是异类。

她直面千疮百孔的人生,坦然接受失败、痛苦、挫败,但依然斗志昂扬,不肯从场上退下来,在她的眼里,“当明星开始花费很多精力去做慈善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丧失了专业的信心”。

法比安从来不。


是枝裕和《真相》:穿越怨恨的迷雾,走到与父母、自己和解的彼岸

女儿满腹委屈,实则误解重重

三、我们希望能被人理解,却又总在误解别人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够被完全理解,尤其是那些自己很在意的人。

这是不现实的。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不可能有第二个完全理解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这就相当于我们虽然看到镜子里的人是自己,可是,那又不是完全的、真正的自己。因为空气、光线、镜面的各种因素,都可能会导致“我不是我”。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

误解,在随时随地地产生。

母女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如果我们不能用心去发现,就可能被“假象”诱导,误解别人;若是我们不去沟通,可能就会让误会不断加深,裂痕不断增大,甚至危机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


首先,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的视角去打量别人。

法比安的院子里养着一只乌龟,外孙女经常跟它一起玩,乌龟的名字叫皮埃尔,直到她的外祖父来的时候她才发现,乌龟跟自己的外公同名,而这个名字正是妈妈卢米尔取的。

卢米尔在父亲皮埃尔离家之后,她给乌龟取了他的名字:皮埃尔。

法比安多年来一直以为是女儿痛恨爸爸,才给乌龟取他的名字,以示羞辱。直到有一天助理提醒她:“也许卢米尔是因为想念爸爸,才给它取了爸爸的名字呢?”法比安才突然有所醒悟。

事实像是大象,当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时,对其他的部分而言俨然“盲人”,只能看到“部分真相”。我们误解为那是全部的时候,就会产生更多的误解好痛苦。

其次,回忆可能会骗人。

卢米尔不止一次回忆起母亲的朋友莎拉,她非常美丽温柔,对自己非常好,给她读书、唱歌,她心里盼望着莎拉才是自己的母亲。卢米尔认为母亲总是执着于她的电影事业,很少关心自己,她不去看自己的演的舞台剧,不关心自己的成长,连她喜欢的童话故事也不屑一顾。

母亲告诉她:回忆是会骗人的。

因为真相是:卢米尔在台上演舞台剧的时候,母亲法比安就在台下,只不过她以为卢米尔不喜欢她到前面去,所以她躲在了后面;法比安知道女儿喜欢那个童话故事,特意接演电影版,出演一个魔法女的角色,正是为了女儿;卢米尔总是指责法比安忘记了莎拉,但其实法比安从未忘记莎拉,她不光演戏的时候时常想起她,还珍藏了一件她的裙子作为留念……

卢米尔和母亲絮絮地说着这些陈年往事,一边惊讶,一边惊喜,两个人像是在穿越多年的迷雾,慢慢地走到了彼岸。

原来我们彼此深爱,却一无所知。


是枝裕和《真相》:穿越怨恨的迷雾,走到与父母、自己和解的彼岸

他们一起走出家门

四、不苛求完美,与自己和解才是终极答案

《真相》虽有个happy ending,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团圆的故事。

不,它要复杂得多。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信任感,职场中的张弛关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第一,不要苛求完美。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你不要苛求完美的自己,也不要苛求完美的父母,同样,也不会有完美的伴侣和完美的同事、领导。

当我们把事情想得过于美好,渴求完美的时候,就是痛苦产生的源头。

某种意义上,法比安算是很不错的母亲了,成功,耀眼,创造了优渥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些还没有让卢米尔满意,她认为母亲还应该温柔、体贴,她既想要一个声名鹊起人人尊重的影星母亲,又想要一个温柔体贴的全职妈妈。

因为没实现,她内心积累的不满和怨恨就慢慢改变着记忆,最终演变成“我妈特别自私,她只爱自己”的故事,这也是她最开头对母亲冷漠的主要原因。

当我们做到“不苛求别人完美,也不要求自己完美”的时候,生活会变得更美好一点。

第二,跟自己和解,才能跟世界和解。

什么叫跟自己和解?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能够与之坦然相处,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好,但也不会因为现在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自卑、痛苦。

真实的你自己,如果你能全盘接受,并不为此感到痛苦,就是和解。

卢米尔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也不是完美的女儿,她误会妈妈多年,而且她一直以来总是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现在她必须面对胆怯懦弱的自己,接受自己的叛逆是失败的做法的现实,坦然面对自己大大小小的失败,并且尽力去纠正、弥补,她仍然是个很棒的人。

而只有跟自己和解之后,她才终于走出了母亲的阴影,与母亲握手言和,重新和解。

而汉克也在跟妻子的沟通、目睹岳母的生活后,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接近片尾时,女儿问他是否能去看他拍戏?一直觉得自己事业发展很挫败很糟糕的汉克坦然地答应了,“当然可以,等你放假的时候,你妈妈同意的话”。

他现在的确是个二流的美剧演员,但是不代表他永远都会是。

第三,真正的理解,是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养儿方知父母恩”,并不是说养了孩子之后才懂的报答父母的恩情,而是只有为人父母之后,才能真正站在当年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在亲密关系中,想要减少摩擦和误会的话,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就如同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才有可能看到跟他一样视角的风景一样,只有当我们真正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一定比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更深入一些,更接近真想一些。

第四,好好说话,是每个家庭都该有的基础教育。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基础。没有沟通,可能就会导致许多误会无法消解,堆积如山,挡住感情,挖出鸿沟。

但如果不能好好沟通,甚至消极沟通,不光是无效沟通,还可能百害而无一利。

沟通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好好说话”。

不少人,尤其是在家庭中,彼此之间比较熟悉、随意,渐渐就忘了好好说话。父母对孩子颐气指使、大呼小叫,孩子对父母则除了反唇相讥,就是毫不理会,充耳不闻……双方渐行渐远,就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是枝裕和非常擅长情感题材,尤其是家庭题材的内容,从《如父如子》到《海街日记》全都是这种类型的上乘之作。

而这次的《真相》则因为在法国拍摄,加上都是欧美演员,而别有一番韵味,它让我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人类的情感如此共通,无论时间,地点和国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