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明前茶,貴得有沒有道理?

細雨霏霏,像是畫家在天空上蓋了一層莫蘭迪灰,透露出莫名的悲傷。又是一年的清明時分,有些人開始緬懷故人,有些人準備植樹踏青,還有一些人要抓住寶貴的時光,趕緊採摘最後一批明前茶。

又到清明,明前茶,貴得有沒有道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明前茶指的是清明前採摘的春茶,採摘時間是每年三月中旬到清明節前,江南的茶區的明前茶產茶量佔全國的2/3。

明前茶,向來珍貴

魏晉時期興起了玄學,茶葉忽然得到一個高尚的含義“性儉”,中國崇尚溫良恭儉讓,儉更重要的是對自我的約束和限制,擁有這一份殊榮, 茶葉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君子交友必備良品,更在齊武帝時期,成為了國家祭祀中重要的祭品,這也是明前茶的源頭。

又到清明,明前茶,貴得有沒有道理?

唐朝是明前茶走上巔峰的時代。這時候茶文化已經滲透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在宴飲活動中獲得一席之地,朝廷更是設立了貢茶制度,專門在浙江湖州(古稱顧渚)設立了貢茶院,而每一年第一批貢茶必須要在清明祭祖大典前送達洛陽和長安。清明節逐漸成為茶葉採摘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不少的文人墨客都讚揚明前茶,例如唐代文人呂聞就寫了一篇《三月三日茶宴序》來誇讚明前茶,明前茶的地位也一躍而升,成為當之無愧的茶中C位。

明前茶珍貴的原因

一方面是物以稀為貴,因為明前茶屬於春茶,茶樹在春分開始發芽,因為茶區氣溫較低,只能在清明節前開始採摘,採摘的時間不超過12天,有經驗的採茶工,一天也只能採半斤鮮葉,而四斤鮮葉才能製出一斤幹茶,並且要求每斤幹茶芽頭要在60000個以上。生長速度慢,採摘標準高,導致了明前茶量少。正所謂物以稀為貴,明前茶長期供不應求,自然也讓愛茶人士趨之若鶩。

又到清明,明前茶,貴得有沒有道理?

另一方面,明前茶在品質上十分特殊,可以用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口感鮮甜形容。茶葉的三大重要物質分別是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鹼,茶葉的口感取決於這三種物質的配比。當茶多酚和遊離氨基酸匹配組合後,就會形成酚氨比,也就是茶葉中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值。一般來說,酚氨比低,茶葉鮮爽度高,多為綠茶;酚氨比高,鮮爽度低,多為紅茶、黑茶。明前茶生長緩慢,芽質高,氨酚比中氨基酸較高,口感清爽鮮甜又極富營養,因此明前茶貴如金也不足為奇了。

明前茶並非天下無敵

茶養生、養性,每一個人有自己的飲茶習慣和愛好,儘管明前茶獨特而珍貴,但這不意味著它是茶葉中的絕對王者。

明朝的茶葉採摘製作和飲用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明前茶的口感就顯得寡淡,因此逐漸推崇雨後茶,也就是穀雨後採摘製作的茶葉,這類茶多數是紅茶和白茶,例如雲南的普洱。雨後因為生長週期長,茶香氣撲鼻,茶湯醇厚,口感更為成熟。明朝茶人、文客許次紓,曾在《茶疏》中寫道:“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神農本草》則說:雨前茶久服安心益氣,輕身不老。”

又到清明,明前茶,貴得有沒有道理?

到了清朝,乾隆也是偏愛雨後茶,他曾經感嘆:“茶以清香妙,太新則味未全也”,由此可見,雨前茶在口感上和明前茶有著明顯的本質上的差別,這種差別也讓茶文化更為豐富。

雨前茶比起明前茶,葉身薄短,香氣揚,味道稍苦,雖然氨基酸較低,茶多酚較高,但是十分耐泡並且滋味醇厚。綠茶多以明前茶為主,但也有部分的綠茶是雨前茶,例如顧渚紫筍、六安瓜片和太平猴魁。紅茶多數清明之後採摘,雨前時分就能趕上第一批新茶。

又到清明,明前茶,貴得有沒有道理?

飲茶也是追尋真我的過程,茶藝中包含人生種種道理,沒有一種茶是最好,只有適合自己,珍品或者孤品只是一種表象,其中的韻味需要你我細細品嚐。

誠如順合慶的茶文化“百年老樹,茶中珍品。匠心做茶,流傳久遠。”順合慶以心做茶,無論明前雨後,只追尋最臻品質,以愛茶之心製茶,以感恩之心回饋。

順合慶堅持原料純正、茶性純一、即採即煉、將製茶經驗智慧灌注每一道工序,保證茶葉的天然純粹,最大程度保留原有味道,只為無論何種時節,都將好茶與人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