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最近熱播的《鬢邊不是海棠紅》獲得了較高口碑,該劇以民國梨園為背景,在年代傳奇中融入了京劇的歷史文化。劇中北京方言無處不在,將觀眾稱為“座兒”,稱伶人為“老闆”,“捧場”的“場”準確讀成二聲,讓觀眾彷彿身置民國時期的北平城。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劇中最熱鬧的地方,也就是商細蕊唱戲和座兒們聽戲的地方了,也就是所謂的戲園子,又叫“茶園”。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老北京的茶園文化,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呢?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茶館的產生

中國人的飲茶風尚最初產生於唐朝的寺院,漸漸地,寺院僧的飲茶習俗影響了民間飲茶。至盛唐,“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楊華《膳夫經手錄》)。文人間時興茶會、茶詩,又影響到上層統治者,慢慢出現了官辦的大型茶宴。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到了宋代,出入茶館的人更為廣泛,王公貴族、文人雅士、鄉野村民,甚至天下至尊的皇帝也會一時興起,來光顧一下。晚唐出現的“點茶法”也在宋代得以風行,故有“唐煎宋點”之說。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茶館的真正鼎盛時期是在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康乾盛世”, 清代茶館呈現出集前代之大成的景觀,不僅數量多,種類、功能皆蔚為大觀。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以賣茶為主的茶館,北京人稱之為清茶館;想滿足口腹之慾的,可以邁進葷鋪式茶館,這裡既賣茶,也兼營點心、茶食。還有書茶館,這類茶館除了賣茶,還可以聽評書;乾隆皇帝還於皇宮禁苑的圓明園內建了一所皇家茶館——同樂園茶館,與民同樂。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圓明園同樂園復原圖

茶園的產生

唐宋時期,戲劇藝術已經嶄露頭角。那時既沒有戲園也沒有茶園,常常只是露天演出。明代,戲曲很多時候都是廳堂演出。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總體來說,中國戲曲藝術從露臺到勾欄,再從寺廟祠堂到富家廳堂,這其實是一個由下自上的發展過程。隨著演出場所的不斷變化,中國戲曲不斷的精緻與提高著藝術格調。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清代康熙中葉之後,北京戲曲又慢慢繁盛起來,皇家園囿的戲樓加起來不下十餘處,不過京城老百姓想看戲,最初得去飯館。食客們就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戲。演出時臺下不免划拳行令,嘈雜的環境不利於欣賞藝術。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久而久之,北京戲曲的演出場所便從飯館挪到了茶園。茶園、戲園,二園合一,所以舊時戲園往往又稱茶園。並且這一演出形式一直持續到了民國時期。所以有人說,“戲曲是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

《鬢邊不是海棠紅》:尹正扮女裝大佬驚豔四座,茶園聽戲有講究

戲如人生朗日月,曲盡其妙入乾坤。茶園可謂是名角薈萃、茗煙散馥之地,而戲曲的演繹離不開技藝的傳承。希望電視劇通過演員精湛的演繹,能夠對我國的京劇文化的推廣和傳承提供真正有益的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