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還想再立大功,他卻因此而死

封建王朝,“功高震主”的重臣想要全身而退,是非常困難的。有人選擇自汙清白,像是西漢時期劉邦的丞相蕭何就收受賄賂,來讓劉邦放心;有人選擇不問政事,像是唐朝時期李淵的功臣李靖,凡是小心謹慎。

也有人選擇再立大功,想要讓自己權位更穩,結果卻因此喪命。這個人就是五代時期後唐李存勖的功臣郭崇韜。

郭崇韜曾任後唐的樞密使。在李存勖滅掉後唐的戰爭中,郭崇韜只是參與討論決策並沒有親臨戰場,李存勖仍然認為郭崇韜的功勞應該排在第一位,給了郭崇韜很多賞賜。

郭崇韜卻因此非常不安。一是因為功勞很大,二是因為權位較高,李存勖寵幸的宦官、伶官(戲子)都很討厭他。因此,總是想如何能夠讓自己從“功高震主”、群臣猜忌的處境中脫離出來。

郭崇韜先後選擇了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外任。所謂的外任就是指離開朝廷,到某個藩鎮任節度使,遠離朝廷就會減少猜忌。可惜這條路被李存勖否定了,仍舊讓他留在朝廷處理政事。


“功高震主”還想再立大功,他卻因此而死

李存勖

第二種是結援。郭崇韜當時已經位兼將相,同一級別的盟友只有未來的皇后。當時,李存勖還沒有立皇后。有人就勸郭崇韜主動請李存勖立後,這樣皇后就會跟他結盟,成為他有力的外援。然後,郭崇韜不知道的是,未來正是這位皇后將自己向死路上推了一把。


“功高震主”還想再立大功,他卻因此而死

第三種是立功。不得不說,這真是一種很神奇的腦回路。本來就功勞很大、權勢很大,再立大功,那麼皇帝和群臣不就更加反感和猜忌了嗎。可郭崇韜似乎並沒有想到這些,還是搶著立功。


“功高震主”還想再立大功,他卻因此而死

當時,後唐已經基本佔據北方,當時的前蜀實力弱小,最容易攻伐。於是,李存勖就與群臣商量攻取前蜀的計劃,本來李嗣源是蕃漢馬步軍總管,應該成為負責人。可是郭崇韜立功心切,就主動請纓。於是,郭崇韜就與李存勖的兒子魏王李繼岌滅了前蜀。又立大功,自然皇帝更加猜忌,群臣也就趁機挑撥離間。

李存勖擔心郭崇韜反叛,於是就命令李繼岌便宜行事。郭崇韜請李存勖立的皇后此時擔心郭崇韜對自己的兒子李繼岌不利,於是就下詔讓李繼岌可以在關鍵時刻直接殺掉郭崇韜。然後,李繼岌受人蠱惑,就殺掉了郭崇韜。郭崇韜死後,李存勖又殺了朱友謙,終於引發了更大的叛亂,李存勖最後也被人殺死。

反觀郭崇韜的行為,真的有些神奇。即使李繼岌沒有被群臣蠱惑,郭崇韜回到朝廷,本來就已經位極人臣,如今又有滅蜀大功的他,李存勖該如何處置呢,總不能繼續升官吧。未來等待他的也只能是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