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奶奶最後的日子

高奶奶今年已經九十一歲了,眼不花耳不聾,行動正常,有時候還能幫兒子家幹些輕的家務農活。

高奶奶一生生了七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女們都早已成家立業,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各自的兒孫。

她的七個兒子中,第四個兒子年輕時當兵,後來轉業地方成了公家人,也在外成家立業不在本鄉生活,其餘六個都是農民在本的家裡種地。

高奶奶的大兒子已近七旬,病泱泱的身體一直不好,行動能力上還不如他的老母親。看著老母親硬朗的身體,做兒子的倒覺得有些發愁。他害怕自己死在老母親的前頭,讓白髮人送黑髮人。儘管他自己也已滿頭白髮,已不是黑髮人了。但兒子就是兒子,母親就是母親,兒子先母親而去,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高奶奶早年在兒女們都成了家之後,就和老伴一起獨立生活。他和老伴和最小的七兒子住在一個院子裡,但他們老兩口有屬於自已的房子,不和七兒子小家一起生活。在她七十五歲的時候,老伴去世了,之後就開始在本地家裡種地的六個兒子的家裡輪流生活。當地人稱這種輪流在各兒子家庭生活的老年養老方式為“吃轉飯”。

因為高奶奶年事已高,高奶奶開始“吃轉飯”的時候,按年輪因為週期長,輪不公平,兒子們怕吃虧的吃虧佔便宜的佔便宜,便決定按月輪流,眾弟兄共同養活老母親。至今,高奶奶已經“吃”了十幾年的“轉飯”。

十幾年來,高奶奶在各兒子家輪流生活的秩序都是很順的。從老大開頭到老七結尾,週而復始。但今年這樣的秩序維持不下去了,在老二家生活一月滿期後,高奶奶死活不去老三家。

故事:高奶奶最後的日子

做飯的婦女

高奶奶的反常舉動使得老二夫婦和老三夫婦都很尷尬,問她原因她就是不說。

因為說好是六家輪流伺候,順次輪流的秩序也有致地進行了十幾年,現在突然出了這種狀況,兩弟兄沒有辦法,只好把所有弟兄們,妯娌們招到一起,重新商量高奶奶的養活問題。

六對夫婦加上一些在跟前的孫輩聚到一起,商量高奶奶的養活事宜。但商量來商量去,還是認為輪流養活的辦法最好最公平,這也是當下農村社會多子女家庭贍養父母的通行方式。至於老奶奶不去老三家,不管她有怎樣的想法,也不能由著她的性子。大家做做工作,讓她別打亂執行了多年的規矩。

於是乎,一干人對著老奶奶一頓軟說硬勸。問她不去老三家的原因她不說,問她願意去誰家她也不說。最後老奶奶架不住眾兒孫的軟磨硬纏,極不情願地在眾多兒孫的簇擁下到了老三家,臨走出老二家,還帶上了在老二家正吃著的感冒藥。因為那幾天她有些不舒服,老二認為是感冒了,就去藥店裡買了些治感冒的藥,讓她吃著。

高奶奶到了老三家,並沒有消停。不吃不喝,不言不語,還動不動把被褥枕頭扔到地下。老三夫婦沒有辦法,只好求助其他弟兄。

其他兒子面對這樣的狀況,也沒有辦法,只得再聚在一起商量該怎辦?

最後最小的老七說,先讓老母親到他家裡吧。他家的上房還是二老名下的,先讓她住在自己的房子裡,吃喝老七家管著,過陣子再說。

聽到老七說要她到老七家去,高奶奶馬上來了精神,看著很高興的樣子。眾兒孫正為摸不清老人的心思發懵,見此情形,就簇擁著老奶奶到了老七家裡,並幫著拾掇好留給他們老兩口的上房,安頓高奶奶住來下來。

在老七家那幾日,高奶奶不僅笑容常露,而且面色出奇地紅潤,這樣的情況很多年裡沒有出現過。眾弟兄妯娌及孫輩見此情形也倍感欣慰,盤算著各家給老七家做些補貼,由老七夫婦養活老母親。

孰不知這樣大年紀的老人,突然面帶紅光既不正常也不是什麼好事!之後有一天,高奶奶突覺全身沉重乏力,氣息虛弱難以為繼。老七夫婦想送她去醫院,她堅決不去。老七夫婦懂得其中的道理不再堅持,只是請來鎮上醫院的大夫,在家裡給老母親輸液。

大夫說是重茬感冒,老七夫婦也認為只是重感冒,輸幾天藥液就會好,也沒有太當回事。

但輸了一天藥液不僅沒有好轉的跡象,老七倒是發覺了危險的苗頭。趕緊通知其它弟兄姐妹,等在當地的兒女們到齊,高奶奶就永遠閉上了眼睛,神態安詳地走了。

高奶奶一去世,眾兒女和地方上的人才對高奶奶死活不到三兒子家吃轉飯的原因恍然大悟!

原來,高奶奶的三兒子是當地有名的酒鬼,一年中十天有九天就是醉著。因為這個老三的生活內容就是喝酒,家中所有的事務都只有媳婦一人支撐,所以家境十分貧困。老三生有一兒一女,兒子早幾年去上大專,因為家裡供不上學費,中途輟學打工,不再與家裡來往。女兒嫁到鄰村,是母親唯有的幫手。因為家境困難,老三家一直沒有正規的住房。早年村裡統一規劃建設農村莊院,老三家因為無錢建房,就在規劃的伺養畜禽的後院裡蓋了幾間茅草屋居住生活。遠景設想是等有錢了,在正規的前院裡建了房子,後院的茅草房就養畜禽。但是很多年過去了,老三一家還生活在後院裡,正式建人居的前院一直空著。

高奶奶在本輪的吃轉飯中不去老三家,並不是嫌老三家貧窮。這個兒子儘管以酒為命,喝酒為生,但人心眼並不壞。而這個二兒媳婦其實是一個善良人,先前的很多輪次上在老三家吃轉飯,生活質量在幾個兒子家中還是比較好的。她在這輪的吃轉飯中決意不去老三家,其實就是老三家沒有正規房子的原因。

說起這個原因,就不能不說當地農村老人晚年生活中的起居飲食,去世前後的一些習俗及禁忌等,這些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民俗文化。

當地傳統民居是一座高牆圍成的相對封閉的四合院,裡面可以建較多的房子。這些房子在院裡所處的位置,門口朝向等有不同的名稱,也有不同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主房,也叫“上房”,“堂屋”,“正房”等,有些地方叫“北房”。主房正對院子大門中間位置,主房門正對院子大門。主房只有家裡輩份最高歲數最大的人居住,也是平日接待來客的場所。老人離世時就在這個正房裡,這就是所謂“壽終正寢”成語的來歷。

老人謝世後,就在這個房子地上放兩條大板凳,把棺槨正對門口安放在板凳上,棺槨也正對大門口。老人一落歿,就整容入殮進棺,棺前擺放香案供桌。上面焚香燃燭擺放供品,此時的主房就轉成靈堂。親戚鄰居等關係密切的人會陸續前來燒紙拜祭。這種祭祀活動持續到第六天,就請和尚道士誦經超度,第七天一早出殯安葬。

這個告別人世間,去往另一個傳說中的世間的程序是是農村大多數老人必走的,也是活著的農村老人所追求的。如果有老人去世沒走這個程序,這個老人一生的價值會大打折扣。

農村老人最怕的是死在住所外頭,按歷代傳統,歿於住宅莊院外的人無論老少,遺體不能再進莊院。做祭祀活動也只能在莊院外面臨時搭個靈棚進行。所以,農村老人晚年是絕對不願離開住宅院落的。

因為他們最怕死後不能回正房。即是有病兒女們在緊急狀況下送到醫院,意識清醒後,必定強烈要求回家裡。

因為這些原因,高奶奶這輪轉飯堅決不去老三家去吃的理由充分而明確。按老三家的住宅狀況,她死在養畜禽的後院裡,還不如在莊院外搭的靈棚裡。在這裡所有的正規程序都不能走,她這樣一個活了九十多歲,兒兒孫孫幾十個的老人,最後落個這樣的下場,她不甘心也閉不上眼!

但這些是在高奶奶去世後為前提才成立的。令眾兒孫及鄰里親戚迷惑不解的是高奶奶怎麼知道她在這一月就會離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