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與貿易》極簡讀書筆記

//小銘曰:本筆記不完全覆蓋全書主要內容且包含筆者個人心得,僅供大家參考

(1)按照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對自然科學的定義,社會科學不算科學,因為不可證偽,比如明朝滅亡的原因,可以提出1萬種理論,不管多麼合乎邏輯,但由於無法做對照實驗,因此不可驗證。經濟學與社會科學類似。

(2)不可證偽不代表不靠譜,經濟學以及社會科學的各種理論或模型不是科學命題,而是解釋性框架,在框架內允許反例的存在。

(3)說服一個社會科學家改變自己的主張非常難,哪怕存在大量事實證據,對方也會用自己的理論自圓其說,因此一個主流的解釋性框架一般不會被快速推翻,而是被慢慢拋棄。

(4)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說:相信那些尋找真理的人,懷疑那些自稱已經找到真理的人。

(5)心理學比經濟學更接近自然科學,但是在學科的鄙視鏈上,經濟學的格調高於心理學。

(6)為了引入數學計算,好讓結論顯得更精確,經濟學大量使用了數學模型,但這大大簡化了真實世界的複雜度,以至於有時候像個玩具。

(7)你不能把國家比喻成一個人或者一臺機器,這會形成天然的誤導,一定要比喻的話,比喻成熱帶雨林更貼切。

(8)管理國家只有兩個抓手,一是市場、一是計劃,歷史上英國和美國都有實行計劃經濟的時期(主要是戰爭期間),而且效率非常高,以至於有些學者認為一直實行計劃經濟也沒什麼不好。

(9)計劃經濟的缺點在於:1、信息匱乏,配給制無法知道你的偏好是什麼,大數據再厲害也不可能給業餘寫作的單親媽媽JK羅琳分配寫小說的工作;2、激勵匱乏,人天性就是懶惰的,大鍋飯造成無人幹活;3、創新匱乏,真正的創新意味著冒險、破壞、顛覆、淘汰,這與維護現有秩序的計劃經濟是天然矛盾的。

(10)市場經濟的缺點在於:1、交易成本很高,只適合大規模的群體,在公司和家庭內部搞市場經濟往往就是低效的;2、共識成本很高,只有市場多方對交易品的質量和價值形成充分共識,市場才能生效,公司內部的工作往往是團隊配合出來的,你很難準確評估每個人帶來的效益有多大。

(11)每一種制度都只能解決一定尺度內的問題。對於家庭來說,簡單合作最高效;對於公司來說,指令模式最方便;對於國家來說,在百廢待興的時期快速恢復計劃經濟效率更高,但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則必須依賴市場經濟。

(12)市場的作用是讓人對價格激勵做出反應,實現產品的優勝劣汰。所謂市場失靈,就是個體對激勵作出的反應與公共利益相反,比如鋼鐵企業只對供求關係感興趣,對環境汙染不感興趣。

(13)理論上只有市場失靈的時候才需要政府出手,但政府的決策並不只考慮經濟因素(比如在美國,企業集團對利益變化更敏感、更有意願和能力遊說政府維護本方利益,而消費者集團則非常的分散和被動),以至於經常起到反作用。

(14)本書作者認為,政府該管的是對所有人好處差不多,討價還價又太麻煩的事情,比如自來水、道路建設;政府不該管對有些人好處大對有些人好處小,市場交易又很方便的事情,比如精英大學。

(15)海曼·明斯基明認為,金融機構運行有三個階段:避險金融階段,機構聲望低,必須穩健操作才能吸引客戶持續存錢;投機金融階段,機構聲望高,客戶存錢體量變大,就需要投一些風險更大的項目以獲得好看的收益;龐氏金融階段,機構的聲望遠超出其實力,客戶期待非常高,機構就會投一些風險非常高的項目,最後玩不下去的時候就是明斯基時刻。

(16)經濟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重大利好消息(技術進步、戰爭勝利等)引發市場普遍樂觀,樂觀催生泡沫,泡沫催生危機,危機帶來蕭條,蕭條觸底開始恢復——經濟週期也符合hype曲線。

(17)面對經濟不景氣,政府只有兩個抓手:財政政策(消費)和貨幣政策(印錢),這兩種辦法都有可能帶來惡性通貨膨脹。

(18)通俗凱恩斯主義的漏洞:企業投資+百姓花錢=經濟繁榮,但企業投資的前提是銀行有錢,銀行有錢的前提恰恰是百姓存錢而不是花錢。

(19)面對失業壓力,政府的手段往往是保住舊職業而不是創造新職業(政府不擅長創新),而這恰恰是經濟學家反對的。

(20)經濟學的主要概念,市場、分工、貿易、股票、期權,所有這些東西都不是經濟學家發明的,都是在實踐中自發產生的。

(21)直接干預一個複雜系統非常危險,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習經濟學與其說是讓我們知道能幹點什麼,不如說是讓我們知道不能幹什麼。例如政府,對宏觀經濟能做的好事兒非常有限,但是要做壞事比較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