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先賢悟學道——《慕思雜俎》序

敬先賢悟學道——《慕思雜俎》序

陶武先同志在省級機關工作,較長時間是我所在部門的主管領導。他時常帶領我們起草和修改重要文稿,其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一絲不苟、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對我影響至深。2008年,武先同志作為省“5·12”抗震救災指揮部駐廣元工作組組長,我隨他在帳篷裡駐紮了六七個月。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他填詞《震情三首》,我驚異地發現,他的充沛才華與壯思逸情,猶如豐富寶藏,尚未充分示人。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少了“案牘之勞形”,武先同志重拾內心興趣,涉獵古典詩詞,追瞻文化先賢,拓展觀察視角,筆耕不輟,收穫頗豐。

近日喜聞老領導的《慕思雜俎》即將出版,並有幸先讀手稿,感慨甚多。“慕思”一詞,見於司馬相如《封禪文》:“萬物熙熙,懷而慕思”。作為一本“仰慕思念的雜錄”,全書“主幹”為研究蘇東坡等歷史文化名人的一些論文,是最能體現作者的學術思想和學術功力的內容。另外還收錄了幾篇序言、座談會發言,對母校和母親的記懷文章等,內容豐富而翔實,文字樸素而厚重,感情細膩而真摯。其題寫書序,縱橫捭闔,氣象萬千;闡發評論,春風化雨,誨人不倦;座談發言,淋漓盡致,思想深刻;感懷母校、追憶母親,情深意切,樸實無華。既注重文字精準,又注重邏輯嚴密,經常為了一句話反覆推敲,力求言簡意賅。即使公開發表了的文章,再版時也有一些修訂。武先同志寫文章的逸聞趣事,不少成為同行佳話和課堂案例。僅就《慕思雜俎》而言,可見其意旨所在。

彰顯道義,先賢澤眾。武先同志所重點研究與闡述的幾位歷史文化名人,分別為蘇東坡、辛棄疾、陳子昂、楊升庵、司馬相如、李清照、陸游、杜甫。這幾位大家雖朝代不同,生平各異、術業有別,但共同特點亦然明顯。

都有滿腔赤誠和家國情懷。縱然命運顛沛坎坷,也不改變初心,而是為國肝膽忠心,為民關愛如親,為文“我筆寫我心”。如是說,作者所擇選的幾位古人,始終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連在一起,比如懷念陸游,筆墨側重於他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中國文人的世代堅守,是我們共同的情感家園,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讚頌詩聖杜甫,“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所體現的愛國愛民精神、憂國憂民情懷”。

都有高潔品性和端貞風骨。“人”“文”統一,高義風骨是其無雙妙文的內涵,靈性文字是其曲折命途的外顯。作者著筆古人,於浩瀚史料中旁搜遠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歸納整理,不是單純去做“資料的集大成者”,而是潛心找尋他們身上的人性之美、品格之真,充分發掘前哲在為人、為官、為文甚至為夫、為妻、為友等方面的閃光點,找到歷史長河中越是洗刷越見明淨的無窮魅力、曠達不凡。言推古人,惠澤當下,乃其學鑑先賢的現實意義所在。

都有卓犖才華和鮮明個性。蘇東坡、辛棄疾、陳子昂等,不管是在詩、詞、文、賦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都可稱為世之翹楚,舉世公認的華夏優才。這幾位古人,各有名篇傳世,經過了時光洗歷、大浪淘沙,不僅在當世名聲遠播,更為後代留下了經典之作。作者紙筆所鍾、情感所繫的歷史名人,經過歷史驗證,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天空,如恆星璀璨。

顯而易見,學古而不泥古,通過對先哲生平事蹟的再現,為後人承古啟今,在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中,汲取求新方法、創新路徑,是武先同志的良苦用心之所在。

著眼生平,突出亮點。武先同志的論文,具有全局意識,著眼學術空白或前人少及,文獻材料收集翔實,在大量勘典問籍的基礎之上,經過入木三分地思索求證,秉持嚴謹科學態度,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千古一人”蘇東坡》中,武先同志從“文藝巨匠”“人生強者”“現實凡人”三個方面來綜合論述,條分縷析地說明了蘇東坡為何是“千古一人”:東坡在事業、生活乃至藝術的各個層面,的確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在具體論及蘇東坡是“文壇藝苑中的巨匠”時,作者舉了這樣的例子:蘇東坡遊覽吳越時,將當地“含思宛轉,聽之悽然”的《陌上花》,改造成“清新質樸、流暢感人”的《陌上花》,使之得到更為廣泛的流傳。任定州太守時,蘇東坡利用民間小曲,創作了插秧歌舞,後發展成為地方小戲——定州秧歌,至今仍在傳唱。這些小中見大、平中見奇,鮮活而不生僻的事例,非窮經皓首難以覓之,用在此處,恰切而有力,使之論述準確充分,有鏗鏘金石之效。

在《博學奇才實誠賢士》中,武先同志特別論述了官宦子弟、狀元郎楊升庵極力主張天下“無貴族”,質疑人才血統論、“官人以世”,反對“八股取士”、任人唯親,直言“科舉為破壞人才之具”等史實。過去我們所瞭解的楊升庵,大都集中在他不畏權貴,堅持真理的君子之風。但究根問底,楊升庵當日因“議大禮”之爭,直諫時政,他所主張與力行的,乃是儒家從古至今所堅守的道德律,雖抗爭行為激烈,也為自己帶來了後半生流離顛沛,但此舉畢竟是在傳統文化範疇之內。學術界少有人提出楊升庵對於科考的質疑和反對,這顯示昔日狀元勇於跳出既得利益的俗套,不斷校正自我方位,更好地面對實際。而這種“當局者”而不迷失的清醒,恰恰表現了楊升庵人格魅力,他不古板守舊,對於自我信念,有著清晰認知。武先同志閱覽史料,匠心獨運,跳出前人窠臼,捕捉到研究對象的神韻與精髓,所作之文不禁令人眼前一亮。

在此,我們有幸看到了更為鮮活、生動、立體的歷史名人形象。這一切都離不開作者提出論點所秉承的全局觀和個體論的思維,分析問題所堅持的具體入微的方法,寫作文章完稿後精研細磨的態度。

視角獨特,論述新穎。求新而不標新立異,發微而不以偏概全,武先同志的論文,往往充滿發展和轉化的辯證思想,充分考慮各方觀點特別是綜合效應,因此頗具說服力,常給人以啟迪。

在對司馬相如生平事蹟進行評述的《經世逸才真性情》中,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寫下他“睥睨世俗,不負深情”的性格特徵。他引用了唐代劉知幾在《史通》中的一段話:“相如自序,乃記其客遊臨邛,竊妻卓氏,以《春秋》所諱,持為美談。雖事或非虛,而理無可取。載之於傳,不其愧乎”。在封建時代,司馬相如的“琴挑”和“私奔”,是多年來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有人說他恣情任性,有人說他傷風敗俗。作者並未在駁斥封建禮教的迂腐上著力,而是採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法,用史事的存在性證明司馬相如行為的合理性,舉出了漢名臣陳平、主偃父皆娶再嫁之婦的例子,後世紅拂夜奔唐朝開國名臣李靖,教坊女梁紅玉私許南宋名將韓世忠,人們並不評說操行有虧。舉出兩方觀點,各自公平博弈,至於答案,留待讀者自我提煉總結。

在芻議陳子昂人生的《才情厚重骨氣端貞》一文中,作者為陳子昂“政績不顯”的歷史評語,給出了公正論述。有史為證,《資治通鑑》多處徵引其奏疏政論。陳子昂畢生失意,屢次碰壁,但自始至終能知而進言,力諫不止。哪怕指責酷吏,招致嫉恨,被構陷為“逆黨”,冤死獄中。長久以來,人們記住了陳子昂的詩歌文章,千古絕唱,但對於他的仕途沉浮,不甚了了。作者抽絲剝繭,在大歷史觀的冷靜視點之下,探究詩作背後陳子昂的凜然義氣、堅貞志氣、不屈骨氣,論述點面結合,層層推進,具有鮮明的系統性、辯證性和唯美性,文章如堅實層樓,地基深厚。

論述性文章所貴,在於別開生面且言之成理。筆者往往發人所未發,言人之少言,乃得益於其敏銳的洞察能力和縝密的思維方式。

聯接古今,情貫筆尖。面對著繁瑣枯燥的諸多資料,依舊能用精到筆的觸,從故事舊聞中翻出有現實價值的新意。究其奧妙,在於筆者眼中,史事並不是一個個乾癟生冷的“研究對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時代新生,有呼吸吐納,有豐足性情。

在談及李清照的《淺唱人生婉約情》中,作者將李清照詞的審美價值,分成了四個方面展開論述。其中,前三部分,“清新與細膩”“恬淡而優雅”“悽婉而凝重”,契合著她人生的少年、中年與老年階段。年少時嬌憨天真,中年雍容脫俗,晚年備受亡國哀痛、喪夫之苦。作者評寫易安詞,是“回放”了詞人李清照的一生離合悲歡,個人生命史就是她的作品,反之亦然。易安詞的情感基調有階段之分,審美特徵卻渾然一體。在對易安詞“流暢而抑揚”的獨特性進行評述時,他著重其詞的音韻之美。語言的美、樂調的美以及節奏的美,都體現了詞人心靈的高雅與純粹。

讀其《男兒到死心如鐵》,每每心潮起伏。辛棄疾慷慨豪放一生,空有滿腔民族恨、英雄血,卻未獲報國用武之地。臨歿之際,心有不甘,仍大聲呼喊“殺賊!殺賊!”如此豪邁人物,立志為國為民奉獻一生,卻只落得如此下場。但作者感情飽注筆端,文字表達卻是剋制的,在他冷靜而理智的論述中,讀者無不觸摸到一個真實的辛棄疾:痛苦而未消沉,悲憤卻不玩世,苦悶依然昂揚,剛烈堅貞的人生底色,留給世人的,是無限景仰。

作者筆下的歷史文化名人緣何如此栩栩如生?或因面對“他們”時,不是將之抽象為蒼白的歷史符號,而是可以平等對話和交流的、情感豐沛的飽學之士,以詳實而嚴確的文獻構其骨架,以心心相印的真情化其血肉,豐滿了其人、其文、其思、其情。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作為心有期冀、情牽遠方的思想者,其人生無疑是從容而舒展的。武先同志的職事非為學者和作家,但並不缺少考據求真的問學精神,並不缺少悲天憫人的寫作衝動。他常常自謙地說,對於寫詩作文,他還是一個“初學者”。他的話,實在令我汗顏,且不說在他的文字之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人生閱歷,折射出厚重堅實的學術素養,而且在面對每一篇、每一段的書寫時,他都靜心深思,伏案磨洗,百般認真、一貫嚴謹。我想,正因其謙遜從容的態度、謹嚴篤志的精神、卓爾不群的風骨、悲天憫人的情懷,才有了這本思想深邃而充滿睿智的《慕思雜俎》。

是為序。

作者簡介:

李後強,1962年生,重慶雲陽人,博士、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現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