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德賽》:品讀古希臘英雄故事,淺析東西方文化異同

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這就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帶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

——恩格斯

縱觀歐洲文學史,最不能繞開的經典著作,便是荷馬史詩。正如恩格斯所言,荷馬史詩以及古希臘神話,照亮了歐洲的荒蠻原野,塑造了文明燈塔下地中海地區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通過代代傳承,成為一種文化的基因和標記,時至今日,仍生生不息、綿延不衰。

《奧德賽》便是荷馬史詩的一部分。人們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合稱為“荷馬史詩”,是因為它們的作者相傳都是同一個人:盲眼的遊吟歌手、生卒年都已無據可考的古希臘最偉大的詩人荷馬。但丁讚譽他為“詩人之王”,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對他更不吝讚美之詞,曾這樣評價他和他的作品:

一部傑作已經出現,便會永存不朽。第一位詩人成功了,也就達到了成功的頂峰。你跟隨著他攀登而上,即便達到了同樣的高度,也絕不會比他更高。哦,你的名字就叫但丁好了,而他的名字卻叫荷馬。


《奧德賽》:品讀古希臘英雄故事,淺析東西方文化異同


今天,就讓我們一道,通過《奧德賽》這部偉大詩人的偉大作品,去體味它波瀾壯闊的敘事技巧、感受它精美華麗的語言魅力、挖掘它故事背後的價值理念。同時,在此過程中,和中國的傳統經典稍作對比,以感受彼此在對文字美感認同上的遙相呼應,以及在價值判斷上的相似和差異,從而帶給我們更多的美的享受和更深的文化思考。

一、四線合一,倒敘、插敘、正敘完美結合的敘事手法

《奧德賽》的故事,發生在著名的特洛伊戰爭之後。講述的是特洛伊之戰後,希臘軍隊主要首領之一奧德修斯由特洛伊返鄉,殺死求婚人、成功復仇的故事。從戰爭結束,到奧德修斯返家,中間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時間跨度長達十年。作者用了四條線,並採用倒敘、插敘、正敘等多種敘事手法,來講述這個宏大的故事,讓整部史詩讀起來清晰順暢、跌宕起伏,主要人物的形象也得到了鮮明的刻畫。

01.涇渭分明卻又互為應和的四條線

第一條線:以雅典娜和天界眾神的參與為線索。為了確保奧德修斯返國這一目標的順利達成,雅典娜做了幾件事,將故事中其它的幾條線巧妙的串聯了起來。

天界方面,她敦促眾神降下旨意,同意奧德修斯返國。由此,奧德修斯才得以離開女神卡呂普索的居住地,在被羈留七年後終於再次踏上返鄉之路。

凡人世界裡,她為奧德修斯的返回也做出了諸多安排。她前往奧德修斯的家園伊塔卡,鼓勵奧德修斯的獨子特勒馬科斯外出探訪父親的消息,經受鍛鍊和考驗,由此引出了故事中的第三條線。奧德修斯抵達伊塔卡後,雅典娜將他幻化成一個遊蕩的窮乞丐模樣,為他向求婚人復仇創造條件,此處,又和故事中的第二、第四條線重合。

在整個故事中,第一條線雖不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那條線,卻對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有著統籌全局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引線。

《奧德賽》:品讀古希臘英雄故事,淺析東西方文化異同


第二條線:以奧德修斯之妻佩涅羅佩和她的眾多求婚人為線索。英雄的奧德修斯在特洛伊之戰後一度失聯,長達十年音信渺無,這使得幾乎所有人都認定他已離開人世。伊塔卡島和附近其它地區的首領們覬覦奧德修斯的王位和財產,紛紛前來向奧德修斯的妻子佩涅羅佩求婚,並長住奧德修斯家,肆意消耗他的家產。這條線索,為數線合一後奧德修斯的復仇做了層層鋪墊。

第三條線:以奧德修斯之子特勒馬科斯為線索。對內沒有父親的庇護,對外面對一幫不懷好意的求婚人,特勒馬科斯的處境一開始便令人堪憂。在女神雅典娜的指引下,他外出尋訪父親,並由此引出父親的至交好友老英雄涅斯托爾,以及斯巴達的統治者墨涅拉奧斯,並從他們口中探得父親返程的一些消息。通過這樣的安排,講述了奧德修斯返程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故事,卻又只是展示出冰山一角,留下大片的空白供人遐想,從而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這條線索在奧德修斯返回伊塔卡後,融入到一個完整的線索中去,共同推動了故事高潮情節的到來。

第四條線:以奧德修斯的返程和復仇為線索。這條線索是本書的主線。故事從英雄奧德修斯離開女神卡呂普索的小島開始,講述了奧德修斯在返程途中遇到的重重磨難。在海上航行十七個晝夜之後,他被震地神波塞冬掀起的爆裂氣流和強大海浪所阻撓,幸得女神琉科特埃相助,得以來到費埃克斯人所居住的國土和城市。在那裡,他向費埃克斯人的首領阿爾基諾奧斯詳細講述了他在返程途中遇到的種種磨難和艱險。這部分的講述蕩氣迴腸,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精彩紛呈,是全書最精彩的篇章。其後,奧德修斯在阿爾基諾奧斯的幫助下,順利返回伊塔卡,開啟了向求婚人的復仇之旅。

在漫長而又宏大的故事背景中,四條線的處理,使得整個故事的敘述顯得錯落有致、層次分明。如果說一開始的四條線是相互獨立的,那麼到奧德修斯返回伊塔卡後,這四條線就已經融為了完整的統一體。這幾條線索糅合起來,使得矛盾衝突更加激烈,推動故事達到高潮,最終以奧德修斯殺死求婚人、夫妻相認、父子相認的圓滿結局,完成了史詩的講述。

02.在四條線牽引下紛繁雜糅的敘事手法

《奧德賽》之所以會被奉為經典,除了用到四線結構外,離不開它獨特的敘事技巧。

故事從雅典娜開始營救奧德修斯講起,講述了雅典娜為救助奧德修斯,求得宙斯的同意,迫使羈留奧德修斯長達七年之久的女神卡呂普索放奧德修斯返家。這就為故事留下了懸念:奧德修斯為何會流落到卡呂普索的領地?為什麼只有他自己獨身一人返回?

另一方面,奧德修斯之子特勒馬科斯在雅典娜的指引下,開啟尋找父親之路。這條線中,通過倒敘和插敘相結合的手法,重現了當年特洛伊之戰的宏大和艱辛,並敘述了戰後得勝一方各位首領的命運和歸宿。這一方面為特洛伊之戰劃上了句號,另一方面,也交代了奧德修斯返程之初所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們瞭解到戰爭結束之後所發生的一些紛爭,這也為奧德修斯艱難的返程打下了鋪墊。

《奧德賽》:品讀古希臘英雄故事,淺析東西方文化異同


接下來,畫面一轉,奧德修斯終於擺脫女神卡呂普索的羈留,再次踏上返程之旅,並遭遇波塞冬的報復,幸得女神琉科特埃相助,死裡逃生,流落到費埃克斯人的土地上。在那裡,他得到了費埃克斯國王阿爾基諾奧斯的款待,並向其講述了自己在返程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挫折和巨大不幸。

在這條線上,通過正敘、倒敘、插敘的手法,完整的重現了奧德修斯一路所經歷的種種匪夷所思的所見所聞。他們和基科涅斯人發生戰鬥,逃過忘憂花的誘惑,戳瞎了波塞冬之子波呂斐摩斯的眼睛,並因此得罪了波塞冬。他們也得到過風王的幫助,幾乎已回到伊塔卡的港灣,卻因為同伴的貪婪和嫉妒,而無法返回家園。後來,他們被萊斯特律戈涅斯人屠戮殘殺、被女神基爾克算計、避過塞壬們的具有誘惑性的美妙歌聲、卻又遭到怪物斯庫拉的殺戮。最後,因為同伴們食用太陽神的牛群,而被宙斯招來狂風、烏雲、暴雨和霹靂處死,只留下奧德修斯一人,孤身漂泊到女神卡呂普索居住的島嶼。

到了這裡,最初的謎團終於揭開,為何奧德修斯會孤身一人漂泊到卡呂普索的居住地?他經歷了哪些坎坷曲折?在他的敘述下,往事紛紛湧現,壯觀和宏大的場景展現在讀者面前,傳奇和跌宕的故事情節步步深入,引人入勝,奧德修斯的個人形象也在這些敘述中逐漸清晰、立體、飽滿起來,讓讀者深深為之著迷。

此外,故事中間還穿插著求婚人極度無禮的所作所為,以及奧德修斯之妻佩涅羅佩對丈夫的忠貞,和她為拒絕求婚人所做出的努力。一方面是奧德修斯的英勇無畏和足智多謀,一方面是求婚人的蠻橫無理和貪婪傲慢,這些鋪墊和對比,使得奧德修斯的復仇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通過多線講述,並雜糅多種敘事手法,使得整篇故事顯得宏大壯觀、蕩氣迴腸。在二千多年前,遊吟歌手荷馬就能創作出如此精彩絕倫、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的史詩,實在無愧於“詩人之王”的稱號。

二、皇冠上的明珠:華美瑰麗的語言,無與倫比的精巧比喻

如果說,多線合一、巧妙雜糅的敘事手法,使得《奧德賽》成為史詩作品中最有分量的那一部,甚至可以被稱為史詩中的皇冠。那麼,《奧德賽》中無與倫比的精巧比喻,以及它所用到的華美語言,無疑是這皇冠上的明珠。

當奧德修斯讚美艾爾基諾斯的女兒瑙西卡婭時,他這樣說道:

我去過得洛斯島,在阿貝羅祭壇旁見到

一棵棕櫚的如此美麗的新生幼枝

我去那裡,一支巨大的軍隊跟隨我,

順道路過,在那裡遭受到許多不幸。

我一見那棕櫚,心中驚愕不已,

從未有如此美麗的樹木生長於大地。

姑娘啊,我一見你也如此愕然驚詫,

不敢抱膝請求你,雖然正遭遇不幸。


《奧德賽》:品讀古希臘英雄故事,淺析東西方文化異同


當奧德修斯的同伴被海怪庫拉斯抓走時,史詩中是這樣描述的:

當我回首查看快船和同伴們的時候,

只見那幾個同伴的手腳在頭頂上方,

高懸在半空中。他們不停地大聲喊叫,

呼喚著我的名字,發出最後的企求。

有如漁人在突出的岩石上扔下餌食,

用長長的釣竿誘惑成群浮游的小魚,

穿過牧放的壯牛的角尖甩向海裡,

待魚兒上鉤,便將魚蹦跳著扔到岸邊,

我的同伴們也這樣蹦跳著被抓上崖壁。

當奧德修斯終於得到阿爾基諾奧斯的幫助,要返程回家時,他急切的心情被描述如下:

奧德修斯不斷抬頭觀望高照的太陽,

希望它快快降落,因為他急欲啟程。

如有人盼望晚餐,跟隨兩隻褐色牛,

整日裡拖著堅固的犁鏵翻耕田地,

終於如願地看到太陽的光輝下沉,

能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家準備晚飯;

太陽光輝西沉也這樣合奧德修斯的願望。

這樣精巧的比喻,在書中隨處可見。它所舉例子極為恰當貼切,描述也極為生動形象,有些給人以深深的震撼,有些則給人以無盡的美感。這樣的比喻,配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使得這部書的可讀性大大增強,也使得它成為經典中的經典。

當我們放開視線,將目光從古希臘轉移到古代中國,從《奧德賽》轉向《離騷》和《詩經》,便會發現,同為東西方的經典詩歌作品,它們的差異固然存在,但它們帶給人的美的震撼卻是相同的,這正是經典作品經久不息被後人傳唱的魅力所在。

具體來說,就詩歌本身而言,《奧德賽》作為西方詩歌的代表,非常注重故事情節和細節方面的描述,所以,它被稱為“敘事詩”;而作為中國詩歌的代表,《離騷》和《詩經》則更注重意象的表現和情感的表達。這種差別,也塑造了東西方不同的文學氣質。後代的文學作品中,不難發現,西方文學多以“講故事”為主,講究故事情節的蜿蜒曲折、撲朔迷離;中國則以“訴情懷”為先,講究通過文學作品表達個人的情感。這在但丁的《神曲》和唐宋文人的作品中都有明確的體現。

《奧德賽》:品讀古希臘英雄故事,淺析東西方文化異同


但它們也有相同的地方。在精準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時,它們具有共同的文學屬性。比如《離騷》中,作者用名貴芬芳的草木,來比喻自己高潔的志向;《詩經》中,則更經常的運用比興的手法,如 《雎鳩》 《桃夭》 《氓》等經典篇章,無一例外都採用了比興的手法。這種手法,在藝術表達上,和《奧德賽》中所用到的比喻,是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從這個層面上來講,不管是古希臘還是古中國,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人們對於經典文學作品的欣賞品味大體是一致的。這樣的經典,帶給人美的享受,以及心靈的震撼。

三、英勇與智慧、鬥爭與殺戮:復仇故事下的古希臘文化特徵

一部經典的作品,通常都是一個時代文化背景的集中展現,《奧德賽》亦是如此。

在這部史詩中,我們可以明晰的看到它的褒貶傾向,這種傾向,其實就是文化的一種印記,以及一個群體共同遵從的基本價值觀的體現。具體來說,有三個點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01.對女性忠貞的讚揚。本書中,奧德修斯的妻子佩涅羅佩出場次數非常有限,卻讓人印象深刻。作為奧德修斯之妻,她一直深受求婚人的困擾。她既無力拒絕,卻又無法擺脫,最後只能靠拖延的方法,來等待奧德修斯的歸來。她許諾求婚人,等她將一幅寬大的布錦織完,就在他們中間挑選合適的人下嫁;然而每到夜晚,她都將白天織的布匹再重新拆掉,如此拖延了三年的時光,直到該計策被貼身的女僕洩露。在這裡,佩涅羅佩所表現出的智慧和堅貞,是極受歌者推崇的。

後來,當奧德修斯返家後,因多年未見,佩涅羅佩不能確定眼前人就是奧德修斯,故而始終遠遠的進行觀望和思索,而不願同他親近。面對奧德修斯的責怪,她這樣解釋:

現在請不要氣憤,不要責備我,

剛才初見面,我沒有對你熱烈相迎。

須知我胸中的心靈一直謹慎提防,

不要有人用花言巧語前來矇騙我,

現在有許多人常想出這樣的惡計。

在這裡,佩涅羅佩的堅貞、智慧、謹慎再一次得到了全面的體現,直到她確認眼前的人就是奧德修斯本人,這才真正歡欣的和丈夫相認。

《奧德賽》:品讀古希臘英雄故事,淺析東西方文化異同


特洛伊戰爭發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初期,按照時間推算,上述故事當發生在3000多年前。由此可見,早在那時,古希臘對女性的忠貞便有了要求,當她們能全心忠於自己的丈夫時,便會得到熱烈的讚揚。

回望同時期的中國,彼時,《詩經》中便也有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麗詩篇。從這些傳世的詩作中,我們很輕易的便能看出,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於夫妻間相互的忠貞,都是持極大的鼓勵和肯定態度的。

02.對勇武智謀的肯定。《奧德賽》中,最光輝的人物形象當數主人公奧德修斯。全詩對奧德修斯的勇氣和智慧進行了全景展示和充分肯定。當奧德修斯一行受困於獨眼人波呂斐摩斯時,奧德修斯用計將他灌醉,並趁機戳瞎他的眼睛;後來,為了逃脫,奧德修斯又將同伴綁縛在羊身上,自己也趴在羊腹部,隨著羊群混出波呂斐摩斯的洞穴。在此過程中,奧德修斯所用的計謀很難稱得上光彩,但詩歌對此是極度褒揚的。

當奧德修斯一行到達巨人國時,當其他人無所顧忌的將船隻駛入海港時,只有奧德修斯一人謹慎的將船停在港灣外面。後來,當巨人們展開殺戮時,所有的船隻都被破壞,只有奧德修斯和他的同伴得以駕船離開。

類似的情節還有很多。在這樣不斷鬥爭的過程中,除了奧德修斯,所有的同伴最終都命喪歸途之中。在不斷推進的故事中,奧德修斯的謹慎、機警、勇武和智謀一次次得到體現。也因為他所具備的這些品質,使他備受推崇。

強者贏得獎賞,弱者失去生命,這就是《奧德賽》中所體現的基本的價值觀。三千多年前,當地中海地區尚處在文明早期,當洪荒與野蠻還未退出這片土地,這樣的生存觀和價值觀,無疑符合那個時代的基本準則。

《奧德賽》:品讀古希臘英雄故事,淺析東西方文化異同


同時期的中國,對勇武和智謀雖然也有諸多讚揚,如流傳的后羿射日的故事,但總體來說,更傾向於讚美可以為部落爭取到最大利益的首領,如大禹治水這樣的故事。對比來說,古希臘更推崇個人英雄主義,而古代中國則更注重領袖氣質和德行修養,是團體利益至上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大約是同中國古代發達的農業文明相關。在農業文明之下,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須團結協作;而處在地中海地區的古希臘,則以海洋文明為主,航海事業中需要更多的冒險精神,這就需要塑造奧德修斯這樣的英雄人物,以激發人們的探索慾望。從這個層面來講,一個地域的主流文化價值觀,離不開它所身處的大的自然環境。

03.對血腥復仇的鼓勵。《奧德賽》的結尾,奧德修斯在兒子和幾名忠心奴隸的幫助下,用計謀射殺了全體求婚人。三千多年後,回望當年的場景,仍會被這樣血腥屠殺的場面所震撼。在奧德修斯的家中,在那個平日裡歌舞昇平、觥籌交錯的大廳裡,昔日裡不可一世的求婚人全部哀嚎連連,命喪當場。這樣的復仇,不可謂不血腥。但是,史詩中奧德修斯的復仇計劃,是得到眾神的肯定甚至鼓勵的。

除了奧德修斯的復仇,史詩中另外也有明顯的復仇舉動,且都是以生命為代價。一次是奧德修斯一行戳瞎獨眼人波呂斐摩斯後,震地神波塞冬所實施的報復;一次是奧德修斯的同伴們偷吃太陽神的牛群后,在太陽神的控訴下,主神宙斯幫太陽神所實施的報復。這兩次神之怒,可以說是奧德修斯一行歷經艱難挫折卻難以返回故土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奧德修斯的同伴不能活著返回的主要原因。

有仇必報,不計後果,這就是《奧德賽》中所傳遞出的古希臘文化中的復仇觀念。

《奧德賽》:品讀古希臘英雄故事,淺析東西方文化異同


《論語》中講究“恕”,中國人甚至經常講“以德報怨”,這樣一種文化基因,是存在於國人的血脈之中的。但歐洲並非如此。早在文明誕生之初,歐洲人的血液中就被刻下了有仇必報的印記,這是一個群體對於種群文化的選擇和傳承。

《論語·憲問》篇有這樣一句話: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作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人,我們固然不會像歐洲文明那樣,對於仇怨,奉行“有仇必報”的原則,但從今以後,我們也不要再“以德報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民族文化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