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审判一视同仁是知识产权力量的源头活水

——“2019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干货整理

司法审判一视同仁是知识产权力量的源头活水

图片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4月底,参加了“2019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特意到第三分论坛听了现场,主题涉及企业海外发展战略,当然,也是想听一听西电捷通公司老总曹军能讲些什么,现在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西电捷通是一个显性的存在,大家都希望能从中汲取营养。并且,当了这么多年会虫,听来听去还是比较喜欢像曹这种实践中摸爬滚打,说东西比较接地气的人。很幸运地是,会后我还转弯抹角地拿到了现场速记和PPT,趁这两天不忙整理了一下,发在这里和大伙儿分享。

技术国际化刚起步/手中无粮心底慌/抹了蜂蜜的慢性毒药……

“中国技术的国际化还处于启航阶段。”曹认为,当我们谈论技术国际化时,前提是要有技术,而且是富有竞争力的技术,要先问自己,我们手中有“粮”吗?

曹谈到,近年来,无论是美国301调查,还是中兴事件等,都刺痛我们并带来反思,面对技术失衡下的贸易讹诈及冲突,我们终究要正视并解决缺少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尤其注意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还有差距扩大的趋势。

以技术国际化和创新活动相对集中的ICT领域为例,曹描述了中国企业在技术、产业坐标中所处的真实位置——多数在最终直达用户产品的部分集成生产/装配环节存在,处于产业链纵向和产品内分工的末端!“很多人只看到在最终用户环节,产品活动很多的表象,就误以为我们掌握了该产品的核心技术,实际上多数中国企业从事的主要是产品集成环节中的装配流程,并非真正的制造。而对于核心技术发明,以及技术之技术的集成创造,中国企业很少涉及。”

司法审判一视同仁是知识产权力量的源头活水

曹军展示的ICT产业链分工图

“目前我们手中的‘粮’确实不多,至少当下是这样。”他认为,包括在技术国际化竞合中,也看到了一些现象和问题,如缺少对高价值技术实现高质量撰写的专利储备,专利多而不强;投入基础技术创新的企业/机构少,研发热情不高。“俗话说‘手中无粮心底慌’,这也将反映在社会对中国科技创新信心的判断上。”

为什么会“手中无粮”?曹认为,首先得看技术市场和竞争的法治环境,因为它对企业技术研发投资有着根本影响,且很可能对技术创新产生驱离效应。“具体体现在相关法治建设和执法力度不足。”他认为,目前的市场环境存在几个典型问题,例如:不正当竞争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屡见不鲜,寡头企业滥用垄断地位为所欲为,科技创新法治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同时,社会公共资源调配不够精准,未能科学衡量产业链上游创新不足的困局,偏重扶持中、下游企业。

他特别提到,激励市场技术创新的基本价值观正被个别别有用心的寡头企业及其代言机构/媒体所误导,主要表现在蓄意扭曲标准专利认知、抹黑中国专利权人,根据自身需要调整立场影响案件审理以及削弱保护知识产权力度。曹举例,当前有一种甚嚣尘上的观点认为,“标准必要专利叠加影响产业创新”,这一主张貌似合理却有悖于市场规律。“试想20年前一部手机要上万块钱,现在多少钱?围绕手机的技术创新止步了吗?显然市场和企业是聪明的,我们要相信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还有人竟以“对中国企业不利,影响产业发展”的言论控诉标准必要专利,对此,曹分析,其“本质是提供了一剂涂抹了蜂蜜的慢性毒药。这种观点表面无毒,却很不正常,需要我们大家擦亮眼睛,中国企业和产业不背这锅。”

技术国际化中的冲突诱因正在增加,底线思维应是企业战略常态

“技术国际化有一个问题不能忽略,就是要有底线思维,做好最坏的打算,因为冲突无处不在。”曹认为,竞争、合作与冲突是技术国际化的基本形式,而冲突更易发生在国际技术秩序、规则的竞争环节。他以西电捷通一项核心专利在美申请,整整历时8年零5个月,成为连续4届中美商贸联委会议题为例表示,过去20年间,个别国家技术冷战思维一直存在,后发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国际化进程中遵循国际规则的努力与信心,往往要面对超常规的打击、遏制。对此,“需要有好的心态应对”。

“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大家都在担心中国会成为多边贸易秩序的积极成员吗?而如今制定WTO规则的一方却高举起单边大旗。”他认为,无论是技术冷战思维还是国家技术的政治博弈,上述表象背后,是“个别寡头企业选择性地针对竞争技术及其知识产权保护施加影响,削弱技术创新价值乃至扼杀竞争技术,甚至不惜扰乱科技创新秩序。”

与此同时,”技术国际化中的冲突诱因正在增加,底线思维应是企业战略常态。“曹在现场也透露了他们与苹果官司的最新进展,西电捷通就一项核心专利诉苹果公司专利侵权案,从2016年开始审理迄今已历时3年,一审仍未结束,其间遭遇诸多闻所未闻的对抗手段,堪称“悬崖战术”:尽管苹果公司全部专利无效请求已被驳回,但其依然在国内外发起七个案件或程序试图打“消耗战”,并不惜在法庭内外采用“苹果法律2.0”手段,这个事情可能很多人都知道:2018中国专利年会期上,苹果公司代理律师以“普通消费者”身份现场向作为演讲嘉宾的曹提出“技术无用质疑”一事,即是其中一例。“一家曾经是全球市值最高、万众仰慕的企业,肆意击穿人们的守法认知底线、企业价值底线。”曹军以此为例提醒说,而这只是技术国际化中可能遭遇阻力的冰山一角。

技术创新中企业可控环节很少,寡头企业滥用影响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源

“技术国际化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这句话我似乎在其他场合也听过,但接下来的确实有点让我没想到,“我们的实际感受是,除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可确定外,其他都是不确定、不好把握的。”他举例,专利能否获得授权关系到技术成果能否得到保护,但专利全球布局中遭遇个别国家蓄意拖延授权等隐性壁垒怎么办?国际技术规则竞争能否确保成功?对寡头企业的侵权行为和专利反向劫持能否予以遏制?双边技术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何应对?这些深度影响和巨大挑战是普遍存在的。

司法审判一视同仁是知识产权力量的源头活水

红色区块的都是不确定的

曹说,即便是企业可控的技术研发,也因其研发周期长、产出慢(如西电捷通一项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周期一般需8-15年),新技术往往也会遭遇“市场失灵”,这更需企业具备超强的战略定力。

“技术国际化不确定性的根源,是当前个别寡头企业制度性削弱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执法存在国内和国外企业双重标准。”曹似乎有点激动,同时他也再次提醒,寡头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谋求自身绝对利益的最大化,而ICT领域,就是寡头滥用支配地位的重灾区。

在会场,曹引用了一份美国商会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科技精英近年来并没有太多变化,无非就是谷歌、苹果、Facebook和其他受益于削弱的专利执法权的老公司。这些公司试图通过支持像High Tech Inventors Alliance这样的游说机构来确保他们的市场支配地位。”他并引用彭博社的观点说,“很清楚的是,过去几年中的专利改革努力已经对美国目前的创新经济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中国企业行!中国技术行!不能简单以货架上有无期望产品判定我们的能力

前面曹谈了一些问题,感觉技术国际化这条前路确实是坎坷难走,但是他在最后还是给中国企业鼓了个劲。他说,“通过过去20多年,因公司业务与将近3000家企业的交流、超过500家企业的合作,让我有了很深的感受,那就是社会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很深的误读。”曹说,中国企业的能力“不能简单以货架上有无期望产品来判定”,货架上没有这种产品,一种情况是企业没能力做不了,一种是有能力而不去做。

他举例,“像一直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毛利只在10个点左右,前些年,短短几年间人民币升值30%、新《劳动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飙升、融资时银行惜贷、每天还要面对产品市场激烈竞争、供应链风险、防范产品质量出问题,即便这样,它们还能活下去。试问,有着这种‘小强’般顽强生命力的中国企业,还有什么会是做不好的呢?”他说对这些企业家非常敬佩。

“决定中国企业能力的根本,在于投入技术研发能否得到保护鼓励。如果产品市场不正当竞争的劣币驱逐良币问题不被规制,寡头企业肆意妄为不被遏制,当看得见的产品市场尚且如此,又如何让企业敢于在看不见的技术上投入呢?”曹认为大家的聪明智慧都不得不用在适应越来越低下的市场竞争手段上,对企业而言是非常无奈的。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即便困难重重,我们始终相信知识产权保护的力量。”曹以自身企业为例,就西电捷通坚持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企业技术发明和国内外知识产权布局的总体情况作了介绍,他特别提到,企业要秉持科学、正当的技术义利观,反对个别国家以技术领先支撑的贸易霸凌。

“中国企业,给点阳光,就能灿烂。我们正在从技术使用者迈向技术创造者,必然会成为全球技术供给力量的重要组成。”曹认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国家技术群落不能寄希望若干“参天大树”(大企业)实现市场的技术供给,这种绝对化的惰性思路有悖于技术活动规律。客观而言,技术研发的生态一定是“郁郁葱葱”才正常,人类科技发展历史充分印证,中小微企业/组织乃至个体,始终是技术发明的真正主体。

曹同时表示,个别寡头企业持续侵害全球中小企业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系统地实施针对标准必要专利的“反向劫持”行为需要重视。在中国,这些寡头企业一面利用其知识产权形成的强大竞争优势持续获利,一面则通过专利反向劫持等方式不断削弱中国企业竞争力,使不少中国企业深受其害,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也提及,必须彻底消除凭借巨额投资而在以往市场竞争中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寡头企业,试图在司法审判中谋求特权的非分之念。

最后,曹以“严格专利保护,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是激励中国企业投资技术研发、技术国际化远航的根本保障力量!”结束了演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