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诞生的历史,从《火车进站》到蒙太奇理论

一、早期的电影没有剪辑

电影发源于欧洲,那时的电影在形态上类似于戏剧,当时的电影人意识到电影需要具备和戏剧不同的接受方式和传播方式,却没有意识到它带来的多种创作表现形式。

剪辑诞生的历史,从《火车进站》到蒙太奇理论

不过当时运动影像的出现,已经给人们非常大的惊喜,以至于无暇思考着一全新的技术该如何更好的运用,当时的影片都是卢米埃尔兄弟式的,固定拍摄,直到胶卷全部用完。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

二、剪辑手法的意外发现和非自觉的运用

最早发现剪辑的手法应该归功于一场意外事故,卢米埃尔兄弟的一个朋友——梅里爱,梅里爱看来卢米埃尔拍的视频后,非常的喜欢,几个月后从英国人手里买了台摄影机,开始电影的创作。

剪辑诞生的历史,从《火车进站》到蒙太奇理论

1896年的一天,梅里爱在街上拍摄实景时,摄影机由于故障意外停止,修好后又重新拍摄,结果洗刷出来的影像出现惊人的效果,一辆在路上行驶的马车突然就消失了。梅里爱因此从这件事情中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制作方法,时间再以不是顺时的了,在影像中被压缩,跳跃起来。这就是剪辑手法最初的发现和表现形式。

三、格里菲斯和剪辑手法的基本成型

格里菲斯通过不断的拍摄,逐渐归纳总结出了自己的电影语言,镜头的组接剪辑,不再只是为了把电影故事讲的更好,更流畅。而是使其更加生动,更加扣人心弦。

剪辑诞生的历史,从《火车进站》到蒙太奇理论

比如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前三个镜头表现小女孩无忧无虑的和松鼠玩耍,突然出现一个黑人对着镜头看,然后三个镜头玩耍后,又接一个黑人躲在一边看的画面。有效的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四、苏联电影学派和剪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格里菲斯之后,剪辑理论的一个高峰——苏联蒙太奇学派出现了。十月革命后库里肖夫在莫斯科电影学院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他们看了上百遍《党同伐异》,把电影的几千个镜头全部拆分,然后进行重新的组接,发现了剪辑的奥秘。

剪辑诞生的历史,从《火车进站》到蒙太奇理论

他们把一个面无表情的人的镜头三个不通镜头组接起来给观众看,三个分别是一盘沙子、一个棺材、一个玩耍的女孩。当和沙子组接时,观众认为他在沉思。当和棺材组接时,观众认为他在哀伤。当和玩耍的女孩组接时,观众则认为他很欢乐。

爱森斯坦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蒙太奇理论,为电影创作出新的可能,非连贯剪辑,在《十月》中就是如此,镜头与镜头间时间关系模糊,时间和空间都缺乏统一,他无意用镜头去讲故事,而是用他们的冲突去表现导演的感情和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