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福一次過的牛娃學霸,只因父母重視閱讀?他的書單值得收藏

美國密歇根州最好私立寄宿高中克萊布魯克中學(Cranbrook Schools)的學生高若嵩,他一路就讀公立學校,英文學習依靠大量的課外積累,託福和SAT考試一次通過,“並不費心”。


他有什麼樣的學習秘訣?他做過哪些課外活動?為什麼“短板”沒有影響到申請?


習慣養成:

不僅“看書”,更要“講書”


若嵩的讀書習慣,是在父母的影響下慢慢形成。他的媽媽是文學系畢業,爸爸是物理專業,但文理兼備的家庭背景,卻不會自動讓孩子養成學習的習慣。


若嵩的父母重點做了幾件事:


1) 有意識的購買一些書,放到孩子看得到的地方。


若嵩的媽媽買了很多文學類的書籍,爸爸雖然學理工科,但他認為新時代的少年人,需要具備經濟和社會學方面的知識,能夠關注和分析世界事物。所以,爸爸購置了一些西方的大家,例如米塞斯、洛克的書。


託福一次過的牛娃學霸,只因父母重視閱讀?他的書單值得收藏


若嵩從小在有書可看的環境里長大,提前關注和思考學校之外的問題。


2)父母也是書蟲,引導孩子討論問題


很多父母困惑的是,家裡買了一堆書,但是孩子不看,每天打遊戲。


其實所謂“滲透式教育”,需要同時滿足兩點:環境 + 環境裡的人。


有了環境,當環境裡的許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那麼身處這個環境裡的其他人,會被潛移默化影響到。


若嵩的父母也很愛讀書,家裡的書並不是買回來只給孩子看的,而是全家人都在看。


童年時,若嵩的媽媽會陪著孩子一起讀書,跟他討論書裡的問題,引導他去思考。若嵩說,他原本對這些書沒什麼興趣,更看不懂,但媽媽帶著他一起,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後,他愛上了文學。


現在他很喜歡思考,也喜歡翻譯。他打動美高招生官的一大亮點,就是翻譯了三大本古風中國歌詞,而這些只是他業餘時間的一個愛好,沒想到申請時用到了。


3)不僅“看書”,更要“講書”


若嵩的媽媽認為,讀書和寫作是一體的,不能只“輸入”,沒有“輸出”


所以每次一起讀完書,媽媽會讓他“講書”,把書裡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託福一次過的牛娃學霸,只因父母重視閱讀?他的書單值得收藏


這樣一講,就變成了“二度創作”,孩子開始積累了創作的能力,而不是隻會背誦,什麼都寫不出來。


若嵩記得有一次看完書上的描寫之後,媽媽讓他跳出書本,描述一下。若嵩滔滔不絕地講了好多,還說媽媽是個“蓮蓬頭”,他媽媽聽了不僅沒生氣,還自嘲地笑得前仰後合的。


若嵩記憶中的這些“家庭講書遊戲”,總是在一片歡樂的氣氛裡進行的。無論他講成什麼樣,父母都不會批評他,讓他很喜歡做這件事情。


等他開始自己選擇書籍的時候,父母也不會干預他的“書單”,而是放手讓他讀自己喜歡的東西。


【若嵩的推薦書單】


低齡階段

《聖經》繪本

《漢聲中國童話》

《我的第一套哲學啟蒙書:小柏拉圖》

《丁丁歷險記》

《Dr Suess》


少年階段

《人、經濟與國家》穆雷·N. 羅斯巴德

(若嵩說這本比米塞斯的《人的行為》易讀)

《The Ultimat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魔戒》J.R.R.托爾金

《福爾摩斯全集》

《詩經》

《羅馬帝國衰亡史》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編程、圍棋等,也幫助思考


就像其他考上美高的孩子一樣,若嵩的課外興趣不只一兩個,而是多元化的發展。而這些興趣串起來,也反過來幫助了思考和寫作。


若嵩喜歡數學,在APP上自學了微積分課程;他還在父母的引導下學習編程,因為覺得這個技能對未來很重要;他下圍棋十年,業餘圍棋5段,有功底但不算是最厲害的。


託福一次過的牛娃學霸,只因父母重視閱讀?他的書單值得收藏


雖然每個興趣都沒有走到世界水平(不像有些美高孩子那樣),但這些事情促進了他的邏輯思考。編程的每一個變量,都需要邏輯架構來組織;而圍棋更鍛鍊深度思考能力,需要比別人想得更遠一步。


更重要的是,他做這些事情是出於興趣、也願意花時間思考。他沒有花大量的時間刷題,而有大量“閒著的”時間,去思考琢磨,無意間把各種事情打通了。


不迴避“短板”,展現思考


無論是閱讀,還是其他課外活動,最終打動美國招生官的,並不是金燦燦的獎項,而是孩子的思考和應對能力。


與其問多少獎項可以申請到頂尖名校,不如看看孩子通過這些活動提升了多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若嵩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他沒有獲得舉世矚目的獎,甚至有一些看得見的“短板”,比如競技運動的爆發力,以及美高很喜歡的極為陽光外向的個性。


若嵩在體育方面,投籃準確率高、射球率也很高;但在競技運動中,他不是那種進攻型選手,不屬於很積極帶領團隊贏得比賽的人;他的語言很有邏輯、思路非常清楚、想問題有深度,但他不屬於那種一見面就滔滔不絕,極其外向的個性。


託福一次過的牛娃學霸,只因父母重視閱讀?他的書單值得收藏


雖然如此,但他沒有缺乏自信。當美高的招生官問他有什麼短板時,他很坦誠的告訴對方,自己的語言表達不是很快,他需要花時間想一想,才能把想說的話講出來。


他既清楚的認知了自我,同時也沒有否定自己。一方面告訴對方自己的“短板”,另一方面這個短板是可以彌補的。


他說,美高招生官詢問“短板”,主要是想看看你的自我認知,以及你有沒有什麼問題,會影響今後的學習生活。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不存在找不到的亮點,和看不到的缺點。


關鍵是對自己要有所思考、有所認識,並且讓招生官看到你的短板不會成為障礙。你可以競技體育成績一般,但只要你是一個健康、陽光的人,未來還有很多潛力。


經歷過一次美高申請,能感覺到若嵩的思路開始變得靠近美國的教育者:能正視自己、相信潛力。


他不會像一些中國孩子那樣,常常否定自我,不敢面對質疑。而是很自信的告訴我們,是啊,我有短板,但我才15歲,而美國的學校那麼多資源,我未來還有很大的改變空間,不用著急,拭目以待啊!


這樣的少年,相信他的未來會在我們想不到的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