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4日陝西渭南果農霜凍

陝西渭南23號夜間溫度低至零下三度到五度,導致大面積果樹遭到霜凍,霜凍面積較大,農民損失慘重,在這給大家普及一下霜凍以及預防的關鍵點。

霜凍,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是指空氣溫度突然下降,地表溫度驟降到0℃以下,使農作物受到損害,甚至死亡。霜凍通常出現在秋、冬、春三季。它與“霜”不同,“霜”是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並且地面溫度低於0℃,在物體上直接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有霜凍時並不一定是霜。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

“霜”、“霜凍”與“霜降”節氣不是一回事,它們分別是三個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氣遇到寒冷天氣凝結成的一種白色冰晶;“霜凍”是指一種較為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現象;“霜降”節氣是指反映氣溫驟降節令。

霜凍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在冬春季,多為寒潮南下,短時間內氣溫急劇下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引起;或者受寒潮影響後,天氣由陰轉晴的當天夜晚,因地面強烈輻射降溫所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雪上加霜”。溫度低於地面和物體表面上有水汽凝結成白色結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沒結霜稱黑霜;對農作物都有凍害,稱霜凍。“霜凍”、“霜”與“霜降”節氣不是一回事,它們分別是三個不同的概念。“霜”是指地面的水氣遇到寒冷天氣凝結成的白色冰晶;“霜凍”是指一種較為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現象;“霜降”節氣是指反映氣溫驟降節令。

入秋後的氣溫隨冷空氣的頻繁入侵而明顯降低,尤其是在晴朗無風的夜間或清晨,輻射散熱增多,地面和植株表面溫度迅速下降,當植株體溫降至0℃以下時,植株體內細胞會脫水結冰,遭受霜凍危害。通常把秋季第一次發生的霜凍稱為初霜凍,因為初霜凍總是在悄無聲息中就使作物受害,所以有農作物“秋季殺手”的稱號。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1][4]

霜凍生長季節裡固植株體溫降低到0℃以下,而受害的一種農業氣象災害。霜凍與氣象學中的霜在概念上是不一樣的,前者與作物受害聯繫在一起,後者僅僅是一種天氣現象(白霜)。發生霜凍時如空氣中水汽含量少,就可能不會出現白霜。出現白霜時,有的作物也不會發生霜凍。[3]

我國地域廣闊,初霜凍日出現日期也大不相同。新疆北部、內蒙古及東北北部地區9月中旬出現初霜凍;東北大部、華北北部、西部及西北地區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現;11月上旬初霜線南移至秦淮一帶;11月下旬到達西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12月上旬到達南嶺;華南中北部初霜凍則在12月下旬到1月中旬之間出現。

根據霜凍發生的季節不同,可分為春霜凍和秋霜凍二種:

霜凍

1 春霜凍又稱晚霜凍,也就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樹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後發生的霜凍。隨看溫度的升高,晚霜凍發生的頻率逐漸降低,強度也減弱,但是發生得越晚,對作物的危害也就越大。

2 秋霜凍又稱早霜凍,秋收作物尚未成熟,露地蔬菜還未收穫時發生的霜凍。隨著季節推移,秋霜凍發生的頻率逐漸提高,強度也加大。

此外,霜凍一般還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平流霜凍、輻射霜凍和混合霜凍。

平流霜凍:由北方強冷入侵釀成的霜凍,常見於長江以北的早春和晚秋,以及華南和西南的冬季,北方群眾稱之為“風霜”,氣象學上叫做“平流霜凍”。

輻射霜凍:在晴朗無風的夜晚,地面因強烈輻射散熱而出現低溫,群眾稱之為“晴霜”或“靜霜”,氣象學上叫做輻射霜凍。

混合霜凍:先因北方強冷空氣入侵,氣溫急降,風停後夜間晴朗,輻射散熱強烈,氣溫再度下降,造成霜凍,這種霜凍稱為混合霜凍或平流輻射霜凍,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霜凍。一旦發生這種霜凍,往往降溫劇烈,空氣乾冷,很容易使農作物和園林植物枯萎死亡。

對農作物的危害

玉米、大豆、棉花等秋收作物在成熟前對霜凍非常敏感。以玉米為例,如果在灌漿期遭受早霜凍,不僅影響品質,還會造成減產。當氣溫降至0℃時,玉米發生輕度霜凍,葉片最先受害。玉米灌漿的養料主要是葉片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的,受凍後的葉片變得枯黃,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產生的營養物質減少。由於養料減少,玉米灌漿緩慢,粒重降低。如果氣溫降至零下3℃,就會發生嚴重霜凍,除了大量葉片受害外,穗頸也會受凍死亡。這樣不僅嚴重影響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還切斷了莖稈向籽粒傳輸養料的通道,灌漿被迫停止,常常造成大幅減產。初霜凍出現時,如果作物已經成熟收穫,即使再嚴重也不會造成損失。

幾種區分

霜和霜凍

霜和霜凍是秋冬季節的天氣現象。[3]霜、霜凍與霜降節氣不是一回事,“霜降”節氣反映的是氣溫驟降,並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並且,在氣象學上,“降霜”這個概念是沒有的,氣象學上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稱做“早霜”或“初霜”,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霜是一種天氣現象,而霜凍是指在比較溫暖的日子裡(日平均氣溫在10℃或以上),氣溫突然下降,當氣溫在短時間內下降到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最低氣溫以下時,使農作物遭受凍害的現象。發生霜凍時不一定出現霜,出現霜時也不一定就有霜凍發生。但是,由於出現霜時的溫度已經比較低,要是繼續冷卻,容易導致霜凍的發生。

霜是由於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即氣層中地物表面溫度或地面溫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過飽和部分在地面一些傳熱性能不好的物體上凝華成的白色冰晶。其結構鬆散。一般在冷季夜間到清晨的一段時間內形成。形成時多為靜風。霜在洞穴裡、冰川的裂縫口和雪面上有時也會出現。 在我國四季分明的中緯度地區,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節,正是冬季開始前和結束後的時間,夜間的氣溫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間,因為無雲,地面熱量散發很快,在前半夜由於地面白天儲存熱量較多,氣溫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特別是到了後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發的熱量已很多,而獲得大氣輻射補償的熱量很少,氣溫下降很快,當氣溫下降到0℃以下時,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附著在地面的土塊、石塊、樹葉、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體上,就凝結成了冰晶的白霜。

霜凍

霜凍多在春秋轉換季節,白天氣溫高於攝氏零度,夜間氣溫短時間降至零度以下的低溫危害現象。既農業氣象學中是指土壤表面或者植物株冠附近的氣溫降至零度以下而造成作物受害的現象。出現霜凍時,往往伴有白霜,也可不伴有白霜,不伴有白霜的霜凍被稱為“黑霜”或“殺霜”。晴朗無風的夜晚,因輻射冷卻形成的霜凍稱為“輻射霜凍”。冷空氣入侵形成的霜凍稱為“平流霜凍”。兩種過程綜合作用下形成的霜凍稱為“平流輻射霜凍”。無論何種霜凍出現,都會給農作物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

凍雨區別

凍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時節見到的一種天氣現象。當較強的冷空氣南下遇到暖溼氣流時,冷空氣像楔子一樣插在暖空氣的下方,近地層氣溫驟降到零度以下,溼潤的暖空氣被抬升,併成雲致雨。當雨滴從空中落下來時,由於近地面的氣溫很低,在電線杆、樹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會凍結上一層晶瑩透亮的薄冰,氣象上把這種天氣現象稱為“凍雨”。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把凍雨又叫做“下冰凌”,北方地區稱它為“地油子”。雨滴與地面或地物、飛機等物相碰而即刻凍結的雨稱為凍雨。這種雨從天空落下時是低於0°C的過冷水滴,在碰到樹枝、電線、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會在這些物體上凍結成外表光滑、晶瑩透明的一層冰殼,有時邊凍邊淌,象一條條冰柱。這種冰層在氣象學上又稱為“雨凇”或冰凌。

凍雨

凍雨是過冷雨滴或毛毛雨落到溫度在冰點以下的地面上,水滴在地面和物體上迅速凍結而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冰層,這種冰層可形成“千崖冰玉里,萬峰水晶中’的壯美景象。如遇毛毛雨時,則出現粒凇,粒凇表面粗糙,粒狀結構清晰可辨;如遇較大雨滴或降雨強度較大時,往往形成明冰凇,明冰凇表面光滑,透明密實,常在電線、樹枝或艦船上一邊流一邊凍,形成長長的冰掛。凍雨多發生在冬季和早春時期。中國出現凍雨較多的地區是貴州省,其次是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及山東省、河北省、陝西省、甘肅省、遼寧省南部等地,其中山區比平原多,高山最多。雨水從空中落下來結成冰,能致害嗎?能,這種冰積聚到一定程度時,不僅有害,而且危害不淺。

溫度低於0℃的地面和物體表面上有水汽凝結成白色結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沒結霜稱黑霜對農作物都有凍害,稱霜凍。

初霜凍和終霜凍

每年入秋後第一次出現的霜凍,稱為初霜凍;每年春季最後一次出現的霜凍,稱為終霜凍。[2]

白霜和黑霜

白霜:當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含量較多,氣溫低於0℃,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面的物體上凝華,形成一層白色的冰晶現象。

黑霜:有的時候地面溫度降到0℃以下,但由於近地面空氣中水汽含量少,地面沒有結霜,這種現象稱為黑霜。

預防方法

灌水法

灌水可增加近地面層空氣溼度,保護地面熱量,提高空氣溫度(可使空氣升溫2℃左右)。由於水的熱容量大,降溫慢,田間溫度不會很快下降。至於小面積的園林植物還可以採用噴水法,其方法是在霜凍來臨前1小時,利用噴灌設備對植物不斷噴水。因水溫比氣溫高,水在植物遇冷時會釋放熱量,加上水溫高於冰點,以此來防霜凍,效果較好。

遮蓋法

就是利用稻草、麥稈、草木灰、雜草、尼龍等覆蓋植物,既可防止外面冷空氣的襲擊,又能減少地面熱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氣溫1-2℃。有些矮稈苗木植物,還可用土埋的辦法,使其不致遭到凍害。這種方法只能預防小面積的霜凍,其優點是防凍時間長。[5]

燻煙法

是用能夠產生大量煙霧的柴草、牛糞、鋸木、廢機油、赤磷或其它塵煙物質,在霜凍來臨前半小時或1小時點燃。這些煙霧能夠阻擋地面熱量的散失,而煙霧本身也會產生一定的熱量,一般能使近地面層空氣溫度提高1-2℃。但這種方法要具備一定的天氣條件,且成本較高,汙染大氣,不適應於普遍推廣,只適用於短時霜凍的防止和在名貴林木及其苗圃上使用。

施肥法

在寒潮來臨前早施有機肥,特別是用半腐熟的有機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其吸熱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機肥在繼續腐熟的過程中散發出熱量,提高土溫。入冬後可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顯的防凍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廄肥、堆肥和草木灰等。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氣候規律,應在霜凍來臨前3-4天施用。入冬後,可用石灰水將樹木、果樹的樹幹刷白,以減少散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