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细微角落:大明朝的漕运,满身伤痕的庞然大物

我叫张定远,是大明朝漕军浙江都司总的一名小小千户。我的职责是协助漕运总兵大人,对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的船只进行调度指挥。

崇祯元年(1628)三月某日,我接到属下报告,军中一名文薄(文职干部)投河自尽了。

这年头活不下去的军户比比皆是,一个自寻短见的文薄原本不会引起我的注意。可属下报告说,他们在文薄身上发现了一封厚厚的书信,在书信结尾又有一行刺眼的大字:积重难返,大明将亡。

这我可就坐不住了。新皇刚刚即位,这种大逆不道的谣言若是被皇上听见,我们这些管事的都得跟着倒霉。

于是我取来了书生的书信,仔细研读起来。

半个时辰后,我读完了书生的信,不由长出一口气,忽然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书生的信,并不复杂。所书写的内容,正是我们漕军面前的这条大运河;所描写的事,正是连接大明朝南北命脉的关键形式:漕运。

若是看官朋友们感兴趣,我不妨将书信中的内容,说与诸位听听。

历史的细微角落:大明朝的漕运,满身伤痕的庞然大物

京杭大运河

01.什么是漕运

何为漕运?自先秦以来,历朝历代若是要集中天下粮食赋税,可凭借的途径无非两种:一为陆运,二为漕运,有时二者又相互结合。

自魏晋以来,北方各地连年战乱不休,民生疲敝。大量丁口涌入南方,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于是江南粮赋的重要性逐渐超过了北方,朝廷也越发依赖来自南方的钱粮赋税。

本朝立国之初,京师原本设在南京,本意便是依托江南财税重地,避免粮食赋税运输距离过长。

但自洪武末年开始,北边蒙古的骑兵不断进犯我大明疆界,到了永乐年间,成祖皇帝几度北伐,也未能彻底根除边防威胁。

以我大明疆土之辽阔,江南之地距离边塞实在太过遥远,边防重心与财税重心无法兼得。于是在永乐年间,朝廷开始经营北方边防中心,为迁都做筹备。

历史的细微角落:大明朝的漕运,满身伤痕的庞然大物

明代南京城

永乐年间,北方各地人口、工匠、驻军以及粮草、木料纷纷集中在新的京师附近。其余地区人口凋敝,农田荒芜,粮食产出不足以维持京师的需求。因此,朝廷开始经营大运河,以求调运南方的粮食。

大明朝的漕运,在此背景下,开始了它漫长复杂的使命。

02.运河浮沉

京杭大运河,北起京师,南抵苏杭,连接河北、山东、江浙各地,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及钱塘五大水系。大型船队可以顺着京师直达江南财税重地,无疑是大明朝立国的命脉所在。

永乐十二年(1414)正月,朝廷发文,令各地卫所挑选精干军士编制漕军。建成之初,全军有十三万之众,大小船只五千五百余艘,年运粮数三百余万石。

历史的细微角落:大明朝的漕运,满身伤痕的庞然大物

明代十二帝年号一览,缺少的一位便是崇祯

三百万石粮食什么概念?崇祯年间,京师丁口及驻军合起来数以百万计,所需粮食为四百万石;永乐朝京师人口远不及此,因此漕运在永乐年间极大缓解了京师的粮食危机。

可漕军创建之初,原本是为成祖皇帝出征北元提供后勤储备,建立时全无定制,管理上更无章法。

永乐年间,朝廷北伐兵员不足时,时常会从漕军中抽调;宣德年间天下太平时,漕军又一度膨胀到十六万之众。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皇帝听信王振小人的谗言,率全国精锐北伐,随即在土木堡兵败。十余万精锐一扫而空,连皇帝本人都被俘了去。幸而于谦大人挺身而出,调集后备兵力奔赴京师驻防,才挽救大明于倾覆之中。而此次调动,漕运大军又多有支出,一度令漕运无法维持。

历史的细微角落:大明朝的漕运,满身伤痕的庞然大物

除了编制人员上起伏不定,漕军的运粮方式上也多有变动。

起初,漕运方式为“支运”。南方民户分别将粮食运至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四仓库,再由漕军统一将其运载至通州、天津两大仓库,以备京师调用。每年运送四次,民户与官军各运一半,此为支运。

可如此施行,民户怨言极大。运输路途漫长,民运组织度有限,运输难免艰难。若是途中出现损耗,民户还要额外多出粮食补足,其中免不了有各级官员上下其手。民间抱怨之声一时甚嚣尘上。

有鉴于此,漕军历经几度调整,最终在成化朝中期,将漕运形式确定为由官军统一运输。短途分段运输,也被长途运输所取代。

03.旧日繁华

啊,漕军建成以来的种种经历,属实是一笔算不清的糊涂账。以漕运里程之漫长,漕军数量之庞大,运输粮食之关键,注定这个庞然大物要不断经历变化。

自永乐年间建成以后,不到六十年,漕军的补充来源便濒临枯竭。卫所补充士兵多为老弱之兵,甚至需要从市井雇佣人员。

于是到了成化年间,朝廷开始进行大整顿,将漕军统一编制,划分十二区块。全军额定船只一万一千余艘,兵员十二万,将漕运以定制确定下来。至此以后,漕军便不再担负作战任务,而专门以大运河输送为职。

历史的细微角落:大明朝的漕运,满身伤痕的庞然大物

明代船只样式

那时的大运河两岸,何等繁华。一眼望不到头的船队航行在千里运河之上,船队停靠休息之处,大大小小的市集闻声而来。小贩商队来来往往,马匹驼队川流不息,连带着江南的经济也随同繁荣起来。

那时漕军的船只中,除了装载供给京师的粮税外,又可额外装载大豆红枣、竹木杂物等商品,沿途贩卖。时人称漕军“置货满载而往,复满载而还,是以运粮兼贩也。”

那时的漕军,获得了一段令人怀念的繁荣期。漕运年输运粮食超过四百万石,朝廷给予漕军的待遇也格外优渥:大运河两岸种植有绿植供大军遮荫,又有专门的屋舍供漕军上岸休息;漕军若是在运输途中因故身亡,朝廷又有重金抚恤。那时人人皆想入漕军,军中将士皆以此为荣。

如今回想起来,弟兄们怀念的与其说是漕军昔日的辉煌,不如是在怀念大明朝昔日的辉煌。

而如今的大明朝,正和这漕军一般,呈现日暮西山,大厦将倾之势了。

04.阴云笼罩

阴影出现在正德年间。由于脱离战争许久,漕军作为“军”的属性逐渐退化。正德五年(1510)爆发的大规模民变,如烈火一般席卷了江南各省,漕军也没能幸免。那时漕军上下猛然发觉,大伙在平静的生活中过了太久,已经忘了战争是什么样了。

那些失去了土地,活不下去的农民,将愤怒尽数发泄在朝廷的粮税通道上。数万漕军被屠戮,焚毁的船只高达五千余艘,大运河几乎被冲天的火光所吞噬,漕运也一度中断。

自那以后,大运河数年都未能恢复元气。这时弟兄们才隐隐发觉,大明朝似乎是生病了,病源在大明朝的根基,而且病得越来越重。

正德之后,漕军迅速败落。首先便是朝廷违背了许诺。

漕军专司粮草输送,可以免去土地税租。但不知何年何月起,朝廷又开始对漕军所属的卫所征收粮税,漕军生活顿时陷入困顿之中。此外漕军将士还需额外承担造船与维护船只的任务,肩上的担子越发沉重。有官员曾上疏形容漕军,“殷者赔贫,役尤不免,贫者累死,世害无休。”

到了隆庆时期,朝廷的克扣更为严重。为了补贴造船用度,兵部甚至开始克扣漕军口粮钱银,月粮也时有停发。拖欠军饷最严重的漕运卫所,有足足六十月未能发放。

这一点,据说隔壁的步兵卫所比漕军更惨,连边塞驻军都不能按时发放军饷。不过这是比谁更惨的事么?若是漕运有失,大明命脉将被切断,届时京师局势将是危如累卵。

历史的细微角落:大明朝的漕运,满身伤痕的庞然大物

大明劫

到了万历年间,正是本将的父辈跑漕运的时候。各级贪官污吏巧立名目,企图从漕运这项肥差中捞点油水。

朝廷对运船的抵达时间有严格规定,漕军在装运粮食时,地方官府便趁机掺杂发霉腐烂的粮食,贪的便是漕军军令在身,无暇仔细辨认的空子。而最后交付时核查出现问题,损失还是由漕军承担。若是遇上运河沿线河道失修,漕运不能按时抵达不说,来回旅程更是将以数年计算,有的漕军兄弟甚至至死仍在运粮的半途中。个中的损失与委屈,大概只有亲身体会才足以言说。

父亲在时,家中家境尚且殷实。到本将蒙荫接任父亲的官职时,家境已然大不如前了。也是自那时开始,不时有活不下去的漕军兄弟投河自尽。更有甚者,聚众暗中作乱,在漕运半途杀将夺船,私分粮税,搏一个富贵险中求。

可这样的富贵是如此容易求得的么?每年因此被斩首的漕军弟兄数以百计。朝廷对偷盗粮税的责问极为严厉,纵使本将是他们的千户,也不能庇护纵容,甚至要亲自将他们捉拿归案。

到了万历末年及天启年间,朝廷对大运河再度重视起来。缘由在于北方的后金强势崛起,朝廷几度在关外用兵,都遭遇了惨败。此时关外正在集结新的大军,粮草输送便极为关键。朝廷在关外打了败仗没有什么,可一旦粮草出了问题,京师将不攻自破。

05.大厦将倾

以上便是书生信中的大致内容,本将又代为补充一二。在书信最后,他疾呼道,如此以往,根基溃烂。积重难返,大明将亡。

此话细细品来,绝非虚言。

可本将不过是区区千户,于时局又能做些什么?不过求一个苟且偷生罢了。因此我吩咐下属妥善埋葬书生,而后向朝廷讨要可能永远不会下发的抚恤,也仅此而已。

新的运粮船队又要出发了,大运河上扬起密集的白帆。我在喧闹声中取下火把,点燃了书生的书信。在跳跃的火光中,我仿佛看见垂垂老矣的大明朝,在烈火中扭曲,碎裂,直至消散。

后记:

崇祯十七年(1644),满清入主京师,大明朝宣告覆灭。但漕军与大运河的使命并未终结,新的朝廷仍然需要南方的粮税,漕运远未走到历史的终点。因此遍体鳞伤的大运河与悲惨的漕军,不得不拖着满身的伤痕,迈入下一个王朝。

这里还有明朝末年系列的姊妹篇: 历史的细微角落:明朝末年,一名卫所小兵的日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