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兒童近視一定要未病先防

中醫講究“治未病”,所謂“治未病”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變。那麼近視要不要“治未病”呢?

當疫情全球蔓延的時候,孩子停課在家上網課、打遊戲、看電視,大量接觸電子產品以及過度用眼後,對視力的影響應該是所有家長都關心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從近視的形成機制來科普一下,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未病先防。

人類的視覺系統在出生之後逐步發育,自人類出生到10歲是視覺發育的關鍵期,大腦必須接受清晰的圖像刺激才能使視覺系統得以正常發育,在此期間異常的視覺環境可導致弱視,如果沒有給予治療或治療不充分,那麼弱視將可能成為永久性。

1、眼球發育規律

自然狀態下,人類出生時為高度遠視狀態,很快變成低度遠視,然後在兒童、青少年時期逐漸變為正視,這是人類的正視化過程。當眼軸發育過快,和眼球屈光系統不匹配時,就產生了軸性近視。

人眼在生長髮育過程中,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屈光狀態,人眼屈光狀態於初生兒,在非睫狀肌麻痺狀態下通常有2~3D的遠視,之後遠視屈光度逐漸減低,青少年近視患者往往過早地完成了“正視化”,屈光度不斷向近視方向發展。通常近視屈光度增長至18歲左右逐漸趨於穩定。

2、近視的影響因素

(1)眼軸

眼軸長度是決定人眼屈光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正常人眼前後軸長平均約為24mm,超過24mm成為近視,短於24mm成為遠視,以眼軸為主要成因的屈光不正,成為軸性近視。

(2)角膜曲率

角膜是人眼屈光系統中最重要的屈光成分,其曲率的變化勢必引起眼總屈光力的顯著改變,以角膜曲率為主引起的近視,稱為屈光性近視。

很多父母並不知道,處於視覺發育期的兒童要進行屈光檢查,屈光檢查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視功能,同時減少弱視和斜視的發生。那麼屈光檢查是不是就只是檢查視力呢?視力當然是屈光檢查的第一步,但並不是唯一的檢查項目。真正的屈光檢查應該是給兒童和青少年建立規範的屈光發育檔案。

建立兒童屈光發育檔案是最有效的近視監控方法,提前發現近視趨勢,第一時間採取干預措施,也就是我們中醫講的“治未病”。一般建議兒童從3歲開始,在正規醫院建立屈光發育檔案,具體內容包括:視力、眼位、定期睫狀肌麻痺驗光,測量眼壓、眼軸、角膜曲率,眼前節及眼底檢查,並至少每半年一次。

屈光檔案中的眼軸和角膜曲率的檢查其實和配鏡沒有關係,這項檢查是為了瞭解近視是怎麼構成的?以後來複查時如果近視增長了,再做一次這些檢查,對比這些數據的變化,才知道近視的發展原因,是眼軸增加還是角膜曲率增加造成的。

建立兒童屈光發育檔案的各項檢查安全無創、無副作用,眼軸、角膜曲率可通過無接觸的生物測量儀進行檢查,睫狀肌麻痺驗光也對兒童無不利影響。

因此,我們提倡兒童從3歲開始,每半年做一次檢查記錄,做到“治未病”,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看到這裡應該怎麼做各位家長都知道了吧,趕快去醫院給孩子建立一個屈光檔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