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速变化的世界里,哪种人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极速变化的世界里,哪种人能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会奖励那些积极面对改变的人,也会惩罚那些故步自封的人。

——列纳德•蒙洛迪诺

有一个在科普界很有名的比喻,曾经收录在历史书中用来给孩子们讲解人类的由来。

设想把宇宙发展至今的 150 亿年时间「压缩」成 1 年。

在这个宇宙年中,前 8 个月还没有地球。

9 月,地球从星际物质中冷凝形成;圣诞节前夜,恐龙诞生;12 月 28 日,首次出现了可以开花的植物;12 月 31 日晚上 10 点半,有了男人和女人。

所有人类有记载的历史都发生在 12 月 31 日的最后 10 秒钟内。

欧洲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现代科学诞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登陆月球、普及互联网……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一共只占用了这个宇宙年 1 秒多的时间。

这些极速且惊人的发展,得益于人类开始了对环境的探索,并因此强化了基因中

「弹性思维」的能力。

人类诞生后的几十万年,一直处于穴居人时代,从未走出欧洲和亚洲的几个诞生区。

随着技术的发明,为了追求资源、开拓贸易,人们陆续从居住地迁移扩张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基因特征也经历了变化。

普遍认为,农耕民族更崇尚稳定,思维方式也一板一眼,善于逻辑分析。

从事游牧和海外贸易的民族,因为经常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思维方式更有弹性,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时,应对能力更强。

总之,在与天地自然万事万物的斗争中,有的人发明了飞机轮船,有的人发明了电灯电话。

这些应对挑战时积极调整、发明创造的能力,都与弹性思维密不可分。

对应到现代社会,无论是公司的组织架构,还是年初时说好的 KPI 算法,身边的事情似乎都一时一变,「稳定」早就不复存在。

「弹性思维」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一、什么是「弹性思维」?

提出「弹性思维」概念的人叫列纳徳·蒙洛迪诺,他是一位世界级物理学家,曾与霍金合作撰写过著名畅销书《时间简史(普及版)》和《大设计》。

同时,他又是一位典型的斜杠青年,担任过《星际迷航》的编剧,与迪士尼共同开发的游戏也曾斩获多项大奖。

对于为何能在多个领域同时取得成就,蒙洛迪诺归功于自己善于运用「弹性思维」。

在极速变化的世界里,哪种人能立于不败之地?

弹性思维是一种对立于分析性思维的,非线性的多元化信息处理方式。

它源于一种能够激发适应性和创造性的基因,在人类的基因图谱中表现为「多巴胺受体基因 D4」。

这种「多巴胺受体基因 D4」给脑神经带来的作用,类似于从一个自上而下运转的树形组织,变成了自下而上的扁平化的蚁群式」组织

传统的逻辑思维模式下,大脑中枢发布指令,逐级向下传达给神经系统。

就像做数学题,(1+2)*3+4*5=?

小学生一边念着「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先算括号里,后算括号外」,一边算。计算机嗖地一下,不到千分之一秒就可以给出答案。

只要是有计算方法、有规律可循的问题,人工智能都能够轻易模仿

,而且速度比人脑快的多得多。

然而,如果哪位不开眼的邻居问出「你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这一类需要动用情商的问题,计算机的表现就不如三岁小孩了。

可能有的小孩会说「都喜欢」,有的小孩当着爸爸面说喜欢爸爸,当着妈妈面说喜欢妈妈。

判断标准基于当时当地的形势,以及有没有什么需要某位家长满足的愿望。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答案。

回答这道题时神经元的活动方式类似于蚁群。

给蚁群一块 10 平方米的场地,它们可以有一种井然有序的行动模式。

把外围扩展到 20 平方米。它们同样会迅速处理来自环境的新信息,调整觅食的动线或分工,变化为更有效率行动模式。

单凭一只蚂蚁,并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它们意识到了并做出了回应。

我们的单个神经元就像一只蚂蚁一样,并没有独立思考的智慧。但是一群神经元的自发行动却会给人惊喜。

这种弹性思维模式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它偶尔为之,就足以诞生出优秀的创意,往最小说,也能激发灵机一动、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种弹性思维能力的强弱,造就了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

二、每个人都有弹性思维能力吗?

是的。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说人们天生厌恶新奇和改变。

针对「改变」这一话题,学术和商业实践领域都有很多相关讨论,无数出版物旨在教导人们如何走出舒适区。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曾指出,「员工会本能地反对改变」。另一篇文章则发问:「为什么改变如此困难?」。

然而,改变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在极速变化的世界里,哪种人能立于不败之地?

搜寻心理学研究文献时会发现,几乎没有什么关于人类厌恶改变的内容。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是因为管理者口中的「重塑」、「转变」、「战略转型」,对应到员工身上常常是「裁员」或「增加任务考核难度」。

如果改变意味着失去工作,新事物意味着增加工作量,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消极回应了。

这并不是厌恶改变,而是「厌恶裁员」或是「厌恶消极后果」。

如果一个员工在进入领导办公室之后被告知:「公司现在不追求高效,因此你可以减少 10% 的工作量,增加 5 天年假,且薪水不变」,他应该可以欣然接受改变。

只不过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罢了。

当不存在消极后果时,人们的本能反应往往是很容易被新事物和变化吸引。

这种特质被称作「追求新奇」,它深植于我们的基因,和奖励依赖、避免伤害、持之以恒一起,组成了人类的四大特性。

只不过在每个人身上的分布有细微差别。

简单来说,更喜欢追求新奇、对成就感更敏感的人比较容易被激发出弹性思维,它们同时受到天性和后天培养,即基因和环境的影响。

几个世纪以前,大多数人的生活中都充斥着重复性事务,人们一周工作 60 个小时,从事种植、制造、手工劳动。

需要花上几周时间,才能坐马车完成一次跨城市的旅行。

因为环境相对单纯,导致当时的创新和改变很少。即使古代生活在今天看来枯燥乏味,但那时他们活得相当惬意。

(「无聊」(boring)这个概念,或者说这个英文单词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那时已经是 19 世纪晚期了。)

直到 20 世纪,一些思维格外「弹性」的人发明了广播、电视、电影和新交通方式,人们的生活才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极速变化的世界里,哪种人能立于不败之地?

过去 20 年中,我们经历了网络、电子邮件、短信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技术变革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面对环境变化,人们不断改变的态度就是一种适应,适应的同时更多发明创新也在开花结果,因为人类总有潜力更进一步地适应环境。

70 多岁的爷爷奶奶用手机拍短视频拍成了 网红大V,谁能说谁比谁新潮呢?

三、弹性思维有什么用?

就像前面一直在说的,弹性思维为智慧生命带来了两个核心能力:创造发明、应对变化。

顶级科学家和艺术家们的大脑几乎就是弹性思维的样板间,每一个令人惊叹的作品都离不开弹性思维的手笔。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去当你想当的任何人吧》,里面讲一位美国女诗人的故事。

她说在创作之前,可以听得到灵感奔驰而来的声音,此时唯一需要做的工作是听灵感说了什么,然后把它记在纸上。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觉得玄乎其玄,就像班里每次考 100 分的同学说「我不学习,我从不学习,我就是天生容易考好」一样,糊弄傻子呢吧?

然而了解了弹性思维的机制之后发现,在放松、冥想、培养好奇心、找到自己最有创造力的方式等一系列方法下,的确会大幅提升创造能力,甚至会有惊喜突然而至。

这点,希望培养优等生的家长们可以了解一下

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在变化的环境中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个最简单的,领导让你浇花,办公室没有喷壶,是不是哪怕找个水杯,也能把花给浇了?

如果留到第二天问你为啥没浇花的时候,说因为没有喷壶,估计这个智商就离「被离职」不远了。

话糙理不糙,换到其他各种看似复杂的事情上仔细想想,是不是都这么个情况?

灵活机动,是人类对抗人工智能永恒的资本,也是事业生活中的必备技能。从脑科学和神经学领域进行一番高大上的研究,就叫「弹性思维」。

(当然其中暗藏玄机,远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

蒙洛迪诺在《弹性》一书里详细解释了弹性思维中蕴藏的科学奥秘,如果想了解这个重要技能具体怎么培养,推荐买来仔细翻翻。

(↑点击小程序购买)

主书名:弹性

副书名:在极速变化的世界中灵活思考

作者:[美]列纳德•蒙洛迪诺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END -

在极速变化的世界里,哪种人能立于不败之地?

↑八月权益升级+线下活动赠票即将发布,仅限会员

联系我们

媒体/商务合作联系微信:ifanbing

邮件:ben.fan@zengzhangguan.com

加个人号,Keep in touc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