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兩款信陽毛尖,原料來自核心產區,黑龍潭的高山、“爛石”茶園,地道信陽本地“旱茶”品種,經傳統木柴鍋炒、木炭烘焙工序製成。


今日清晰大圖、詳細文字描述給你,對比品飲,更好的瞭解茶、學習、喝明白茶。


第一款:2020手工信陽毛尖(珍)


泡茶器具:玻璃杯


沖泡用水:純淨水


投茶量:2.5g


沖泡方法:上投法


常用的玻璃杯沖泡綠茶的方法中,上投法和中投法對於條索緊細、身骨重的高等級信陽毛尖來說,都是適用的。


這款手工信陽毛尖(珍),以單芽和一芽一葉初展為主,原料更為細嫩,所以採用“上投法”。


“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品鑑記錄:


幹茶:


色澤光潤,因白毫滿披的緣故,墨綠中偏銀灰;條索細緊、圓直,乾淨勻整。細嗅有淡淡的清香和焙火香。


第一衝:


(水燒開後,倒入適量在容器中稍晾置降溫至至90℃左右。)


玻璃杯中先注水,然後投入茶葉。


炫酷的一幕出現了:幾乎就在觸水的剎那間,茶葉就開始毫不猶豫的快速下沉,像聽到衝鋒號時勇敢果斷的小士兵。


緊細圓直的小茶條在水中一邊降落一邊開展,直落杯底,一氣呵成!


“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衝鋒”完成了,黃綠色的嫩葉悉數疊浮於杯底,愈發襯得上面的茶湯清亮明澈。


誰說信陽毛尖都是“茶渾”來著?


列位請看:


“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迫不及待倒入小杯品嚐。


入口第一感覺就是鮮甜,箇中有類似翻炒的熟板栗的香甜氣息。


後味濃郁有刺激感,生津回甘快速。


果然是和小清新版的蘇杭綠茶完全不同的口感。


第二衝:


(玻璃杯泡綠茶時,可用“留底”泡,即每道茶湯不飲盡,留適量茶湯,再注水泡下一道,這樣能增加耐泡度,滋味也更連貫。)


沿玻璃杯壁再次注水沖泡,期間茶葉雖然略翻滾,但仍然對茶湯的清度沒有太大的影響。


湯色嫩黃色,小茶毫密佈。


茶湯細膩,鮮醇感十足。


口杯的杯底香,是淡淡的清雅花香。


“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第三衝:


茶湯清甜,飽滿。淡黃明亮的湯色,是春日裡剛剛萌發的小嫩芽般清新、嬌嫩。


第四衝、第五衝:


只喝三道就沒味兒的綠茶,想必茶友們常見,可茶百科的手工信陽毛尖茶,就是這麼不走“尋常”路。


這兩衝都是直接注入沸水沖泡,卻完全沒有青感、澀味。


尤其是第四衝,湯感細、柔,舌尖剛品到一點點清苦,卻迅速生津,回味悠長甘潤。


葉底:嫩綠明亮,芽肥葉嫩,清香。


“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第二款:2020手工信陽毛尖(品)


鮮葉原料以一芽一葉初展為主,部分一芽一葉,級別較第一款信陽毛尖(珍)稍低。


沖泡茶器、用水、投茶量均與第一款茶相同。


沖泡方法採用“中投法”。


“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品鑑時,更傾向於和第一款茶的對比,簡要記錄如下:


幹茶:


色澤墨綠光潤,顯白毫;條索較細緊、圓直,整體勻淨。


“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第一衝:


湯色黃綠、明亮,茶味濃郁、刺激度較第一款要高,生津回甘明顯、強烈。


(小思考)這樣的口感表現,一是和兩款茶的原料等級有關,第二,應該和沖泡方式不同有關。


一般來說,上投法茶湯更清澈,中投法滋味更濃郁。


“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第二衝:


滋味甘醇,飲後口腔的“清涼感”更明顯。


第三衝:


前兩沖茶湯中些微的“清苦”感已完全沒有了,湯感漸入佳境。


最明顯的滋味就是——甜爽,喝完一杯還想喝下一杯。


第四衝、第五衝:


持續的甜,持續的涼感。耐泡度高。


“柔、細、香”和“濃、甜、涼”,兩款信陽毛尖對比品鑑


茶百科.等閒堂.賈留華

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茶百科賈留華 ;頭條ID:350445328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