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驗中打通園內外生活通道

幼兒期是人的個性發展關鍵期,這一時期發展出的社會性和個性特徵可能會影響幼兒一生的發展。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如何開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幼兒園社會性教育應該把幼兒帶到哪裡?2008年末,我們開始了一系列探索。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社會領域教育過程中,教師多重視學科知識忽視幼兒生活和活動,重視知識講授忽視幼兒的體驗和參與,重視專門的教學活動而忽視在一日生活中開展社會教育。同時,在教師的社會教育理念與行為的共同影響下,幼兒社會學習路徑單一、經驗運用不足、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創建了豐富幼兒園生活—創設實習場—走進社區的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三維”模式。

挖掘園內生活的社會教育因素

幼兒從早上入園到下午離園,有近10個小時的在園生活,其中的每一個時刻,對幼兒來說都是真實的生活情境。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中,需要處理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同伴、自己與教師的關係,以及自己與幼兒園生活的關係。因此,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蘊含了社會領域教育的諸多契機。幼兒在真實的生活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主動地“以身體之,以心驗之”。

例如,“我的床位我做主”活動的開展就是很好的一個例證。我園幼兒中午休息的床鋪位置每月更換一次,每次更換前,老師會在床位上貼上相應的幼兒名字,幼兒按名字找床位。升入大班後,一天,思琦和琪琪拉著手來到老師面前:“老師,我們兩個等了好多次了,床位從來沒有挨在一起過。”看著兩個小傢伙沮喪的樣子,老師不禁想:何不趁此機會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呢?於是,老師提示道:“可能也有其他小朋友想和自己的好朋友床位挨在一起,你們和大家一起商量商量吧!”老師的提示引發了幼兒關於床位的討論:可以自己換床位嗎?多久換一次床位?哪天換?換的時候誰先選?怎麼讓別人知道這個床鋪已經有人選了?床上的被褥怎麼換?換好後怎麼才能記住每個人所選的床位?經過近一週的反覆討論、記錄與嘗試,幼兒共同製作出了“我的床位我做主”的床位交換流程圖,以及“床位對對碰”的已換好床位的記錄圖。

諸如此類的生活情境,都是通過問題梳理與解決,幫助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學會聽取同伴的建議。老師因勢利導,和幼兒共同開展活動。解決生活問題的社會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在完全真實的幼兒園生活情境中發展社會性。

創設實習場,模擬社會角色

幼兒園的生活不可能囊括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有的社會生活內容是幼兒熟悉但又不能在幼兒園體驗到的,比如買賣物品。幼兒在家庭生活中會有和父母外出買物品的經歷,但極少有單獨買物品、自主決定買什麼和獨立完成買東西全過程的直接體驗。我們將“實習場”引入幼兒社會教育中,創建了一個買與賣的實習場——義賣活動。

活動中,幼兒自主討論義賣的物品準備、價格核定、場地安排、人員安排等,活動積極性很高,活動現場更是盛況空前。毛茸茸的布偶、琳琅滿目的圖書、多樣的學習用具……讓人眼花繚亂。為招攬顧客,各位“小商家”使出渾身解數,努力推銷自己的商品,也有顧客在討價還價。一張張稚嫩的小臉,做起生意來卻有模有樣,頗有老闆的架勢。而“淘客們”則不斷穿梭在人群中,認真尋找自己喜歡的寶貝。“這本書賣兩塊可以嗎?”“這輛汽車價格可以再低一點兒嗎?”幼兒在攤位前忙得不可開交。這些閒置的物品、“下崗”的玩具和看過的圖書被束之高閣甚是可惜,而兒童跳蚤市場能夠讓這些物品重新發揮餘熱,也讓幼兒過足了“老闆”癮。針對同一類型的實習場模式,我們還開展了“圖書漂流”“新年系列活動之逛廟會”“咔咔小鎮秋遊”等活動。

“實習場”與幼兒生活情境有所區別,生活情境中的場景和身份都是完全真實的,但“實習場”中的場景是仿真的,幼兒活動的身份是真實的。這種模擬社會場景,同時發生真實買賣行為的體驗,讓幼兒有了別樣的收穫。幼兒在實習場中獲得了跨班交流、介紹自己、認識貨幣等體驗。

走進社區,拓展社會生活體驗

幼兒社會性教育不是單憑幼兒園的努力就能完成的,還需要與家庭、社會形成聯動共育的模式。於是,我們的社會教育也倡導幼兒走進社區。

在走進老年大學活動中,幼兒接受了社區精神文化的薰陶,老年大學的爺爺奶奶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給他們帶來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了“實習場模式”積累的經驗後,我們爭取結合家庭和社會的支持,激發幼兒到完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進行體驗,開展了幼兒集體到菜市場採買蔬果的“小鬼當家”活動,父母陪伴幼兒嘗試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幼兒園的“我的乘車日記”活動,等等。

家庭、社區的生活一旦與幼兒相遇,就會生髮出課程資源。一方面,社會領域課程要反映幼兒生活中的所遇和所困,要反映幼兒一切的社會生活,幼兒社會生活事件能進入課程;另一方面,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能夠滲透進幼兒的社會生活中。

社會教育豐富幼兒園生活—創設實習場—走進社區的“三維”模式,充分挖掘一日生活中蘊含的社會領域教育默會知識,幫助幼兒處理自己與同伴、與教師、與幼兒園生活之間的關係;通過實習場的創設,讓幼兒身臨其境,在實踐中學習;最後走進社區,從社會生活情境中尋找教育內容,引導幼兒理解自身與周邊社區環境的關係。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19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