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里的商王们

小时候我最爱看的读物是小人书(暴露年龄了),小人书的特点是文字在图下面,这和漫画不同,漫画是文字在图中,人物说话就在旁边画个圈,圈里是说的话,这种表现方式我还真不习惯。

太庙里的商王们

小人书(也叫故事书)里革命题材比较多,我最喜欢看战斗英雄的故事。在这类故事里,有一个词汇经常出现,就是“牺牲”,基本上战斗英雄最后都会光荣牺牲。

我专门查过“牺牲”的词义: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本义是祭祀用的牲畜,也就是祭品。这两种词义确实有一定的关联,但感觉怪怪的,我总觉得祭坛上的祭品非常可怜,与光荣牺牲的牺牲很难联系到一起。

祭祀在中国很重要,古代更是头等大事。商代对祭祀特别重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最重要的两件事是祭祀和战争。当年商汤崛起,干的第一件露脸的事是讨伐“不祀”的葛伯,正好印证了祭祀和战争的重要性。

祭祀是古人在生产力不发达时的一种精神诉求,其目的一般是为了敬鬼神、拜祖先。这既是表达对开拓者的敬意,也是对未知神灵的一种畏惧。商朝对外战争特别多,对待死亡自然会有自己的态度,敬鬼神也是对为国捐躯者的情感表达。

不仅如此,祭祀还是商朝文化的根源。

太庙里的商王们

鬼神崇拜在商代达到鼎盛,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先杀人牲献给鬼神。盖间房子要杀4个小孩,埋在4根支撑房屋的柱子下面。意思是我献给你小孩吃,你保我房子稳固、生活美满,这是一种变相交易。

要交易就要沟通,人和鬼神如何沟通呢?通过代理人。人鬼殊途,能跨越阴阳两界的就是巫师。与鬼神沟通的方式就是请巫师占卜,比如把龟壳烧裂,看看纹路就知道鬼神的意思了。

把巫师占卜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是卜辞,那时候没有纸,也不懂得用竹片,就把卜辞刻到牛骨或龟甲上,于是诞生了甲骨文。再加上一些祭祀用品,如青铜器啥的,从而形成了商代文明的主体。

太庙里的商王们

比较残忍的是,商朝祭祀用人牲比较多,需要注意,人牲和人殉不同。人牲是把人当祭品以敬鬼神,人殉是陪葬主人,为墓主在阴间做侍卫。反正都比较残忍。

太庙里的商王们

敬重鬼神从西周开始遇冷,尤其是儒家对鬼神不太感冒,孔子甚至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种话,所以中国人开始对鬼神敬而远之。

但祖先崇拜一直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信仰。

祭祀祖先是很讲究排场的,要有固定场所,叫做“庙”,王朝统治者祭祀祖先的庙就叫太庙。君主在太庙里被供奉要有称号,这就是庙号。

说到这里我要吐槽一下,中国古代帝王的称呼,实在是太混乱。有称呼年号的,如明清时代的正德皇帝、乾隆皇帝等;有称呼谥号的,如汉代的汉文帝、汉武帝等;还有称呼庙号的,如唐宋时代的唐太宗、宋仁宗等……为啥帝王的称呼如此混乱,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庙号最早在商代出现,最原始的庙号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史记》中只提到三位商王的庙号:太宗太甲、中宗太戊 、高宗武丁。

太庙里的商王们

太甲前文说过,继位很侥幸,继位后又很嚣张就让伊尹给收拾了,难得的是,他最后幡然醒悟,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太甲后来成为得道明君,对商初的稳定贡献很大,被称为商太宗。

太戊是太甲的孙子,商朝第九代君王,他本身资质平庸,但很会用人,一上位就起用伊尹的儿子伊陟为相。他还发掘了贤臣巫咸,后来巫咸的儿子巫贤继续辅佐太戊的孙子祖乙,为商朝复兴做出贡献。

当时朝堂之上发生了一件怪事,一棵桑树和一棵构树合生在一起,被视为“祥”,也就是凶兆,这和现在的意思正好相反。

构树以前没听过,特地查了一下,发现这种树在上海很常见。其果实红红的,小鸟很爱吃。很多年前我曾经在徐汇一家小店吃咸饭骨头汤,人多就在店外桌子上吃,刚吃到一半,一摊鸟粪落到桌上,差点拉到碗里,那鸟粪红红的,都是种子,我这才注意到头顶树上结满了红色的果实,这就是构树。

太庙里的商王们

其实桑树和构树同属桑科乔木,二木并生并不奇怪。但当时太戊非常恐惧,就向伊陟求教。毕竟伊陟的父亲伊尹生于空桑之中,在这方面,他们伊家是专家。伊陟趁此机会,大肆忽悠一番:“臣闻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阕与?帝其修德。”意思就是说:妖怪不可能胜过大德,大王只要修德,怪异之事自然就会消失。

太戊乖乖听话,从此开始勤政修德,治国安民。不久之后,那棵“桑构共生”的怪树就枯萎死了,太戊真的以为是自己修德的结果。

太庙里的商王们

这个故事至少说明那时候的朝堂可真简陋,还能生长大树,再就是他们都是环保主义者,树都长到大殿上了,也不把树砍掉。

据记载,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时间最长久的。在他的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诸侯纷纷归顺,本来已经衰落的商王朝又得以复兴。所以太戊被称为中宗。

尾声

还有一位高宗武丁值得大说特说,尤其他的夫人更是猛人,这夫妻俩的事迹三言两语说不完,另撰文讲述。

太庙里的商王们

商朝真挺有意思的,了解的越多就越对这个朝代感兴趣。且不说别的,商朝为中国革命就贡献了不少说法,比如“革命”出自夏商的改朝换代之说,还有那句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出自盘庚阐述迁都意义的《盘庚》一文,当然还有我觉得怪怪的“牺牲”这种说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