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的真的是孩子嗎?

01打娃一分鐘,哄娃一晚上

我:放在右手邊的東西是在右邊,左手邊的東西是在左邊,請把右邊東西給媽媽。

他:這個,這個……(不斷猜測,從左到右一個個拿起來試探對錯)

我:你學習不帶腦子的嗎?重新來!

他:我要吃地瓜幹。

我:學的這麼不認真,還想吃地瓜幹,就知道吃,不行!

他:(哇的大哭)我要吃地瓜幹,我要吃!我要吃!

我:(火大,拿出衣架,打了一下手心)你還吃不吃,再哭再打!

他:媽媽,媽媽,媽媽……

你打的真的是孩子嗎?

熊孩子似乎只會這個詞,癟著嘴抽泣,一邊哭一邊叫媽媽,要多委屈有多委屈。這課是上不下去了,於心不忍,只好拉著他去睡覺,結果他撲在我身上不下來,一邊抱著我,一邊叫媽媽,生怕我離開,上個廁所也要我抱著他上。40斤的娃了,抱不動只好躺著抱他,聽著他一邊一遍又一遍的媽媽媽媽,一邊一下一下的抽泣,只好不斷告訴他媽媽在媽媽錯了媽媽愛你,直到他哭累了睡著。

02打的不是孩子是煩躁

想來已經有一年沒打過他了,自從發現他是特殊孩子,心疼還來不及,恨不能替他過這注定不美好的一生,發現打了能力會退化後,更是一次次地提高了自己生氣的闕值,一直都是和風細雨地對他。今天晚上他特別過分嗎?也沒有。作為吃貨,平時他也經常吵著要吃東西,為啥今天晚上我特別受不了?

你打的真的是孩子嗎?

沒錯,是因為自己這幾天因為工作上的事心煩意亂(人生職場第一次感受到血雨腥風),潛意識覺得這種困境是他給我帶來的,所以在他不好好學習的時候覺得我都為你犧牲這麼多,你為啥還這麼不努力。

沒錯,這一刻我發洩的是自己的委屈,而忘了你是個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智力跟不上並不是你的錯,注意力不集中本來就是你的特徵。可是,什麼行為分析行為管理正面管教,哪怕我知道那麼多,這一刻我才不想管它呢。我只知道你對不起我的犧牲和付出,哭哭啼啼的很討厭,憑什麼媽媽就要一直溫柔耐心。

沒錯,大人打孩子並不是因為孩子有多糟糕,而是父母把當下的不如意通過打孩子來發洩。真不願意承認打孩子也是一種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但這卻是事實。哪怕冷靜的時候,我比誰都清楚打罵的後果,這一刻他就是讓我的不爽達到了必須發洩的點,簡單說,誰讓他撞上槍口了。

你打的真的是孩子嗎?

03生氣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憤怒

抱著入睡的他,擅於反思和總結的我又開始思緒萬千。突然想起來這句話,我生氣是因為我為自己的無能而懊惱啊。為什麼我當下會這麼生氣,難道不是因為我在憤怒自己沒有辦法更有技巧地教他嗎?難道不是因為我在憤怒為什麼自己不能更好地處理工作和家庭的矛盾嗎?難道不是因為我在憤怒自己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嗎?我這麼無能,做不好這些,卻在用責備孩子發洩自己,這種感覺讓我更加生氣。

看看身邊那些永遠心平氣和的人,他們總是遊刃有餘地處理大小事,是因為心平氣和才遊刃有餘,還是因為遊刃有餘才心平氣和呢?嗯,應該是良性循環吧。

你打的真的是孩子嗎?

單位有個讓人敬重的領導總是笑眯眯,因為發生再大的事他也能“化作春泥更護花”,所以沒見過他劍拔弩張的樣子,也沒見過他朝下屬發脾氣。他的這種“穩”開創了良好的事業,營造了溫馨的家庭,培養了優秀的孩子。整個家族十分興旺,特別是兒子作為官二代,從小到大都很獨立,是認識的人裡最優秀的後代。

我自己剛才的歇斯底里,跟領導的這種笑眯眯段位差太多了。所以,領導是那個讓人仰望的有著圓滿一生的領導,而我卻因為一些工作的事給兒子帶來了陰影,也讓自己不快樂。

04如何控制自己不嫁禍於孩子

  • 三思而後行。發脾氣一時爽,可是帶來的後果卻要付出許多努力來挽回。專家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表明,父母發怒的樣子對孩子的影響巨大,他可能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會活在恐懼中,而且孩子以後要麼成為懦弱膽怯的人,要麼成為暴力傾向的人,無論哪種都不是好的結果。指導孩子作業時發過脾氣的父母應該都發現了,你越是氣急敗壞,孩子越是一臉懵逼,又不能不對你的提問做出反應,可是大腦被罵的一片空白,結果就是越罵越錯越錯越罵地惡性循環。
你打的真的是孩子嗎?

  • 隨時轉變角色。成年人的工作哪可能事事如意,可是沒有誰該為你的不如意背鍋,尤其是孩子,他不是你的從屬,不是你隨便發洩不滿的對象。我們要做的就是進門前把工作忘掉,踏進家門起你就是一個媽媽或者老婆,讓這個家更溫馨和睦才是你的家庭任務。如果你無法保證進門後沒有壞情緒,或許可以乾脆在外面待一會兒。
  • 你打的真的是孩子嗎?

    • 表達你的情緒。大齡的孩子,我們可以和孩子互相傾訴煩惱,探討應對方法,順便讓孩子體會到你的不容易,學會關心父母和他人;小齡的孩子,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累需要他的幫助,揉揉肩捶捶背,或者把玩具收拾好讓媽媽更愉悅一點。或者直接告訴孩子,我需要獨處,你自己做作業或者玩玩具,我躺一會兒再來陪你。
    你打的真的是孩子嗎?

    最怕全力以赴卻被壞脾氣影響了結果,我們努力工作賺錢努力學習育兒知識,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這個過程難免偶爾會累會崩潰,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話應該時刻提醒我們不要衝動,不要本末倒置,放下揚起的手,深呼吸一下,再繼續做個溫柔可親的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