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精彩導讀

數學學習,歸根到底,需要孩子建立起抽象思維能力,孩子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從動作的邏輯到抽象的邏輯。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對學習的恐懼、對數學的恐懼,都是後天習得的。

作者 | 張釋文

來源 | 埃爾特訂閱號(ID:Arete_edu)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我是個數學學渣,這件事,我在各種場合,說了沒有一千遍也有八百遍了。至於前年“全人獎”的頒獎會場上,一位前輩看到我很激動,忙不迭拉著我給身邊某大學的數學教授介紹:釋文現在給孩子講數學課,但是你知道嗎,他上學的時候,數學方面是個人渣……


我一臉黑線跟對方解釋:是學渣,是學渣……


這些年,由於工作的緣故,我見到不少數學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大概是因為同病相憐的原因,我和這些孩子特別有共同語言,也得以藉著這些機會,重新以一個孩子的眼光,去審視數學學習這件事,思考孩子數學學不好的具體原因。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昨天和姐姐聊天,她講到她的一位好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一年級,在數學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難,比如他現在還不能正確的算出一加一等於幾。這個孩子總是認為,1+1=11。


其實這種現象在幼兒數學學習裡,是比較典型的。除了1+1=11這樣常見的錯誤外,還有類似的,15+15=210。


在孩子的思維方式裡,14+14=28,前面兩個1相加,結果是2,後面兩個4相加,結果是8,所以14+14=28。那麼同樣的,15+15,前面兩個1相加,結果是2,後面兩個5相加,結果是10,所以15+15=210。


孩子出現這樣的錯誤,首先父母可以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思維誤區,比如針對1+1=11的問題,我們可以問他:你有一塊糖,再給你一塊糖,你手裡是十一塊糖嗎?


用這樣比較具象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思維的誤區,是相對容易的。但出現這種錯誤的根本原因,我認為,是孩子在數學啟蒙階段沒有打好基礎,更大膽地說,是孩子“數數”沒有數好。


今天,我就以一個資深學渣的身份,來跟大家聊聊“孩子學習數學”這件事。


數學學習—小孩子,有大學問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孩子的數學基礎不好,父母是難辭其咎的。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皮亞傑(1896-1980)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


皮亞傑認為:


“一個人可以學到的東西,他的學習方法,取決於他已有的思維模型。所謂學習的法則,就是新的知識結構如何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生長出來,並在這個過程中構建邏輯性和情感聯繫。”


我們要教授的數學,必須和已經建立的知識構成一個不間斷的連續系統,只有這樣,新的知識才能從原有的知識體系裡生長出來。


對於孩子來說,他最初的知識結構,包括數學觀的建構,幾乎全部來源於父母的有效引導。


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是自己知識結構的“建築師”。但這個建築師是需要“建築材料”的。對於數學學習來說,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父母對數學概念的理解甚至對邏輯的闡述,都是他學習的“材料”,對孩子建立數學認知有重要的意義。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孩子的數學概念,最初都是在生活中建立起來的

,比如,一雙鞋、一副手套、一雙筷子,可以讓孩子最早建立起“成對”的概念如果父母在這時候能夠進一步加以引導,就會加深孩子對這一概念的認知。


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的“數學大廈”的建築材料越豐富,他就越會在數學方面表現出高於同齡孩子的數學能力。


但如果家長本身對數學學習有誤解,甚至對數學有潛意識的懼怕、排斥心理,那麼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就會有意無意繞開類似的話題,這就會使得孩子缺乏相關的學習材料,孩子的數學基礎也就很難打好了。


西蒙佩珀特也認為,兒童智力發展的差異可以歸結到環境上,如果環境沒能提供足夠的高級材料,那麼大概率會導致孩子在這方面的認知滯後。孩子對一個特定的概念遲遲不能理解,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活環境中,關於這個概念的材料嚴重不足,無法把這個概念變成一個簡單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陳述,就是要幫助孩子把概念“變成一個簡單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非常遺憾的是,我們做父母的,幾乎都忘記了自己的幼兒階段,是如何學習數學的。我們以成年人的眼光回頭看數學啟蒙,總會認為,“數數”有那麼難嗎?怎麼6+2知道等於幾,2+6就不知道了呢?這些如此簡單的問題,怎麼孩子就是滿腦子漿糊呢?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要知道,小孩子學數學,一點都不簡單。


孩子學習數數、學習1+1=2,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宇宙形成時的奇點大爆炸。很多家長和老師, 對孩子數數慢、學習加法困難表示很不理解,認為這麼淺顯的事情孩子還不能掌握,說明“缺乏數學基因”。但我們仔細研究就會發現,看似淺顯的兒童數學學習,其實涉及了巨大的世界觀的建構,涉及了諸多認知上的跨越,以及思維模式的重構。


舉個例子,我們把一杯水從一個小杯子倒進一個大的杯子裡,只要不灑出來,我們知道,水的總量是不會變化的。但這個我們看起來淺顯到不用去解釋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理解它是需要一種認知上的跨越的,需要跨越的這個概念,我們稱之為“守恆法則”。


在皮亞傑之前,沒有人意識到,孩子對於世界的理解,並不是從“正確”到“更正確”,

而是從“錯誤”到“正確”。皮亞傑指出,孩子們在學習基本的數學原理之前,已經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非常不同的規則系統,比如數量不守恆。然後孩子再調用他周圍的學習材料,重新構建一個守恆的思維方式。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守恆法則,體現在數數上,

舉個例子:對大人來說,桌子上放了五個蘋果,無論我們怎麼改變這五個蘋果的排序,蘋果的總數是保持不變的。但對於孩子來說,這與他的知識結構是衝突的。因為這意味著,結果和過程是可以分割開的,過程的改變不影響數數的結果。這對孩子的世界來說,是聞所未聞的,是違背直覺的。


再舉個例子,五個蘋果和五個香蕉,在數量上是一致的。這對於孩子來說,理解起來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因為這意味著,物理上不同的事物,可以在數學上相同,這其實是同構的概念。


小孩子學數數,其實蘊涵著各種複雜的世界觀的建立。而且,我們應該記住,孩子是先發展出自己的與成人不同的世界觀,然後再逐漸轉變為成人的世界觀的。給孩子做認知上的啟蒙,首先應該理解孩子的世界觀,然後尋找不同的地方,耐心加以引導。


我們的孩子數學學不好,我堅持認為,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於“數數”的時候沒有數好、沒有數夠。要知道,我們所有的數學計算,都是立足於數數的基礎之上的。


比如孩子們可以算出6+2=8,但是2+6卻算不對,那是因為,所有的加法,都是基於計數的原則,6+2,孩子只要在6的基礎上往後數兩個數字,就知道結果了。而2+6,需要在2的基礎上往後數六個數,在這個過程中要記住數了幾個數、數到哪了,當然就更難一些。


當我們責怪孩子解決類似的問題出錯時,卻沒有意識到,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看似簡單的問題,既要理解“守恆法則”,又要在心中“數數”的時候不出錯。並不像成年人看起來的,知道2+6等於幾,自然而然就應該知道6+2等於幾。其實成年人也是使用類似的方法,只是熟極而流,內化於心了。


皮亞傑一生致力於對兒童知識起源的研究,在他的種種發現中, 有一項成果是:大人看不到孩子學了什麼,是怎麼學的,成年人,看不到兒童學習的本質。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我的答案是,越是抽象的東西,越需要用具象的方法去教。


“數數”對孩子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但中國家長有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過早的禁止孩子“掰手指”,認為不掰手指的計數和加減法,才是真的掌握了。我小的時候,就經常因為掰手指被訓斥。後來看了一個TED的演講,講到數數和掰手指對孩子數學思維建立的重要性,我才知道,很多孩子的數學學習其實是被家長耽誤了。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除了寬容孩子掰手指外,在數數和加減法的學習上,應該儘量多用手邊的實物來和孩子練習。就像張俊老師說的,讓孩子死記硬背8比7多,不如和孩子一人抓一把糖果,然後把糖果擺在桌子上,一一對應,讓孩子看那一排糖果更多,用這種方式,建立數數、多少、加減的初步概念。否則的話,孩子即便知道8比7多,也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多出來的。


我們總認為,用蘋果桔子這些具象的東西跟孩子學數學,是一種數學能力低的表現。但我們從來不認為,學習鋼琴的時候可以不碰鋼琴,只在腦子空想就可以學完。我們也不認為,學習騎自行車的時候,應該讓孩子不碰自行車,在腦子裡想象面對各種路況的時候,如何進行動作分解。我們都知道,學自行車,第一件事就是讓孩子騎上它。學習鋼琴,第一件事就是讓孩子摸摸琴鍵。但學習數學,我們卻覺得,“看得見摸得著”,是一種錯誤,這是多麼的荒謬。


我們教孩子學數學,卻不給他足夠的學習材料,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孩子們必須用效率最低的方法學習數學,那就是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是最差的學習方式,我們要把自己的大腦搞得一片空白,然後不斷地重複。但是我們記下一段旋律的時候,我們唱出一首歌的歌詞的時候,我們念出那些美妙的語句的時候,是通過大腦一片空白然後強迫自己不斷痛苦地重複嗎?


在通過具象的實物建立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孩子們要突破很多的學習難點。比如有的孩子知道2個蘋果加5個蘋果,一共是7個蘋果,但是2+7卻不知道等於幾,因為孩子並沒有明白“數”的相加和“量”的相加的區別。


7個蘋果,是“量”相加的結果,很直觀。但2+5=7,是“數”的相加的結果。

數的相加,需要抽象思維,需要在實物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內化。而且這裡面還涉及了一個“數群”的概念,就是一個數可以由較小的數組合而成,這些都需要在“量”的分合中積累經驗,讓孩子理解“數”也是可以分合的。


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理解了這些,其實就足夠了。數學學習,歸根到底,需要孩子建立起抽象思維能力,孩子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從動作的邏輯到抽象的邏輯。張俊老師說:抽象邏輯思維是從具體的外在動作逐步內化,然後在頭腦中進行重新構造,最終形成一種抽象的邏輯關係”。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這種思維的建立,是需要遵循客觀規律的。皮亞傑將思維分成“具象思維”和“形式思維”(formal thinkin,抽象思維的一種)。具象思維在孩子六歲的時候就已經相當發達,而形式思維則要到十二歲左右才開始發展,並且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完善。甚至有的研究者認為,形式思維在某些成年人身上終生也沒能發展出來。


在我看來,越是抽象的東西,越需要具象的教育。我們要承認自己的無知,努力去理解孩子的世界,然後動用手邊的實物,讓那些飄渺的知識變成簡單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幫助他建立起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大廈。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進入學校之後,不要迷信課堂教學


作為一箇中國教育體制下的學渣,國外學校的數學優等生,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絕大多數的數學課堂上,什麼都有,唯獨缺的,就是數學本身。我們中國學生數學好,不是數學課的功勞,而是思想品德課的功勞,學生肯吃苦,肯刷題,但這和數學學習,是背道而馳的。


龐加萊說,一個數學的頭腦,最顯著的特色不是邏輯,而是美感。我相信,沒有人會否認,數學本身,是一門浩瀚而又美麗的學科,但很可惜,我們的數學教育,完全不在意培養孩子的數學審美能力。我們的數學課,和數學並不劃等號。


我曾經跟學生說,

數學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名字叫《數學是一場遊戲》。但相信在大多數孩子的眼裡,這是一句騙人的話,甚至現在我自己回想起來,都沒那麼堅定了,因為我在閒暇時間裡,會看書、看電影、聽音樂,而絕不會選擇做數學題這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孩子眼裡,說學校裡的數學很有趣的那些老師,“不過是一種有意或無意的騙子”。學生們的看法,基本是對的。


白丁智庫丨孩子學不好數學,是因為缺乏具象的教育


孩子們的數學成績不好,就會被貼上“沒有數學基因”“數學思維能力不足”的標籤,但我們要看清一個事實,就是學校課堂上的數學課程設置,並不是基於多麼科學、多麼人性化的原則,而是首先取決於在學校課堂這個環境裡,通過最原始的紙和筆,以一位老師同時教幾十個學生的方式,學哪些東西能夠完成數學訓練的任務,僅此而已。


佩珀特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在學校裡,“解析幾何”就是用曲線來表達方程式的代名詞,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會模糊記得y=x² 是一個拋物線方程。雖然不知道這個知識有什麼用,但是在他們的腦海裡,這一切的背後一定有一個非常深刻的、科學的原因,這個原因讓孩子們如果學不好這門學科,家長就會焦慮,老師就會給學生貼上差生的標籤。


但事實的真相是:之所以讓學生們學習這個知識,真實的原因,只是因為拋物線在紙上比較容易畫出來,能比較方便的用原始工具完成而已…..


現在,鍛鍊數學思維的方式有很多種通過擺弄積木、通過學習編程,甚至通過遊戲都能夠鍛鍊孩子的數學能力,家長對孩子數學學習最大的幫助,就是儘量不再被考試成績綁架,儘量理解孩子學習的方法,認清孩子學習的本質,進行科學的引導。只要遵循了孩子學習的規律,總有一天,我們會收穫屬於自己的果實。


在希臘語中,所謂數學,其實就是學習的意思。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對學習的恐懼、對數學的恐懼,都是後天習得的。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回到幼兒階段,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從愛數學、愛學習,到恨數學、恨學習的,然後,不要讓我們的孩子再經歷同樣的悲劇,這也許就是給孩子營造的最好的數學學習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