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壪”名(作者:春天)

聊聊"壪”名

壪,讀音wān ,字典裡這樣解釋:山溝裡的小塊平地(多用於地名);亦指山村:比如我和他同壪。"壪"有人有時也寫成"灣"。

壪,大到可以是縣名、鄉鎮名、村名,更多的是指村民小組名,甚至小到連村民小組都不是。大壪,可以幾百人上千人,小壪可能是幾個人或者一個人,甚至連一個人也沒有,只有幾間破屋,也可能連破屋都沒有,只是舊的廢墟。

壪,隨著時間流逝,歷史更迭,有的廢墟漸漸融入自然,壪名也漸漸從一代一代人們的記憶中消失,而隨著人們在新的聚住地生產生活,新的壪名也就誕生了。

壪名,用姓氏而稱是最常見的一種,陳壪,肯定是陳姓人現在或者曾經住居地。但是,也有很多壪名的姓氏早已經多次更替,南向店鄉的古村落向樓,已經沒有向姓人家了。新縣的古村落毛鋪,早已經成了彭姓家人的祠堂,一戶毛姓也沒有了。 

這裡介紹一下毛鋪之由來:明朝崇禎年間,湖北公安人毛羽健,官至御史,因好言事,遭崇禎帝賜貶,發歸故里,途經此地(漢潢古道),見到山青水秀、風景優美,不願回湖北公安,隻身一人留居於此(其老婆孩子仍在湖北公安),帶領家丁深居簡出,後開設數家店鋪,服務於民。亡後葬於後山,家丁四散,故之也就沒有毛姓後代繼承。毛鋪壪因此而得名,但今日村民已經無一毛姓。明末後期,彭氏家族由江西遷到此地改擴建村落,經過幾代彭氏先祖不間斷的努力,終於建起遠近聞名彭氏村落,故村民全為彭姓。總之,用姓氏作壪名是最普遍的用法。

壪,也可以是用其特色而稱,慄樹窪,板栗樹肯定多,槐樹店,曾經是槐樹之林。

當初最讓我想不通,後來又讓我想明白了的我壪名"慄樹窪”,自我六歲搬家到這壪居住,就一直沒有發現一棵板栗樹,壪處於山窪之地是對的。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高中乃至高中複習的我,經常參加生產隊勞動"挑塘泥”肥田,壪門口塘下邊忽然發現許多很粗很粗已經炭化的、黑乎乎的板栗樹莖,在我們農村稱之為“河柴”,大多隻是在河流乾涸後的河床裡才偶爾發現。這才讓我明白我的壪名“慄樹窪”名副其實。

壪名中大凡帶"鋪"、帶“店”之類的,歷史上一定是繁華的商業集散地或商貿交易興旺之地,比如,毛鋪、孫鐵鋪、南向店、椿樹店等等。有的至今還是商貿交易集散之地。

壪,曾經一圈用水圍起來的,稱“圍孜”,比如,代圍孜,王圍孜,張圍孜……

壪,也可以建築在山頭上或者小土包上,只留一個或兩個進出口之門,此時的壪便稱呼為"寨”了,比如,吳寨,耿寨,大山寨,就連如今光山縣很火的司馬光小鎮,其前身就是曹畈寨。

壪,也可能曾經有某種用途而稱呼它。老家有個壪叫排崗,位於青龍河邊,過去河裡漲水時,便於人們放木排的地方。南向店鄉環山村有個叫亮馬燈的壪,由於位於十字路口的正中間,壪西邊有個深水潭,只有獨木橋通行,為了便於行人和遠行騎馬的人通行,壪中常點亮馬燈方便行人,久之習稱亮馬燈。

龍山湖、臥龍臺、鳳凰井、豬山圈……光山每個地名,每個壪名,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都蘊藏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正等待著後人挖掘、記載、流傳……

春天(冷春新)於2019年12月2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