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同治帝師劉崐

嚴格意義上來說,從明朝至清末,雲南沒有出過狀元。帝師倒是出過三位。在雲南,被稱為帝師故里的地方有三個:

一、師宗縣丹鳳鎮有帝師故里,楹聯之鄉的美譽,出過咸豐帝師何桂珍。

二、南澗縣寶華鎮兔街村委會臘苦村,出過同治帝師尹蕭怡。

三、景東縣曼等鄉,出過同治帝師

帝師,中國古代職務稱呼,就帝王的老師。

一、劉崐生平簡介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劉崐(1808.04.07—1888.02),雲南省景東縣曼等鄉人,本名劉琨,字玉昆,號韞齋,因避諱嘉慶仁宗帝陸琰名從王,改名劉崐。晚清湖南地區具有重大影響的高級官員。道光八年選為優貢,十二年中鄉試亞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四年散館,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講、侍讀學士、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江南正考官、文淵閣執事、湖南學政、湖南巡撫等職。在任湖南巡撫期間,曾督修《湖南通志》以及重修天心閣和城牆、大修嶽麓書院。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劉崐從一介寒門仕子,憑藉自身的聰穎好學,通過科舉而入官場,清明廉政,一路宦海沉浮,政績卓卓,成為晚清時期湖南地區具有重大影響的高級官員,是同時代當之無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他一生為人低調,雖然一度位高而權重,但最終“後進儒生無由景仰,文苑各體無從採輯,鄉黨之間不無遺憾”,似被淹沒於滾滾歷史潮流之中。

二、師從曹鶴書,一科及第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劉崐身出農民家庭,自幼博覽群書。青年時,全國教學界頗負聲望的曹鶴書歸裡,設帳清涼,道光壬辰科(1832)進士劉體舒便出自該門下。劉崐投身其帳下寒窗苦讀,一科及第,身中進士時年僅33歲。

三、學為帝師,行為世範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劉崐認為:“無盡者心,不窮者學。”學無止境,只有不懈地堅持,才能使人不斷地進步,智慧才不會枯竭。“憂可易為樂,樂亦可易為憂。事功與學問正,不限其域也。”無論在什麼環境下、無論身居何位,立身要正,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學問、磨練自己的品行。久而久之,良好的學習和官場作風造就了他的厚德博學。正因為他博覽群書、精通經史,操守廉潔,所以被選為帝師。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劉崐32歲離開家鄉,大約42歲就做了皇帝的侍講、侍讀,擔任咸豐皇帝的經筵講官,給皇帝講歷史。因為講學出色,又被咸豐皇帝任命為同治皇帝的第一任老師。當時才五六歲的同治皇帝天性好玩,上課的時候不認真聽課,下課立馬就跑到花園去玩,治學嚴格的劉崐追到花園,用戒尺打了皇帝的手板心。這事被慈禧太后發現了,就給劉崐立了一個規矩,要求他只能在教室裡面懲戒皇帝,以此來維護小同治作為皇帝的尊嚴。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四、書法“獨來獨往、超然悠然”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劉崐的書法“獨來獨往,能發能收,無不達之意、無不舉之詞,起法結法,超然悠然”,已然爐火純青;但所到之處,他的書法聲名往往被他的文學成就和政績所掩蓋。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清抄本《劉侍郎奏議》(六卷)。該書收錄了劉崐的奏章,筆力勁厚,圓潤得體,瀟灑飄逸。除上述《劉侍郎奏議》外,著作有《劉中丞奏稿》(八卷),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有劉崐奏摺幾百副,軍機處上諭記錄三百多條,各地也有少許楹聯散落。

在湖南期間,劉崐極力搜求錢南園作品,編有《錢南園遺集》。他的字跡在民間被視為珍寶,在家鄉更是被視作驅鬼符,都以家中能掛上一幅為榮,人們不惜重金求購,但他從不輕易書贈於人。特別有一次,當他得知自己的墨跡在某處青樓出現後,撰寫楹聯“願與不解周旋客飲酒,難為不識姓名人作書”,懸於堂前,謝絕探訪者索書。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四、一生清廉、家無餘財、無錢返鄉

劉崐宦海一生,官位顯赫,政績斐然,故鄉的父老對他寄予了厚望。在湖南百姓口碑甚高,卻不為家鄉父老所理解。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據傳,景東文廟於嘉慶十一年至同治元年期間(1806—1862),三次遭兵災毀損。同治十五年(1874),鄉紳捐資倡修,耗時三年。文廟修好後,鄉紳們對欞星門正門開啟一事爭執不決,有人說要等到景東出現狀元郎時,由狀元郎親啟;有人說景東已經出現了位高權重的清官程含章,足勵後輩,可以開啟了。最後大家一致商定,要等到帝師劉崐歸裡後,由劉大人親啟。

但最終劉崐還是辜負了鄉親們的願望,加之鄉人受其恩澤不多,於是有人認為他“漠視桑梓”了。其實,劉氓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家鄉父老,特別在他罷官後,心力交瘁,更是念念不忘桑梓。他在定王臺楹聯寫道:“玉佩瓊琚,緬懷帝子;蘭宮桂苑,結想山阿。”借抒定王臺,飽含羈旅思鄉之情,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在他罷官後,滇西南哀牢山各民族起義尚未平息,一位朝中任過重臣的官員,哪怕再賢能,回鄉之路更是變得遙遙無期,這不能不說是他一生中留下的最大遺憾。

五、埋骨湖湘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光緒十四年(1888),劉崐在長沙寓所離世,享年八十歲。李篁仙(譚嗣同岳父)送來輓聯:“廿年來臺座春風,侍依湘水,俯念親俱老矣,不辭金粟之貽,只深慚疲馬修途,無自酬恩負知已;一月半江城暮雪,歸立程門,見問子其餓乎,特致棗糕之餉,今猛聽啼鴞遠樹,為公流涕感平生。”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劉崐辭世後,家裡一貧如洗,家人對他的安葬成了最大的問題。他的弟子門生感其為人,湊足一萬兩銀子,合力把他的遺體埋葬在嶽麓區含浦鎮玉江村羅家灣的一處山丘,並置下墓地墓廬。先生“結想山阿”之夢,或許稍得以慰。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帝師們的行為舉止如同故事般在民間流傳,有的則越傳越玄。就是今天,在名勝古蹟處還能看到一些帝師們的遺蹟。

權力的霸道和歷史的弔詭就是如此教育著中國的讀書人,在一個權力通吃的社會,一代代的讀書人會自然而然地向權力靠攏,即使明知權力是柄雙刃劍也會在所不懼。

雲南籍帝師(三)同治帝師劉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