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源:红及红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红,形声兼会意字,繁体字写作紅,读作hóng。甲骨文字形尚未发现。最早的红字是西周时期“无叀[zhuān]鼎”中金文字形,左右结构,左为一个正在脱离母体、头顶朝下且有头发的新生儿,右为工,会意婴儿降生时接生。

汉字探源:红及红姓

红字从西周金文到楷书的演变

  一、字形演变

  到了战国楚国竹简,红字左边头朝下的新生儿讹变为糸(纟),右边仍为工。经过小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写作紅。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字,糸统一简化为纟,于是紅简化为红。

  二、本义的来历

  从红字西周金文字形看,红字与生孩子有关。生孩子是要流血的,血的颜色是红的,红字借指鲜血的颜色。因此,《说文解字》把红字解释为“帛赤白色(粉红色),从糸工声”是一种误读。实际上,红字表示鲜血的颜色,正是源自接生时产妇流血(无论顺产或难产,生孩子都多少会流血的)。

  三、引申义

  红字的所有引申义都与接生孩子有关。

  1.生孩子增加人口,是高兴的事情,引申为喜庆。如,红媒,红娘,红蛋,红灯,红白喜事。

汉字探源:红及红姓

民间习俗生孩子请亲友吃红鸡蛋(网络图片)

  2.企业增加利润也是高兴的事情,引申为纯利润。如,红利,分红,飘红(股市上涨)。

  3.新生儿受到父母家人的爱护和宠爱,借指受宠爱、宠信而重用的人,或者发展良好的人或事。如,红人,走红,网红,日子红火。

汉字探源:红及红姓

网红李子柒(网络图片)

  4.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引申为革命、进步或政治觉悟高。如,红军,红区,又红又专,红领巾。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如,红学。

  5.血的婉辞。鲁迅《彷徨·在酒楼上》:不时的吐红和流夜汗。如,吐红(吐血),下红之症(女性生殖道不正常出血)。

  6.古代接生都是女人干的,称为接生婆,因此专指妇女从事的,如纺织、缝纫、刺绣等。《汉书·郦食其传》:农夫释耒,红女下机(农夫不能种田,妇女不能纺织)。如,女红。《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把“女红”作为“女工”的书面语。此义读作gōng。

  7.假借为功服(丧服)的功。《史记·孝文本纪》: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穿大功丧服十五天,小功丧服十四天)。注:大功即穿着斩衰(最重的丧服),小功即穿着齐衰(仅次于斩衰)。

  8.花多红色,借指花。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泛指红色。红色是光的三原色之一,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可视距离最远,所以成为信号灯的颜色。如,红色,红叶,红日,红枣,红绿灯。

  10.人愤怒或着急到极致时,眼白会充血变红,引申为愤怒或嫉妒。如,眼红,涨红,红眼病(嫉妒),杀红眼。

  11.引申为美女。李贺《蜀国弦》: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如,红泪(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颜知己。

  四、衍生字

  荭,hóng,一种开红花的草。荭草,原称红草,草本红蓼的别称,也叫水荭。茎高达三米,全株有毛,叶阔卵形,总状花序呈穗状。花有淡红色、大红色、粉红色等,偶尔有白色。果实有清热明目、健脾消食、化瘀解散、利水通经的功效。花的红色似鲜血,而且盛开时花穗下垂似婴儿降生状。为表示这是一种草,在红字上加草字头。

汉字探源:红及红姓

红草,又称荭草,学名红蓼(网络图片)

  五、红姓的来源

  红字源自婴儿降生时的接生工作,后来借指一种开红花的草,本称红草,后称荭草,学名红蓼。此草除西藏外在我国广泛分布。因此,带红的地名或与生长红蓼有关。《左传·昭公八年》:秋,大蒐[sōu]于红(秋天,在红地举行大检阅)。此红地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地名,现在何处,不可考。

  另外,西汉时期的楚元王刘交之子叫刘富,受封于红地。据称,此红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南一带。

  或许,上述两地都有红蓼,因此就叫做红。

  据文献记载,红姓的来源有:

  1.源于芈姓。春秋时期,楚武王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次子熊红、少子熊执疵。长子早卒。次子继位君主。三子熊执疵不服,发动政变弑杀熊红,之后自立为君,并改名为熊延。熊红被弑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红氏。

  2.源于祁姓。西汉时期,楚元王刘交之子刘富,受封于红地(在安徽萧县西南),人称红侯,或称红侯富。红侯富的庶支系儿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为氏的,称红氏。在红地的原住民中,也有以其地名为氏的,称红氏。红氏族人大多尊奉刘富为得姓始祖。

  3.源于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中,有红氏族人分布。

  现如今,红姓人口约10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35位。

  诗曰:

  红字本义是接生,

  伴有鲜血染地红。

  披红戴花洞房夜,

  桃红柳绿春意浓。


  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现代汉字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

  3.《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7.《说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译本),孙永清编著,中国书店,2011年版。

  8.《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9.《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10.《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年版。

  11.《实用甲骨文字典》,陈年福编著,四川辞书出版社,2019年版。

  12.《国学大师》(网络版)。

  13.《新华字典》(网络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