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的百年諾獎,何去何從?

◎ 張夢然

93年前,地球上最聰慧的數十人齊聚布魯塞爾,圍繞世上最終極宏大的幾個問題,展開激辯。其盛況彷彿《雅典學派》再現。

分歧在所難免,但唇槍舌劍之下,愛因斯坦、玻爾、普朗克等諾獎得主們,俱稱心快意,甚至不能自已——工業革命徹底滌淨了中世紀的矇昧殘餘,一個包涵宇宙萬物、深至時空本源的巨大未知庫,倏地就這樣擺在他們面前,任其觀摩揣測,自由馳騁。每一個人都有在人類方尖碑上鐫刻姓氏的機會,世界的未來圖景將經由自己的手繪製……

可以想象,當時的諾獎評審應很是煩惱:在眾多貢獻卓越的殿堂級巨星中,該把獎項給誰而不被輿論攻訐。

如今,百年已過,委員會或還經歷著同樣的情緒。只不過今天的煩惱,是該把獎項發給誰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質疑,維護這頂桂冠的輝光。

站在十字路口的百年諾獎,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諾貝獎官網

諾獎並非倒退,歷史規律使然。

火、鐵器、蒸汽機、發電機……科技革命每次為生產力開闢全新上升空間後,都需要一個漫長過程來兌現其全部潛力。而當硬幣堆近儲蓄罐的瓶口,破與立的變革時刻將再次到來。

正如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從機械性能,到信息傳遞;從交通運輸,到文化娛樂……在互聯網的刺激下,我們正高速奔向越來越多領域的效率極限,但本質上並未脫離先賢們遺留的框架。糧食、疫病、環保等諸多問題面前,曾經的手段漸露疲態,諾獎頒發之困便是映射。種種思緒正匯聚成為共識——我們需要新的“愛因斯坦”,以推開下一個世代的大門。

變局之下,個人、家庭、組織,無不需要在轉折的動盪中認知並尋找新的定位。20世紀初如此,今天亦如此,諾獎亦如此。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從0到1的艱難挑戰,也是創造輝煌的逐鹿時節。在這個變革當口,睿智的國家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將資源向前沿領域匯聚。諾獎是否也應當將目光從對故紙堆的拾遺,轉向一切顛覆性、開創性的思維與嘗試,激勵當代科學家群體,如百年前的先賢一樣,不拘泥於前提預設,跳出上個世代的成果之“籠”,堅定、大膽地邁向新老未知,哪怕是黑洞這般無法觸及的目標?

如此,這個積聚了百年信譽的獎項,才能夠在新時代中確認存在的意義,延續設立者的良苦初心,更為同處於十字路口的全人類,點明去路。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