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李白、蘇軾身上積極入世與歸隱相矛盾的思想看中國古代文人

通過李白、蘇軾身上積極入世與歸隱相矛盾的思想看中國古代文人


積極入世與歸隱山林、田園, 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封建文人內心深處最根本的矛盾。 司馬光、王安石、歐陽修等 , 無疑是積極入仕的代表文人, 他們在入世之後也能夠一展自己的 才華, 得到滿足;東晉時期的大文人陶淵明似乎走向了另一 個極端, 他選擇了“獨善其身” 、歸隱田園的生活方式, 達到了許多文人夢寐以求卻很少達到的一種境界 。 然而, 更大多數的文人是不會一帆風順的做了官, 產生了歸隱思想 , 卻又在傳統儒家積極入仕的思想下未能實現。 這樣, 就產生了這一入世與歸隱的深刻矛盾。 李白、杜甫和蘇軾就是這一矛盾作用的典型代表。

一、李白

通過李白、蘇軾身上積極入世與歸隱相矛盾的思想看中國古代文人

是選擇道家的仙風道骨還是儒家建功立業的理想?

李白“本有濟世志”但壯志難酬的內心衝突, 使他將憤懣、狂放、幻想皆化為詩, 展現在其詩歌多重的精神世界中 。 李白的一 生是矛盾的一生, 是儒道兩派出世、入世思想交錯的一生。積極入世建功立業, 成就一番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業是每 一個男子的價值所在, 李白這樣不一般的人就更加如此了, 既然如此才華橫溢, 而且自我評價也極高, 當然希望能夠藉助一些資本和自信的熱情能夠成就一番大業, 從而完成儒家 可令人獲得極大成就感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誘人 理想。

通過李白、蘇軾身上積極入世與歸隱相矛盾的思想看中國古代文人

他借歷史人物, 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 熱烈追求 “終與安社稷” (《贈韋秘書子春》)“談笑安黎元” (《書情贈蔡居人 雄》)的政治理想始終出現在李白的詩歌中。 “逢時壯氣思 經綸, 風期暗與文王親”(《梁甫吟 》), 詩人羨慕姜子牙, 希望 自己能像姜子牙一樣遇賢主, 成就偉業。 “武侯立岷蜀, 壯志 吞鹹京”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 詩情同上。 在這一類詩歌 中, 李白以賢人為歌頌對象, 幻想君臣之間能夠互相禮讓, 以 成就大業。 “劇辛樂毅感思分, 輸肝剖膽效英才 ” (《行路 難》), 報效賢主, 雖死無憾。李白的極大自信讓他極度的渴望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建立功業。

清平調(應制詩)
(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二)
一支紅豔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將進酒》一詩中, 李白深刻地表達了自己政治上受挫後 的憂和愁:“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 朝如青絲暮成雪”, 憂愁 之深重, 表露無餘。 在此種情況下, 詩人只好借酒消愁:“將 進酒, 君莫停”、“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千古愁” ,

詩人此時正不得志, 憂和愁十分深重, 卻仍然有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嘆, 仍然對入世抱著一線希望。 由此可見李白的內心矛盾有多麼深刻! 詩人著名的詩句“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也同樣體現了他的憂愁。 此時詩人已年過半百, 看到朝廷日益衰敗, 自己卻無能為力, 少年時期 的偉大抱負也未能實現, 因此發出了這一千古的愁嘆。 在這裡, 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卻得以體現。

二、蘇軾

蘇軾具有以儒學體系為根本的人生思想 , 但仕途的坎坷 又使他充滿出世與入世的矛盾, 又由於浸染儒、道的思想而 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 具體則表現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自 22歲進士以來, 蘇軾一直在宦海中沉浮。

通過李白、蘇軾身上積極入世與歸隱相矛盾的思想看中國古代文人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 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 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 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此詞比較突出地體現出了蘇軾當時的心情, 充滿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如 “瓊樓玉宇” 般, 但卻是 “高處不勝寒”。 只能以月下起舞為勝境, 千里嬋娟為祝願。


通過李白、蘇軾身上積極入世與歸隱相矛盾的思想看中國古代文人


總結

們經過了當世之志的受挫, 經過了懷疑、困惑、矛盾甚至捨棄的內在動盪和 “壯心 ”、 “憂心” 、“倦心”、“歸心”的心路歷程 , 其中灌注著現實政治內涵的“歸隱情結”, 也折射出中國文人入世與歸隱相互矛盾的心理文化。

李白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志向,蘇軾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李白身後有安史之亂,蘇軾身後有靖康之恥,雖然他們在世時亂局已埋下禍根,可他們處在入世施展抱負遭受挫折與歸隱又不甘心這種相互相互矛盾之間。其實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上講沒有成熟的條件能讓他們力挽狂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