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扶陽真傳祕訣,學一句悟半年

《黃帝內經》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

夫食入於陰,長氣於陽。

陰氣多,陽氣少,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同時兩傷,其身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諸陽之會,皆在於面。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中醫扶陽真傳秘訣,學一句悟半年


《黃帝外經》

命門,火也,無形有氣,居兩腎之間,能生水而亦能藏於水也。

命門旺而十二經皆旺,命門衰而十二皆衰也。命門生而氣生,命門絕而氣絕矣。

人非火不生,命門屬火,先天之火也,十二經得命門之火始能生化。

物之生也,生於陽;物之成也,成於陰也。陽,火也;陰,水也。

陰生陽則緩,陽生陰則速。救陰而陽之絕不能遽回,救陽而陰之絕可以驟復,故救陰不若救陽也。


《難經》

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


《中藏經》

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陰常宜損,陽常宜盈。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

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


清·黃元御《四聖心源》

頭為手足六陽之所聚會。

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溼氣恆長而燥氣恆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理之至淺,未嘗難知。

水以蟄藏為性,火必於內,水斂於外,是謂平人。

陽藏則外清而內容溫,陽洩則內寒而外熱。

外愈熱而內愈寒,生氣絕根,是以死也。

陽盛於上而生於下,水中之氣,是曰陽根。

夫純陽則仙,純陰則鬼。陽盛則壯,陰盛則病。病於陰虛者,千百之一,病於陽虛者,盡人皆是也。

仙為純陽,鬼為純陰,人居陰陽之半,仙鬼之交。


中醫扶陽真傳秘訣,學一句悟半年


清·楊西山《弄丸心法》

陰陽之氣,妙用無窮,人之一身,陰陽而已,二氣之中,陽氣更尊,氣盛者強,氣衰者病,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人之陽氣,猶天之日,仰觀乎天,可悟乎人。


清·鄭欽安《醫理真傳》《醫法圓通》

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於二陰之中,居於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

人身立命,就是這一個火字,火即氣,氣有餘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

夫人身一點元陽,從子時起,漸漸而盛,至午則漸漸而衰,如日之運行不息。

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於中,而死機遂轉成生機。

氣者陽也,陽行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

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

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陽氣散漫,則陰邪立起。

業醫者,果能細心研究,即從真龍上領悟陰陽,便得人身一付全龍也。

學者苟能於陰陽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門也。

仲景一生學問,即在這先天之極之元陰、元陽上探求盈虛消長,揭六經之提綱,判陰陽之界限,三陽本乾元一氣所分,三陰本坤元一氣所化,五臟六腑,皆是虛位,二氣流行,方是真機。

元氣為人生陰陽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


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生物的生命,全是太陽射到地面的熱所產生。今夏太陽射到地面的火熱,即是來年生物生命之根。然此火熱,必須經過秋時降入土下,經過冬時,藏於土下的水中,然後能生生物的生命。

陽升陰降,自然之事。陰性本降,三陰之升,陰中有陽也。陽性本升,三陽之降,陽中有陰也。

火在火下則生氣,火在水上則生溼。

植物經秋而葉落,植物個體的熱下降也。經冬而添根,植物個體的熱下沉也。經春而生髮,植物個體的熱上升也。經夏而茂長,植物個體的熱上浮也。熱的降沉升浮於植物個體求之最易明瞭。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義》

陽者,天之德也。


宋·王安石《洪範傳》

日者,昭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紀,群陽之精,眾貴之象也。


宋·邵雍《觀物外篇》

陰對陽為二,然陽來則生,陽去則死,天地萬物生死主於陽,則歸於一也。


宋·朱熹《語類》

乾坤陰陽以位相對而言,固只一般,然以分言,乾尊坤卑,陽尊陰卑,不可並也。


明·張景嶽《類經附翼》

陽之為義大矣。夫陰以陽為主,所關於造化之原,而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

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明·趙獻可《醫貫》

火乃人身之至寶。


明·李中梓《內經知要》

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發育萬物,人非此火,不能生養命根,是以物生必本於陽。於之運行,維日為本,天無此則晝夜不分,四時失序,晦冥幽暗,萬物不彰矣。在於人者,亦惟此陽氣為要,苟無陽氣,孰分清濁,孰布三焦,孰為呼吸,孰為運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與天之無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

天道以陽氣為主,人身亦以陽氣為主,陽統陰。


清·陳修園

寧事溫補,勿事寒涼。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

人得天地之氣以生,有生之氣,即是陽氣,精血皆其化也。


盧禹臣、盧永定《扶陽講記》

人生立命在於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於以火消陰。

病在陽者,扶陽抑陰;病在陰者,用陽化陰。

人之生成,純在天地之中,陰陽之內,五行之間,一切動靜都隨陰陽之氣機而轉,業醫者,須識得《內經》所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等奧義,說明陰陽之虛實,變化之盈縮,刻刻都隨五行運化之中,上下內外息息相通,無一刻停滯,隨日月晝出夜入,晝作夜息,為養生治病之一大綱領也。

陽氣者,乃化生精血、津液之本源,為人生立命的根本。陽氣的盛衰存亡決定其人體體魄的強弱與死生。無論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傷等等都可以導致人身陽氣受損而以生疾病,所以治病立法必須重在溫扶陽氣。


吳佩衡《醫藥簡述》


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決不可損也。

切勿終身行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蠍,若醫而遇附子之證,何以治之?於臨證時,應分清陰陽,辨明虛實寒熱,當用則用,有是病用是藥,定能指下生春,活人無量,切無以人命為兒戲也。

溫氣充足,則陽溫而人康,溫氣衰弱,則陰盛而人病。

陽復則生,陰盛則死。


祝味菊《傷寒質難》

故善養陽者多壽,好戕陽者多夭。陽常不足,陰常有餘。

抗力之消長,陽氣實主持之。陽氣者,抗力之樞紐也。

陰不可盛,以平為度,陽不患多,其要在秘。

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所以然者,陽能生陰也,是故陰津之盈縮,陽氣實左右之。

及其既病,則當首重陽用,陽衰一分,則病進一分,正旺一分,則邪卻一分,此必然之理也。

醫家當以保護陽氣為本。

抗邪作用,陽之本能也,把握陽氣,即是把握抗力。


徐小圃《名老中醫之路》

陽氣在生理狀態下是全身的動力,在病理壯態下又是抗病的主力。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下焦一點命門真火發動,十二經循行不息,五臟六腑氣化周行,生命欣欣向榮。此火一衰,諸病叢生,此火一滅,生命終結。先天之本腎,生命之本原,所憑者,此火,後天之本脾胃,氣血生化之源,所憑者,此火。養生若損此火則折壽,治病若損此火則殞命。

陰陽之道,陽為陰根,陽生,陰始能長。陽氣——命門真火,乃生命之主宰。命門位居下焦,乃人身真火,氣化之本原。

附子一藥,辛以潤之,致津液,通氣化,可使腎中五液蒸騰敷布,陽生陰長,此即陽中求陰生化無窮之理。


人身各處,但凡一處陽氣不到便是病。

人體的津液精血靠陽氣的推動才能運行,寒溼傷陽則津液精血的運行緩慢甚至停滯,易形成瘀血、痰溼、食積等有形之邪。


陽萎則病,陽衰則危,陽亡則死。所以救陽,護陽,養陽,通陽,一刻不可忘。

生死關頭,救陽為急。


吳榮祖《扶陽論壇》《扶陽論壇·2》

滅壯火以護氣陰,扶少火以固元陽。

扶陽抑陰,補命門以運陰樞,為三陰寒化證之治療綱領。

溫陽扶正,散寒解表,是兩感證的核心治則。

理中不中也,當以四逆湯補火生土。

陽氣是生命,生、長、化、收、藏都是一個陽氣運行的過程,人的生、長、壯、老、已也是這個過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陰陽消長變化的過程,陽氣對於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溫陽扶正,治病求本。

溫裡回陽首選附子。


張存悌《扶陽論壇·論文集》

萬物生長靠太陽,百藥之長數附子。


傅文錄《火神派方藥臨證指要》《火神派當代醫家驗案集》——

以三陰之方,治三陰病,雖失不遠。

扶陽助正,回陽返本。


我再加點:竇材《扁鵲心書》雲∶“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又云∶“陰氣未消終是死,陽精若在必長生。”故為醫者,要知保扶陽氣為本。人身全賴一團真火,附子就是一團烈火。生附子,天下最強悍霸道的回陽物。治病救人當要保扶陽氣為本,甚用寒涼,保人正氣。保健養生:少食寒涼,多食溫熱。古人立法,食必用火,萬代蒼生得以活命。俗醫大用涼劑,譬於飲人冷水,陰害黎民,良可慨也。望學者思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