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之橋·37、成績單面前的清醒

夢之橋·37、成績單面前的清醒


夢之橋·37、成績單面前的清醒

第十三章:畝產論英雄

37、成績單面前的清醒

以2018年的數據為例,金橋開發區實現2400億工業產值、3500億生產性服務業營收和7200億總營收。

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麼呢?

金橋股份的幹部和員工們沒有陶醉在這些鮮亮的數據面前。他們已經有一種“後有追兵”之感。三十年來在金橋開發區內入駐企業發生的變化,足以說明在世界經濟大潮面前的優勝劣汰是何等的殘酷。

金橋開發區三十年的發展成績斐然。縱觀改革開放以來,各種高新區、開發區、科技園、產業園等等的發展過程,相當一部分是依靠政策優惠吸引內外資企業的,到了今天這種優勢已經逐漸消退,可以說已不復存在。先進戰勝落後,高端取代低端,現在我們要“拼”什麼呢?我們如何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不敗之地呢?

大數據時代日新月異,科技的發展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每次感嘆時代飛速變遷的時候,我總是會聯想到自己。改革剛剛起步的時候,我結束了近十年的農村生活回到了上海。幸運的是我進入了國營企業,開始學做磨具鉗工。老一輩人講,這個是開模子的工種,手藝活技術要求很高的,學會了一輩子有飯吃了。結果呢,新型的數控機床出現了。編號程序,精雕細琢,做出的產品絲毫不差。我們這些磨具鉗工只能甘拜下風了。再後來呢?我所在的上海機床行業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50家廠,在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下如今已經所剩無幾了。包括在東北地區一些著名的大型國有機床廠,都處境艱難了。

夢之橋·37、成績單面前的清醒

什麼原因呢?一言難盡啊。但是新的取代舊的是永恆的。變,是絕對的;不變是暫時的,優勝劣汰是社會發展的主基調。對於金橋開發區而言同樣如此。

三十年前金橋率先建立我國第一個正式出口加工區,以“三來一補”為主要對象,全面發展短平快產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開始引進高技術含量的企業。在金橋開發區的版圖上有了惠而浦、日立、松下、摩托羅拉、理光、夏普、通用汽車、華虹NEC、上海貝爾等,有過“世界名牌金橋造”的輝煌。

夢之橋·37、成績單面前的清醒

當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的時候,當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成為引領產業變革的強大力量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前篇所講的“一個老廠房的故事”。

現任金橋股份公司總經理湯文侃以金橋的交通為例,清醒地看到了金橋先發優勢的逐漸消失,急需奮起直追——“金橋軌道交通站點600米覆蓋率僅為12%,上下班通勤公共交通不到20%(公交車10%、地鐵7%),主要靠企業班車(41%)和私家車(31%)。區域路網密度每km2只有3公里(深圳高新區為8.3公里),部分節點擁堵,潮汐現象明顯,客貨混行現象嚴重。公共服務設施600米覆蓋率只有50%,公共服務輻射力不足,缺乏高等級商業和文體設施。”

清醒之餘,我們看到了自身資源和成本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手持剩餘土地僅約1 平方公里,實際可開發土地僅20多萬平方米;

清醒之後,我們看到急需加快金橋開發區的發展動力:“金橋企業研發投入佔企業營收不到2%,低於浦東和全市平均值(3.8%)。金橋缺乏有影響力的研究型高校,以及國家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公共技術平臺。產業根植性不強,隨產業轉移而搬離,企業平均壽命不超過7年。”①

夢之橋·37、成績單面前的清醒

歷經三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積累了開發區生存發展的寶貴經驗,在新的啟程中金橋股份人又一次站到重新出發的起點線上。

—————————————————————————————

① 湯文侃:《勇當區域“店小二”、實現金橋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