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內循環是防守反擊,不是閉關鎖國

生活在這個時代是何其幸運,中國的國際地位是過去兩百年間最高的,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也是幾千年以來最好的。從內心來講,中國人普遍希望更加深度的全球化,沿著既定路線,自然超車,美國人看到了這一點,使用全方位的各種手段想把中國踹離既定賽道。當中國適應了這一套規則並愈戰愈勇時,美國選擇退群、新建群、強詞奪理打壓阻斷中國正常發展路線。短時間國內經濟內循環為主是必然之路,現在由我們主動提出國內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外循環為輔是非常及時的,也是深思熟慮的,這不是經濟上的閉關鎖國,而是修煉內力,蓄勢待發。

任何經濟體都在內循環

所有的經濟體都在做內循環,只是在特殊的歷史條件,我們強調突出內循環而已。經濟循環是各種資源的流動,內循環就是增強原材料、投資、生產、消費、人力在國內流動的廣度和深度。

我們這幾代人好像覺得目前經濟全球化就是理所當然,這是因為很多人缺少最底層的元知識。回到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分工理論,一個社會內部會有分工,你種糧食,他做麵包,我做紡織,互通有無,提高效率,不同國家之間也會有分工,你提供食物,他提供石油,我提供資金。所有的分工,要麼是發揮優勢平等互惠式,比如現在的國際社會,要麼像以前英國對待殖民地那樣,印度的茶葉和棉花,加拿大的小麥和木材,澳大利亞的羊毛。

假設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只有幾十平方公里大,住著幾百人,有人出海打漁,有人上山打獵,有人修繕房屋,有人制作工具,這個小島社會經濟就可以循環起來。當這個小島有一萬平方公里,住著幾十個部落,幾萬人時,他們的分工可能就不一樣了,有的部落擅長製作陶器,有的部落擅長遊牧養殖,有的部落擅長紡織手工,有的部落煮鹽冶鐵,有的部落擅長販賣貿易,物物交換,或者以鹽和貝殼做媒介,這樣的大島也能經濟內循環。

當這樣的小島放大到一片大陸時,政治上可能繼續分散,也可能統一,這並不妨礙經濟上互通有無。在古代,受制於山川海洋的阻隔,經濟循環的主體通常以自然地理為界,不同國家之間雖然也會有貿易,但這種外部經濟交流就像是主食加一點調味料,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絲綢製品一直賣到羅馬,羅馬對中國依然瞭解甚少。

近代以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繫越來越緊密,經濟上再隔離再孤立,原材料和能源的流轉依然是順暢的。

經濟內循環是防守反擊,不是閉關鎖國

經濟體越大越有利於內循環

一萬人的經濟體可以造獨木舟,一百萬人的經濟體可以造自行車,一億人的經濟體可以造汽車,十億人的經濟體啥都能造。經濟體越大,分工越細,越可以形成全面合理的內部經濟循環。

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正處於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

歐洲最窮的國家摩爾多瓦,自己只有土豆和木材,能源也好,機器設備,電子產品只能進口,這樣連食鹽和汽油都要進口的小型經濟體如果走內循環,我相信國民是餓不死的,但經濟只能越來越差。

中國這樣體量的國家,從海洋到山川,從農業到工業到信息技術,都足以內部循環,不足之處是尖端科技產品質量會差一點,發展會慢一點,稀缺的產品價格會貴一點,經濟增長速度慢一點,僅此而已。

像美國這樣的空心化國家,離開中國這樣物廉價美的製造業國家,也一樣能生存,可以從別的國家採購目前從中國採購的產品,也能買得到,但是價格會全面上漲,普通民眾面臨的生活壓力遠大於中國。

經濟內循環是防守反擊,不是閉關鎖國

內循環本質上是為外循環做準備

中國文化裡有以退為進,韜光養晦,隱忍薄發的精神,2020年疫情的影響,使得各國間人口流動變緩,外部循環的人的流動不足,中國主動減少疫情地區航班,一定程度上肯定影響經濟的交流。2018年以來,美國為了維持自身的經濟軍事文化霸權,對中國全面打壓,讓我們也不能把經濟復甦的希望寄託在外部市場。

目前的各種國際貿易規則和標準,比如美元石油、WTO、知識產權大多是二戰後美國牽頭制定的,現在美國認為中國在他制定的規則中如魚得水,發展迅速,美國的經濟無法與中國競爭,就想把中國從遊戲中下線,現在美國不但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這不是以中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希望世界和平,共同發展,但是嘴上自由民主行為強盜一樣西方國家已經鐵了心圍剿中國,中國必須也只能將重心放到內循環上。

至於中國和美國誰更扛得住,需要實踐來檢驗。中國經濟的內循環不是閉關鎖國,是以中國國內為主,所謂美國自由貿易,也是以美元和美國高科技產品為主,短期的割裂,看美國這一波騷操作後,世界就像兩個同心圓,中間國家本來是無所謂的,只是美國的影響力更大,就看以美國為核心的貿易圈更大,還是以中國為核心的貿易圈更大,幾年後見分曉。

經濟內循環是防守反擊,不是閉關鎖國

經濟上內循環為主,國際外循環為輔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定位,疫情的危險中也孕育著機會,希望總是在曲折中前進。在美國貧富差距大於中國,疫情控制難於中國,政治撕裂遠超中國的情況下,美國的國內國外經濟循環壓力是大於中國的,咬定青山不放鬆,守住根本,防守反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中國才是最後的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