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民校熱”:益蟲還是蛀蟲?長三角4所初中的比較

近年來,我們經常能夠聽到或是看到家長為爭搶民辦學校的名額而連夜排隊遞送材料、帶孩子趕場考試的新聞。雖然現在很多地方都出臺瞭如“公民同招”、“民辦搖號”等政策來緩解這一現象,但“民校熱”依舊居高不下。那麼在這裡我相信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疑問:這些家長拼命衝民辦到底圖啥?這種現象背後的推手究竟是什麼?“民校熱”對於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到底是益蟲還是蛀蟲?我們應該如何理性看待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之間的關係?下面我們就逐一進行分析。

X縣的“四巨頭”

X縣位於我國長三角地區,既是經濟強縣也是教育強縣。其轄內S校、B校、W校和D校通常被當地的人們稱為“四巨頭”(因四校在每年的中考考入省一級重點高中的人數一直位居全縣前四,因而被人們稱為“四巨頭”。前兩者為民辦學校,後兩者為公辦學校。)。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義務教育“民校熱”:益蟲還是蛀蟲?長三角4所初中的比較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到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費用的差距最主要在於學費這塊。公辦學校由於是義務教育而免除了學雜費,而民辦學校一是因為性質上屬於民營院校本身就帶有盈利目的且得不到教育部門的撥款;二是因為民辦學校的設施普遍會比公辦學校要好,所以這些因素自然就促就了高昂的學費。但俗話說貴有貴的道理,高價錢對應的一般都是高品質,那麼民辦學校的教育質量是否會比公辦學校要好呢?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

義務教育“民校熱”:益蟲還是蛀蟲?長三角4所初中的比較

我們首先看中考成績這一欄。四所學校在中考中表現都非常不錯,但稍微仔細比較一下還是能夠發現公辦學校的表現略遜色於民辦學校。而這其中的差距是從哪來的呢,一是和生源有關,二是和學校的教師隊伍有關。一個學校的教育質量首先肯定會受到生源質量的影響,高質量教育不一定意味著有高質量的生源,但高質量生源必定帶來高質量教育。

從表2中我們可以看到S校和B校都是通過考試來擇優錄取學生,可以說在當年畢業的那批小學生裡只要願意讀民辦、家裡經濟能負擔得起高學費的優秀學生都已經被集中到了這兩所學校中,那麼在入學水平的起點上便已經高人一等,三年後的中考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公辦學校中有優秀生源的存在,但相比民辦學校的考核錄取,公辦學校通過片區招生無法篩選出優生差生,各學生的入學水平參差不齊,在教育質量上自然也就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

然而生源質量只是一個前提,就好比人的智力是人天生的,沒有後天的配套行為,再高的智力也沒用。從表2的師資力量一欄中我們可以看到S校和B校的教師隊伍的水平確實會比公辦學校要好,而這也正是體現了民辦學校“打造一支獨立的、穩定的、充實的專職骨幹教師隊伍”的核心內涵。

在學校活動中,學生和教師是兩個最主要的主體,學生水平的高低,除去自身因素外,關鍵就在於教師的教和帶。教師是學生集體的核心,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制約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高質量的生源和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在學校裡很容易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兩者相互配合自然也就創造了高質量的教育。而高質量生源低質量教師,抑或是低質量生源高質量教師,都無法達到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可能有人還會說教育質量也會受到學校管理水平的影響,但從某種角度來看,學校管理水平的核心或者是實質,其實就是教師水平。和學校的設施是硬件不同,教師水平是學校的軟件。因此,“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教師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師”的這句話是相當有道理的。

從兩組數據來看,S校和B校學費雖貴,但教育質量明顯優於W校和D校,從心理角度上說人們自然也就會接受了這一高價格。事實上在X縣教育的發展歷程中,曾經是公辦學校佔據了初升高的半壁江山,但近年來隨著民辦學校的湧入,公辦學校在與民辦學校的競爭中愈發吃力,也導致了小學階段家長為了孩子未來的考慮而給孩子報各種培優班、競賽班,各小學也會有側重地為此類學生進行額外的課外輔導,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我的親身體驗

由於自己初中讀的便是民辦學校,可以談談自己在民辦教育中的體驗,從而使自己接下來想要論述的觀點更加直觀形象。

由於X校是X縣唯一的省一級重點高中,縣裡的人們都以考入X校為榮。因此在小學畢業之後,家長們都很關心孩子讀的初中,畢竟這會影響到三年後的高中。而S校和B校作為縣裡升學率最高的兩所學校,自然就受到了大家的熱捧。但其實我現在也沒想明白當時我為什麼會選擇去讀民辦,因為父母也沒有強烈要求我去讀民辦。我只是記得在小學的時候學校裡針對民辦學校的考試而進行的培優就已經很興盛了,而我選擇去考應該也是看大家都去考了自己也就去試一下吧。說實話民辦學校招生考試的現場堪比中高考現場,家長們將校門圍得水洩不通,好一番熱鬧的場景。

但其實現在想想這樣的畫面,我認為在那時義務教育已經變味了。國家之所以要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就是想使教育全民化、平等化,而在義務教育的後三年大家爭先恐後地追求民辦教育,就會使教育出現階層化,這與任何形式的教育的初衷都是相違背的。但無奈這也是時代所迫,在家長的傳統觀念裡,好學校就是好教育,孩子接受更優秀的教育意味著在未來能夠混到飯吃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民校熱”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我進入民辦學校之後,也確實遇到了更優秀的同學,更優秀的老師,觸碰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氛圍。全校上下都以考入X校甚至市裡重點中學為目標,定期組織周測、月考,並以排名決定下次考試個人所在的考場位置,這極大激發了每個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好勝心。學生在教室裡被嚴令禁止說閒話,班主任從早到晚除了上課就是在監督學生學習。

由於X校有保送名額,從初二下學期起學校就開始了保送選拔,並通過多次集體培優與考核篩選出最終的保送人選。同時其餘學生在中考衝刺階段會被單獨轉移到高中部的一棟教學樓裡進行封閉式複習,以保證初三學生不受到其他年級的干擾。

義務教育“民校熱”:益蟲還是蛀蟲?長三角4所初中的比較

整個初中三年,對比同齡人的描述,自己總體感覺民辦學校的管理體制確實比公辦學校要嚴格,學習環境也較公辦學校來說要好很多,最後的中考成績也會比公辦學校高出很多。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營造出緊張激烈的環境,從而過早地造成一批又一批毫無感情的學習機器,違背了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不過由於時間的沉澱,這樣的教育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進入X校之後也會發現身邊多是民辦學校畢業的人。

其實這是一種矛盾。家長都想要自己的孩子讀好書將來有所成就而將其送入民辦教育,然而民辦教育中部分方式的畸形化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個人的自然成長規律。但還是隻能說從根本上看由於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這種矛盾一時間是很難化解的,其間的關係只有通過慢慢的政策調整、社會的接受來改變。

家長拼命衝民校,到底圖啥?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事關人民福祉。教育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關係到千家萬戶。在經濟全球化、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力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然而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部分城市人口驟增,給當地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教育市場供不應求,家長也面臨著選公辦還是民辦的困境。現在我想就開頭提出的一些疑問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願望。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裡有這樣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家長都想要自己的孩子以後出人頭地,在別人面前有面子,而這種希望正是要和優質的教育所匹配的。所以很多家長會犧牲很大的代價到處奔波只為給孩子找一個好的學校。

公辦學校由於是劃片招生,生源數量較民辦學校要來得多,家長會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完全享受到學校的資源。而民辦學校由於自身可以控制學生規模,老師能照應過來,因此每個學生平均佔有的教學資源會多於部分生源爆滿的公辦學校。同時劃片招生帶來的參差不齊的生源質量也是讓家長比較擔心的一個問題。

公辦教育確實體現了政府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心,使得不僅是本城市的居民子女能夠入學,也能夠讓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入學。但這樣的話中產階級的家長就會不樂意了,他們會說憑什麼要讓我的孩子和素質低的學生在一起,憑什麼要讓我的孩子和農民工的孩子在一起,我的孩子被他們帶壞了怎麼辦。而在民辦學校中大家普遍比較優秀,家庭背景也較為類似,因此也就不容易出現家長所謂的交友不善的情況。

除了家長對孩子的考慮,還有對家庭經濟的考慮。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不是民辦學校費用比公辦高嗎,為什麼還會考慮這個。其實我們所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費用,很多費用都是背後附帶著的。公辦學校雖然學費全免,但它由於是劃片招生,會涉及到學區房的問題,而民辦學校則無需考慮居住位置,具有更大的選擇性和靈活性。學區房一方面價格高,動則就上百萬,對於工薪階層來說與其把錢花在學區房上,不如把錢花在民辦學校的學費上更來得划算,畢竟這價錢差的不是幾倍,而是幾十倍。

另一方面學區房更大的風險在於政策,它完全是根據市場的供需情況來調整的。可能我為了讓孩子進入某校提前幾年先買好學區房,但等到了孩子入學年齡的時候,政策調整了,該學區房被劃片到了另一所學校去,豈不如意算盤打錯了。

另外民辦學校的教學多數是抓的很緊的,相比於在公辦學校上完課之後放學還要到外面去補習,民辦學校需要去外面補習的機會並不多,這裡也就省下了一大筆錢。所以這麼算下來,公辦學校的費用實際上也是和民辦學校有的一拼的。

那麼在相近的價錢下,我為什麼不讓孩子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呢,這就是家長追逐“民校熱”的另一個原因。

背後的推手

孩子上學有五個關鍵點: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學畢業。在家長看來,好幼兒園才能上好小學,好小學才能上好初中,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好高中才能上好大學,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這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的。但這個“好”字體現在哪裡呢?表面上我們大家看到的是民辦學校超高的升學率,但如此優秀的成績是如何造就的呢?有學者總結出了一個公式:教學成績=優質生源+優質教師+企業化管理+名高中背景+房地產商的支持+家長的推廣。

義務教育“民校熱”:益蟲還是蛀蟲?長三角4所初中的比較

從圖1的各項對比中我們可以發現,民辦學校吸引家長主要在於它會有更多時間集中進行教學,其教學管理模式更得家長的心,換句話說這種教學模式帶來的教學效果更符合現在時代功利的需要。具體來說其背後的因素體現在這麼幾個方面:

首先是財力,民辦學校的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集團支撐,財政大權在自己手中,其資金能為學校的軟硬件提供保障。從學校的設施上來說能夠保證設施的高標準高質量,也能夠及時更新換代或是直接引進更為先進的教學設備,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從學校的師資來看,強大的資金鍊能夠保證為教師提供豐厚的工資,在同樣都是教師編制的情況下,優秀教師自然會被吸引到工資更高的學校去。同時民辦學校的背後通常有著房地產商的關係,兩者通力合作打造高品質學區。這樣一來既可以為當地教育輸入新鮮血液,還可以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自然也就會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

民辦學校有選擇生源的權利,財力雄厚的學校能夠掌握招生的主動權甚至是壟斷權。其實在很長的時間裡民辦學校都是在夾縫中生存的,得不到政府的撥款,被公辦學校排擠,因此很難發展壯大。然而現在由於政府大力推行教育全民化,使得城市裡的公辦學校漸漸地出現了農村孩子、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此時就會出現三大反對者——家長、教師和學校。家長反對孩子和他們在一個教室裡,當然務工人員也認為自己的孩子會和城市孩子無法相處;教師因為對教授此類學生缺乏經驗而工作壓力陡增;學校因為良莠不齊的生源而降低了升學率使得名譽受損,其實這也是教育應不應該平等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此時民辦學校可自主選擇生源的權利便突顯出了優勢,民辦學校可以直接拒絕綜合素質不高的學生進入學校,保護學區內的優質生源,其實這直接就是隱含著不讓農村子女、務工人員子女進入的意思。家長紛紛轉向民辦,民辦學校的生源優質率因此更高,也因生意火爆而大賺一筆,從而更有能力開出更高的工資來吸引優秀教師,也可以砸入更大規模的資金來打造自己的口碑,從而再次反過來吸引優質生源。這是一個循環。

藉助名牌高中的背景打造自己的教學名片。民辦學校在招生打廣告時多數會寫著類似保證上某某高中的話語,有的在招生時甚至會籤協議來使家長相信自己的承諾。同時由於民辦學校本身就是私營性質的,和企業一樣都是為了賺錢。在一個管理良好的企業中,其領導者都有遠大的目光,希望通過打造自己的教學品牌來產生名校效應,從而實現名譽和利益雙豐收。

教學管理模式嚴格化。有好的師資力量並不意味著能搞出好的教學成績,必須輔以嚴格的管理,學生的成績是通過緊張的節奏逼出來的。學校規章、教師手段等因素日復一日地訓練了一批又一批學生,使學校最後完成了給家長的承諾,也讓社會看到了學校表面上的成績。雖然說在民辦學校中壓力很大,負擔很重,但相比於進入更好的高中,大多數人包括學生自己還是願意為此付出的。

因此,通過分析這幾個要素,我們可以看到如今的民辦教育實際上已經是商業化的模式,通過長長的產業鏈,從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都有無數的推手在起助推作用。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學校想賺錢、房地產商想賺錢,政府要政績,家長想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幾者各有所需,那麼相互滿足一下,這也就難怪“民校熱”的產生了。

益蟲還是蛀蟲?

我國雖然現在在全國範圍內普及了義務教育,每年在教育經費上的投入也漸漸增長,但其內部差異還是非常明顯,存在著東西不均衡、城鄉不均衡的現象。而通過民辦教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其在不同形式、層次、類型、內容的教育過程中,充分吸收了社會力量,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育資源。

從教育的大體制上來講,民辦教育的出現促進了教育主體的多元化,創新了教育機制,改變了過去由政府包辦的局面,緩解了政府的資金壓力。同時民辦教育以其先進的教學理念、優質的教學內容提高了義務教育的整體水平,拓寬了教學思路。並且民辦學校的管理模式、辦學機制為公辦學校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促進公辦學校教學水平的提高。

民辦教育補充了義務教育的資源,增加了教育市場的供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不應求的現象。同時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可以使政府的資金更多地投向教育資源匱乏的中西部地區,改變教育不平衡的困境,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促進全國的義務教育健康全面地發展。

在經濟發達的城市,民辦教育可以增加人們的選擇,適應人們對教育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現象,與公辦教育互補,共同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在經濟欠發達、公辦教育資源欠缺的地區,民辦教育也是對當地教育事業的一種補充,可以提高當地的受教育率。

但是目前的民辦教育市場已經出現了壟斷資源的現象,校與校之間搶生源、搶老師,家長與家長之間搶學校,造成了惡性循環。同時民辦學校不同於公辦學校的教學模式也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設想一下哪天當優質生源、優質老師全部都集中到民辦學校之後,公辦學校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差生、差老師,學風、校風都會因此下降,而給學校帶來的管理難度和資金支出也會加大,從而造成公辦教育水平的下降。

給家庭經濟造成壓力。當好學校都以民辦學校為主之後,大家都會爭先恐後地擠破了腦袋地想要進去。民辦學校的高學費對於收入富裕的家庭自然不成問題,但社會多數還是以窮人為主,他們實在承受不起如此高昂的費用。但是每個家庭又都想為自己的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所以當公辦學校普遍質量不好的情況下,他們也會咬一咬牙承受起這份負擔,但隨之帶來的是工作更加辛苦,家庭支出更加緊縮。而對於更加窮的家庭來說他們只能認命了,畢竟如果選擇民辦教育就會使自己瀕臨破產的邊緣。

學生負擔加重,減負落為空談。我們要知道的一個事實是,民辦學校裡之所以競爭激烈,不僅僅是因為大家都優秀,還是因為民辦學校在中考中是沒有名額分配的。因此想要進入重點高中,都得通過自己的實力實打實地拼命。同時學校的管理模式過於機械化、僵硬化,不給學生一點喘息的機會。而家長也會經常對孩子說不要辜負我為你花了這麼多錢。在民辦學校中,人人都在賽跑,人人都不想落後,這一切的一切都無形地給孩子的肩上背上了好幾座大山,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壓力,進而使得所謂的減負變得畸形甚至是空談。

造成後續高中教育的兩極分化。省重點高中一般都是公辦學校,那麼就意味著在一間教室裡既坐著民辦學校畢業的人,也坐著公辦學校畢業的人。也不是說公辦學校出來的人不好,憑自己實力考入的學生也是有的一拼的。但我們不要忘了公辦學校是有名額分配的,那麼這類的人他們在高中能拼得過民辦學校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在高中一個班級裡成績的分化會非常明顯,這也就給高中教學如何兼顧帶來了麻煩。

社會階層固化。義務教育的初衷是想讓教育全民化、公平化,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卻是教育越來越精英化。在美國,工人階級強調課本的權威性,中產階級強調學生的創造性和獨立性,兩者本質上都是在學習規則。而上層階級則是在學習如何制定社會規則。可以說我們的民辦教育正在促使義務教育往這個方向走,那麼這樣就和政府推行義務教育相違背了。孔子強調有教無類,古有“寒門出才子”,然而放到現在社會會發現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強者因資源獲得而更強,弱者因資源缺乏而更弱,他們的後代也會繼續延續,久而久之社會階層的分化非常明顯。

前面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們也能慢慢了解到如何去認識和把握兩者之間的關係。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各有自己的優缺點,但在它們同樣都是作為教育事業的一部分的時候,兩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可以相互取長補短。在公辦教育無法解決所有學生需求的時候,民辦教育的確是公辦教育的一種必要且有益的補充。而公辦教育多年的辦學歷程也能為民辦教育的發展提供引導方向。但是面對“民校熱”,我們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不然任何一方失控都會導致教育的毀滅性災難。

想要改變現狀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就像其他領域一樣,教育領域因為時間的沉澱大多數東西都已經根深蒂固,難以撼動,而且牽一髮而動全身,要想進行某一方面的變革就必須大範圍的大刀闊斧地改革,這帶來的人力物力財力等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目前來看,也只能是各位家長在擇校時理性思考,各學校也要遵守相關規律,政府更要加以配套的政策進行引導,只有通過多方的通力合作,才能慢慢地改變“民校熱”,促進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