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談及世界上的第一個偉大的航海家,應該從明朝算起,在鄭和下西洋時,其他的航海家都在後面,航海家哥倫布比鄭和晚了整整87年,麥哲倫比鄭和晚了114年。

鄭和七下西洋時,途徑南洋和中東一帶,最遠到達了非洲的東部,在今天的索馬里附近。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巔峰之作。

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很多人好奇,鄭和下西洋為何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呢?在大航海時代來臨時,歐洲各國在世界各地都曾留下過殖民地,並且在殖民地上,歐洲的資本家們賺的是盆滿缽滿,也為歐洲在近代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當時大明朝如果下決心開始發展殖民地,明朝在未來很有可能與歐洲的發展不相上下,甚至超過歐洲,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並且這個假設是很有可能實現的,因為明朝的海軍是很強的,在明末時期,明朝的敗軍之將鄭成功,可以將當時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打跑,由此可以聯想,朱棣時期的海軍在世界上有多麼強大。

但是,請大家記住,鄭和下西洋是永遠不可能開拓殖民地的,為什麼呢?我們先聊一聊鄭和為什麼下西洋。

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朱棣說,我是派鄭和去找我那失散多年的侄兒朱允炆啊,當初是四叔不好,把侄子給弄丟了,侄子你回來,四叔一定會疼你。朱允炆心裡想:你這個四叔,壞得很。

當然,找侄子是次要的,其實,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有兩個。

一是向世界各國宣揚大明的國威,促成萬邦來朝的盛景。

二是與世界各國發展貿易往來,促進明朝的經濟發展。

很多人讀到這很納悶,為何選一太監去下西洋呢?

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鄭和原名叫馬三保,祖上是雲南的藩王,算下來,馬三保是正經八本的貴族,在童年時期的馬三保,可是說幸福得像花兒一樣。

然而,十歲那年,明軍攻入雲南,燒殺掠奪,馬三保同學的腦袋倒是保住了,關鍵部位卻沒保住,從此不能站著排水了。一夜之間,馬少爺變成了馬公公,被分配給了燕王朱棣手下當差。

常言道:打鐵還需自身硬,雖然有貴人朱棣的相助,馬三保要想成就大事,自身也要努力。

太監一般都不識字,但馬三保一樣,人家可是貴族出身,家庭教育那是槓槓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只是如今虎落平陽被犬欺。

後來,朱棣在靖難之役中,馬三保作為貼身太監,屢出妙計,所以說,讀過書就是不一樣。這給朱棣高興的,直接說道:小馬子,有前途,以後你就叫鄭和吧。

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話說這文臣武將功勞再大,在皇帝眼裡,你終究還是個第三者,都不如天天陪伴在身邊的鄭公公最貼心。

下西洋是個大事,朱棣可是下了血本,派了幾百艘船隻,整整裝了兩萬七千多人,規模那是槓槓的,這支船隊,即將帶著大明王朝的夢想,揚帆遠航。為了你我用了朝廷的積蓄,漂洋過海的來看你。

在第四次航海中,鄭和來到了神奇的非洲大陸,並帶回來了一隻神獸麒麟,麒麟是啥?長頸鹿!朱棣回道:一個字,絕!再給我整個鳳凰回來,配成一對。

於是,鄭和第五次航海就是為了給朱棣找鳳凰去了。結果鳳凰沒找到,轉圈撒錢去了。世界各國無不拍手叫好。

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朱棣駕崩後,兒子又是個短命的皇帝,孫子宣德皇帝繼位,這好消息要告訴大家啊,與民同樂嘛,於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轟轟烈烈的開始了,臨行前,宣德皇帝囑咐鄭和,一定要把我登基的好消息告訴各國。

明朝後來為啥不安排人再下西洋了呢?答案很簡單,裝大哥是需要錢的,兜裡沒錢了,誰還認你做大哥。

鄭和七下西洋宣揚了我大明國威,使得萬邦來朝。然後呢?

其他小國磕了個響頭,大喊大明威武霸氣,再讓人家順走了一大票白銀。舒服的是朱棣老人家,哭的是交銀子的老百姓,畢竟萬邦磕頭,老百姓都沒聽到個響兒。

鄭和也屬實風光了一把,不計成本地為其他國家“謀福利”,確實給朱棣引來一群小弟。可我總覺得總是哪裡不對,總結起來就一個字:“虧”。但朱棣覺得,出門在外,結交朋友,該花的錢,一定要花,絕不能含糊。

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很多人會想,當時的大明朝這麼有錢,又這麼有實力,為何不去海外開殖民地呢?

有人說,明朝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朝代,不會像歐洲人那樣野蠻。“愛好和平”這四個字在世界上講出來,會被人家嗤之以鼻的,我不是贊成明朝去侵略,但本質上是因為明朝缺少狼性。

但我們美其名曰:我們愛好熱愛和平。說得難聽點,捱打的時候講和平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只會被人嘲笑。

鄭和七次下西洋,去過印尼、去過南非、去過南太平洋等等,確實是大航海時代的一個壯舉。但事實是,沒有取得一塊殖民地。

結果是將朱棣手中的錢財消耗殆盡,最後萬邦來朝,圖一個虛名而已,本質就是勞民傷財,對於明朝後來的貿易往來幾乎沒有任何的貢獻。

因為當時明朝發展的是小農經濟,小農經濟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的特點是自己種的自己吃,自己做的工具自己用,不需要商品交換。

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明朝的商業發展的很差,老百姓也不需要進行商品的買賣,商品的流通性很差,所以就算鄭和下了一百次西洋也沒啥用,老百姓家中幾乎沒有剩餘產品去賣,也不需要買任何的東西,貿易往來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西方國家為何能開展殖民地呢?早在明朝時期,西方國家已經開始文藝復興,商品經濟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後來的工業革命才會應運而生。

眾所周知,蒸汽機的運轉,他需要帶動更多原料和市場,我們以英國為例,英國需要原料進入機器,生產後要有地方賣,所以英國會在世界各國尋找原料市場,加工後就需要商品市場,因為機器大規模生產的商品,僅憑在內部是很難都消化掉的。所以,為了滿足資本市場的發展,英國勢必會開拓海外殖民地,從殖民地中獲取商品的原料和打通其他國家商品的市場。

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反之,到了明朝這邊,因為忍受不了沿海倭寇的騷擾,朱元璋曾提出了“片板不得下海”的規定,明朝也由此開始禁海,本質上是為了維護明朝的統治,犧牲了與世界交流的最好機會,由此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在經濟上、制度上、文化上全面的落後於世界,同時也間接的導致了晚清時期的落後捱打。

在明清兩代近六百年中,我認為落後於世界主要有這四點原因:

一是內耗,主要集中於在明末清初,大大小小的戰亂很多。

二是喪失海洋,使明清兩代沒有跟上世界急速發展的節奏,就此落後於西方,這也是令我最觸動的一點。

鄭和七次下西洋,沒留下一塊殖民地,原因值得我們思考

三是封建制度,古代的封建王朝平均壽命也就二三百年,其根本原因在於“封建”二字。

四是科技落後,在明清兩代,我們沒有出現像達爾文、牛頓、伽利略等這樣的科學家,原因在於封建王朝的教育落後,還停留在苦讀四書五經的階段,其實本質也是封建王朝為了維護其統治,對百姓思想的禁錮。

綜上所述,因為封建王朝的侷限性,以及小農經濟的約束,導致了鄭和下西洋沒有留下一塊殖民地,也沒有什麼實質上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