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皇太女驾到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是明朝的亡国之君。

他这辈子一共有7个儿子和7个女儿。其中有4个儿子早逝,分别是:怀隐王朱慈烜、悼灵王朱慈焕、悼怀王以及悼良王。

朱由检的7个女儿中,有4个身份不可考,剩余3个中,长公主坤仪公主早逝,昭仁公主被朱由检亲手杀掉,最著名的长平公主,被朱由检砍断一只手臂。

当时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朱由检把自己唯一活下来的3个儿子,打扮成了平民的样子,悄悄放出了城,这三个儿子分别是:献愍太子朱慈烺、定哀王朱慈炯、永悼王朱慈炤。那么这三个娃后来是什么结果呢?

献愍太子朱慈烺是三个娃里最出名的一个。

朱慈烺是朱由检的嫡长子,老妈是周皇后。崇祯2年出生,崇祯3年就被封为了皇太子,可见深得崇祯皇帝喜爱。

崇祯17年,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这个时候无耻的明朝文官们表示,皇帝要留守京城,但是百官们可以送太子朱慈烺去南京登基。

自成曰:汝家何以失天下?曰:以误用贼臣周延儒等。自成笑曰:汝亦明白。太子问曰:何不速杀我?自成曰:汝无罪,我岂妄杀?太子问曰:如是当听我一言。一不可惊我祖宗陵寝,二速以皇礼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杀戮我百姓。又曰:文武百官最无义。---《明季北略》

这就等于是要逼死朱由检,拥戴朱慈烺登基,南京朝廷这边,以史可法为首的文官也是这个意思,希望朱慈烺能够暂避祸乱,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就南下登基。

很显然大家已经放弃了朱由检这个皇帝,难怪他临死前说群臣误我。李自成的手脚比较快,不等朱慈烺逃跑,就打下了北京城,并且抓到了朱慈烺。

  1. 朱慈烺表示要为国殉难,可是李自成却十分大度,认为朱慈烺没什么罪,不需要殉国。朱慈烺要求李自成朱由检夫妇以皇帝礼节安葬,并且不能滥杀无辜。
  2. 李自成给他二两酒,他就敢上头,居然扬言,投降的这帮明朝官员,都是不忠不义之人,应该全都杀掉。这下子得罪的人可就多了,就算李自成不杀朱慈烺,那些官员也不会放过他。
  3. 朱慈烺被李自成封为宋王以后,吴三桂和多尔衮合作杀败了李自成,李自成匆忙逃到西安,也没去管朱慈烺。

按照吴三桂的意思,要把朱慈烺给接回来,可惜朱慈烺半路就不见了。不出意外是被满清的人给宰了。因为北京已经有了一个顺治皇帝,接朱慈烺回来难道是要登基夺权吗?

南明小朝廷建立起来以后,弘光帝朱由崧以叔叔的名义,追谥朱慈烺为献愍太子。而鲁监国朱以海政权,则追谥朱慈烺为悼皇帝。南明政权的分歧可见一斑。

朱三太子朱慈炯,是传奇故事最多的一个娃。

朱慈炯是朱由检的第三个儿子,他老妈也是周皇后。周皇后给朱由检生了3个儿子和2个女儿,田贵妃给朱由检生了4个儿子。

朱慈炯压根就不是什么太子,他在崇祯16年的时候,被朱由检封为了定王,基本上与继承权是无缘了。

可是战乱时代,朱由检的任何一个儿子,都可以拿来做文章。尤其是明朝灭亡以后,南明朝廷要是有这么一个朱由检的亲儿子在的话,也不至于分崩离析成那个德行。

但既受册封,必具冕服,而《会典》开载,年十二或十五始行冠礼。十龄受封加冠,二礼可并行乎?”于是礼臣历考经传及本朝典故以奏。定于是岁册封,越二年行冠礼。九月封为定王。十一月选新进士为检讨,国子助教等官为待诏,充王讲读官,以两殿中书充侍书。十七年,京师陷,不知所终。---《明史》

朱慈炯排行老三,所以被大家戏称为朱三太子。崇祯17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以后,说巧不巧,朱慈炯也被李自成给抓了,真怀疑崇祯给这几个娃打扮的时候,请了同一个化妆师,这么好认。

老大朱慈烺都没罪,这老三朱慈炯当然也是没罪的,他被李自成封为了定安公。至于他的下场其实也是一个谜。

当时李自成和多尔衮大军大战一场后,战败逃窜,在逃窜的过程中,朱慈炯不知所踪。此后朱慈炯到底有没有真正露面过,其实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

康熙朝出现的朱三太子,一直以反清复明作为自己的口号,他的原型就是朱慈炯本人。一度成为清朝最反感的政治人物。

朱慈炤应该是三个娃里最幸运的一个,活了75岁。

朱慈炤是朱由检的第四个儿子,是田贵妃所生。1644年,明朝灭亡,当时朱慈炤才不过12岁。

崇祯15年,朱慈炤就被封为了永王,因为朱慈炤是朱由检活着的儿子里面,排行第三的皇子,所以后世也有人把他称为朱三太子。

前序:辛亥冬,友人傅君,在新城得一手钞本,纸色黯晦,题曰张先生传,为清初李方进所著。李与明崇祯三子定王为友。王变姓名,自称张姓。案发,李以株连谪戌于新城,乃有此着。张先生者,所以名定王也。独怪是编沉埋于塞外二百余年,至前清命运既尽,亦遂出世。---《鸡林旧闻录云》

朱慈炤算是这三个娃里面,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他没有被李自成抓到,也没有被多尔衮给宰了,而是逃到了河南地区。

  1. 据说在河南还种了一年地,守护他的毛将军在清军追杀时,不得不独自离开,从此朱慈炤过上了一个人浪迹江湖的日子。
  2. 在凤阳地区遇到了一个姓王的明朝旧臣,得到他的收养后,被这位王姓旧臣改名为王士元,其实反过来就是原是王。
  3. 王姓官员死了以后,朱慈炤又遇上了一个胡姓的前朝旧臣,后来朱慈炤更是成为了他的女婿。打这儿开始,朱慈炤就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一辈子以王士元的身份教书为生。

一直到康熙47年,当时的朱慈炤已经75岁了,家里有6个儿子3个女儿和1个孙子,算是一个非常大的家庭。

可惜身份最终还是暴露了,因此朱慈炤全家被康熙皇帝所杀,一个不留。为了降低朱慈炤的影响力,康熙甚至将朱慈炤和五皇子慈焕的身份对调,以此混淆视听。因为朱慈焕的确早逝,所以朱慈炤一定也是假的。

总结:长平公主郁郁而终,明朝唯一的希望其实是朱慈炤。

朱由检所有孩子当中,还有一个女儿是比较出名的。那就是后来传言是独臂神尼的长平公主朱媺娖。

李自成打进来之前,朱由检未免女眷遭受凌辱,就让周皇后、袁贵妃全部自杀了,随后他又杀掉了其他女儿,包括长平公主。

不过朱由检只是砍断了长平公主的一只手臂,以为她死了罢了。其实当时长平公主并没有死,5天以后就醒来了。

顺治皇帝入京以后,长平公主要求出家,可惜没有批准,而且将她嫁给了周世显。仅仅隔了一年时间,长平公主就因为忧郁成疾去世了。

其实明朝最后的希望是朱慈炤。只要朱慈炤在弘光政权成立之前赶往南京,那么南方所有明军,就必须要听从朱慈炤的调遣。

这就不会出现南明各路军阀各自为政的状态。这帮人都想要立一个皇帝,结果大家分崩离析,南明才会被清军给一一瓦解。

《明史》

《清史稿》

《鸡林旧闻录云》

《明季北略》


江湖小晓生


崇祯帝先后共有七子六女,其中第二子、第五子、第六子、第七子和四个女儿都幼年早夭,到甲申之变的时候还活着的有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以及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两个女儿。

尽管同为皇帝亲生的金枝玉叶,在危急时刻不同的性别却有着绝不相同的命运。女性是要清白的,因而崇祯帝非常果决地用剑砍死了幼女昭仁公主,斩伤了长女长平公主。李自成进宫后,见到了奄奄一息的长平公主,觉得很可怜,就派人将其送往宫里调养,之后便又送往外祖父周奎家中,数月之后伤势才逐渐好转。

三位皇子的经历要比公主复杂得多。崇祯帝先是让太监带着三位皇子先逃亡宫外在成国公朱纯臣等人的家中躲起来,三兄弟原本是分别出逃的,但是引导的太监们见大势已去,也不敢隐匿皇子,直接带着他们献给了大顺军。

然后三位皇子就在李自成军营里碰了头,李自成对崇祯帝的这几个儿子还算宽厚,进入北京没几天,封太子为宋王,定王、永王二兄弟也改封为公爵。虽然李自成此举有安抚民心和招降故明官员的考虑。

随后李自成就一直带着这三兄弟,出征吴三桂之时也带着,撤离北京之后也带着,三位皇子这段时间虽然过得相当狼狈,却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之后这三兄弟趁着李自成内部混乱之时,分别逃脱出来,从此各奔东西,自谋生路。

太子朱慈烺在逃脱之后,也不知道他咋想的,居然前去北京投靠外祖父周奎,周奎看到朱慈烺之后也是大吃一惊,一开始周奎希望太子赶紧逃跑,不要连累他们,朱慈烺毕竟是太子,多少有点脾气,然后就赖着不走,双方大吵了一架,搞得周边人家和巡捕都知道了,事已至此,周奎就把太子举报了。

多尔衮此时明白出现一个前明太子对于满清政权具有多大的冲击力,于是他安排了一出认证真伪的闹剧,指鹿为马般强行将朱慈烺定为假太子处死,一些敢于发声认为太子是真的人也被清廷处死,长平公主为此事受了很大刺激,之后的身体每况愈下,随后就在哀怨中死去。

定王朱慈炯,就是民间各种版本中的那个朱三太子,最终他在康熙十八年被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抓获。朱慈炯在甲申国破后,已经遁入空门,出家为僧,逃亡了三十多年。当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后,他被一伙趁乱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挟,从此陷身于湘中地区。

朱慈炯被带回北京之后,就被康熙帝以假冒为由处死,理由很草率,比起当年处理太子疑案更加漫不经心。

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

四皇子永王朱慈炤,一开始是一个人流浪,在凤阳遇到一个故明给事中,便说明了自己的身份,这位官吏出于对明廷的感恩就收养了他,这段时间朱慈炤过得很稳定,还获得良好的教育,等到这位给事中去世之后,朱慈炤便南下江南,在浙江又遇到了一位胡姓的故明官员,然后这位官民又一次收留了他,从此他便冒籍隐居在浙江余姚,还结婚生子,以教书为生,成了清朝的顺民。

就这样安稳的生活了几十年,这时期,朱慈炤已经有了一个很庞大的家庭,为了养家糊口,朱慈炤常常去当教书先生,还结识了不少清朝官吏,朱慈炤还严格按照明代宗室家谱的排辈顺序给自己儿子们起来标准的佳名,都用“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是带有“土”部的怪字。

但是一场造反风波,让朱慈炤的身份就此暴露,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炤被发现时,苦苦哀求乞命,他原本只想自己妻儿们好好活下去,岂知康熙帝却不肯网开一面,直接宣布朱慈炤凌迟处死,他的五个儿子也被判斩立决,朱慈炤苟且偷生六十年,终究不得善终,满门灭绝。

至此,崇祯帝的全体儿孙们都被杀了个精光,再也不能让人奉为造反的旗帜了。


弈語


崇祯帝殉国之前,在世的儿子有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三人,女儿有昭仁公主、长平公主两人。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自缢前也对这五个儿女做了特殊安排:三个儿子化妆农家子弟逃出皇宫,这是要为大明老朱家留个种;为了避免两个女儿遭到农民军的凌辱,崇祯帝亲手砍杀了6岁的昭仁公主,长平公主则用手臂挡住崇祯帝的剑,当场断臂婚死,后在“送葬途中”苏醒过来,算是保住一命!这个传奇经历也被后世多次用于影视创作,如《鹿鼎记》里韦小宝的师傅“独臂神尼”。

三个皇子的结局

  • 道士太子

上面说到崇祯帝上吊前是想遣散诸皇子,可当时农民军将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乔装出城并非易事。太子朱慈烺就没能逃出皇宫,好在被李自成俘虏后,并未加害于他,而且历史资料中记载了李自成与朱慈烺的一段对话。大体意思就是李自成很嘲讽的问朱慈烺,你老朱家为何失了天下,朱慈烺很清楚农民军一路杀戮大明藩王的手段,估计也是抱了必死之心,不下跪不作答,将亡国之责算在百官头上。

李自成见屈服不了朱慈烺,反而觉得此人颇有骨气,于是说“汝无罪”,决定留他一命。后李自成与吴三桂作战失败,朱慈烺被吴三桂寻到救出,但在随后的战乱中失踪,再无记载,所以历史上著名的“南北太子案”由此产生。此案主要就是对朱慈烺的去处产生了争议,一是说吴三桂想拥朱慈烺为明帝,被多尔衮拒绝,因此朱慈烺不再是政治筹码,所以吴三桂西征途中将朱慈烺杀害。

(吴三桂剧照)

但在南太子“现身”后,史可法在一件给弘光帝的奏疏中说提到了“传言太子为贼所害”,这个贼指的是李自成。陈洪范则说过“

臣遍访北来诸人,佥谓流贼闻清兵将至,先杀皇太子,挟二王马上偕行迎战。永平失利,二王亦受害”,同样将杀害朱慈烺的罪名算在李自成头上。反正不管南北太子身份真伪如何,政客手中的两位太子最终都是被杀。其中“北太子”被记载为假太子自投罗网,据《弘光实录钞》记载,顺治元年(1644)农历十一月,有“太子”投靠皇亲周奎,摄政王多尔衮闻后彻查,最终结果是此人“伪称太子”,遂被处死。

(多尔衮剧照)

但如史学家分析,大明太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意义非凡,无论是李自成、吴三桂、还是南明、清军都会如视珍宝,这张政治牌捏在手中不香吗?为何非要杀掉?所以洛阳栾川老君山下的太子墓更令人相信,大明太子朱慈烺并未落入任何势力手中,而是伪装成道人。老君山下太子墓有碑文四篇,其中“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万仞宫墙有门难进”、“住世者奉祭扫于冥宸”等字眼令人无限遐想。且据1934年盗墓案经历者回忆,太子墓有玉带、印玺、龙凤剑等物品被盗,何等道士敢拥此物?

(老君山太子洞)

朱慈烺逃至老君山也不无缘由,据《卢氏县志》记载,万历年间,朝廷派太监至栾川开挖银矿,这里的地理环境由监工太监传回京师,宗室无人不知此地。且万历皇帝信道,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建老君山庙宇,算得上皇家道教圣地,太子逃亡此处完全可以理解。据《明史》、《平寇志》、《甲申传信录》等史料记载,崇祯帝自缢前,对太子五次重托,主要意思是“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可见太子朱慈烺带着父亲重托,复明大业逃遁的,所以前往老君山化身道人实属谋划未来之计。只不过复国不成,当了30多年道士的朱慈烺最后郁郁而终。

  • 朱三太子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一定对朱三太子映像深刻,因为朱慈炯是崇祯皇帝的嫡三子,所以有三太子之称。甲申之变后,他也一样没能逃出皇宫,但也未被李自成杀害,李自成携太子与二王战吴三桂时,朱慈炯也在其列!所以李自成败退时,朱慈炯跟哥哥一样“失踪了”,洛阳老君山的太子墓碑文也提到了“即存一二孑遗,悉保残息于他方”,现代的学者解释这句话时,就认为是碑文撰写者故意隐晦的点出一子二王同时脱离李自成而逃跑,所以后文就不说朱慈炤了,他也是在此时“跑路”的。因为李自成的大顺军逃跑路线为北京向西,经西安、南商、洛南、灵宝、卢氏、襄阳,太子与二王在这条路线上完全有可能轻松逃至栾川。

(朱三太子剧照)

而坊间传闻最多的是朱慈炯从河南又跑到了凤阳,即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中都,而后更名出家,以掩饰身份。至吴三桂“三藩之乱”爆发后,他被一伙趁乱起兵的草莽之士裹挟,从此陷身于湘中地区。康熙十八年(1679),满清安亲王岳乐的大军,进剿武冈州枫木岭,将他抓获,解送京师。清庭到了康熙时期本就宣布不再追究明朝宗藩室属,但朱慈炯毕竟身陷造反一事,所以清庭对其态度是必杀!所以又制造出一个“伪太子案”,官方说“彼时朱慈炯年甚小,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大约是假”,因而以“假冒前朝皇子,谋反作乱”的罪名将其处死!

  • 难逃清算的皇子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在南京拜祭朱元璋陵墓时,为继续收买人心,召谕“访察明室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朱慈炤就是在此口谕宣布后被清庭抓获的。这个朱慈炤当年脱离李自成后,亦从河南逃至凤阳,化名王士元(猜测为原是王的意思),后至江浙一带当了教书先生,娶了一妻一妾,育有六子三女,小日子过的也算平静。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朱慈炤身份泄露,被清庭抓获,按理说康熙帝承诺不再迫害明朝余宗,可朱慈炤并没有逃脱被清算的劫难。清庭认为“朱慈炤虽未必有反清之行,但未必无反清之心”,于是将朱慈炤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除此之外,朱慈炤的一妻一妾、六子三女,外加一个孙子,全家十三口尽数遇害,崇祯帝的血脉,甚至是此前泰昌皇帝、万历皇帝、隆庆皇帝、嘉靖皇帝的全部血脉,至此断绝!当年清朝发动“金印案”,一次处决13名被羁押在北京的明朝藩王时,就公开发布谕旨,即“凡故明宗室……若穷迫降顺,或叛而复归,及被执献者,无少长尽诛之”。意思就是明朝朱氏宗室,如果是迫于无奈才投降,或者反抗过满清却又投降,或者被属下挟制投降的,无分年龄老少,全部斩首。此时的朱慈炤75岁,当了60年顺民被清算,也兑现了清庭当年的谕旨。

皇子的抉择与南明的走向

崇祯帝的这三个皇子都选择了隐姓埋名苟且偷生,当初李自成进攻北京时,大臣建议南迁未成,便有人提出将皇子移至南京主持大局,倘若真是如此,或许南明不会那么混乱。隆武年间,鲁王朱以海割据浙东,自称监国,不听福州的隆武帝朱聿键号令,两相争斗中,浙东轻易丢失于满清,八闽大地无险可守。福州陷落后,隆武帝殉国,唐王朱聿鐭自称绍武帝,桂王朱由榔自称永历帝,两个政权又开始争夺南明皇位,唐桂之争使南明实力进一步损耗,历时一个月便被清军趁虚而入,攻占广东,24名明朝藩王被处决。

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当时没有一位能代表正统的皇子,这是南明无法凝聚反清力量的重要原因。这期间最有希望参与领导南明政权的人应该是朱慈炤,但他安安生生的当了顺民,只是在给儿女取名时,依旧按照祖宗家法。即当年朱元璋定下的辈分“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中,取和字辈,以及最后一个用“土”字创造一个字。朱慈炤的这种行为显然就是卑微的维持着祖宗家法,却对老朱家的江山无动于衷。

不过我们也无法一味指责朱慈炤,毕竟那个时期豪杰并起,各股势力皆非善类。很难说李定国是否真心拥保永历皇帝,郑成功被隆武皇帝钦封“国姓爷”,这里又有多少尴尬和苦衷?作为崇祯嫡系子孙,是否真能一呼百应?或是成了挟天子令诸侯的傀儡?与其这样,明哲保身并非不是良策,为崇祯一脉传承香火,留得青山总归是万全之计。可是清庭基本扑灭反清势力后,康熙帝诏喻“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这是清初最险恶的诈骗行为,二王纷纷落网,又纷纷被诛,这完全是清庭的不讲信义,葬送了二王延续龙脉的愿望。

“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朱术桂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克台湾,郑氏政权灭亡。流亡在此的众多明朝远支宗室已非勋贵,在郑氏集团也未染指军政,又因血缘和皇室距离太远,构不成太大威胁,因此侥幸得以活命。他们被清廷收缴谱牒和印信,安置于山东、河南等地,从此务农为业。唯有辽王一系的宁靖王朱术桂,一直作为明朝宗室在郑氏军中的代表,观礼军国大事,不甘剃发易服,做满清顺民,故言“台湾有变,我再无他往,当以身殉”。当清军克澎湖,郑克塽决定投降时,朱术桂效仿崇祯帝,自缢而亡。

以上崇祯三子的下落多为后世推测,主要依据为史料、卷宗整合,以及考古推测,而就《明史》记载,崇祯帝三子在随李自成西撤时失踪。明遗太子、三太子的故事多为文学创作引用,因为这本就无法定论,加之满清迫害明宗室是一个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史料中多有遮掩。如南北太子案,多尔衮所杀之人或许就是太子真身,只不过以伪太子定罪,遮掩满清不仁不义之举,平息社会舆论,降低民怨声势。反而是长平公主,被清庭圈养,顺治帝还亲自为其择选驸马,这种“仁义”之举被记录的相当详细。民间反清势力则非要传言长平公主出家为尼,成为一代宗师,再好比“二王皆被害”的言论也出自南明,说明崇祯后裔的生死问题在当时属于南北对峙的舆论工具,这才使该问题扑朔迷离,吊人胃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