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本书》:头部的知识KOL是怎样阅读的?

《樊登读书会》已经是当今市面上的当之无愧头部读书产品了。樊登老师的读书方法,更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当然,樊登老师成长过程中参加辩论赛的一段经历,以及在电视台工作的经历,对他之后讲书都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没有办法去重复他的经历,但我们可以去学习他的方法。樊登老师的一切内容都来自书籍,都是有据可依。他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让他把《樊登读书会》做成了用户千万的知识产品。我们也可以把像樊登老师一样,通过打造读书产品,而成为一个职业读书人。

在樊登老师的新作《读懂一本书中》,详细的介绍了他是如果通过阅读,消化,然后把书讲出来。我们先来看看关于阅读的部分,了解樊登老师关于阅读要注意的内容。


《读懂一本书》:头部的知识KOL是怎样阅读的?


一、阅读前要摒弃的坏习惯

1、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要停下来。

樊登老师认为阅读过程中的停顿,会打破阅读的乐趣和快感。他认为读书应该先粗略的看一看,如果这本书你完全看不懂,那说明这本书的知识暂时还不属于你。

其实,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会因为知识和阅历的不同,而读出完全不一样的内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本书也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心得。所以,我认为一本书,你读不懂也完全正常,可能你的知识背景和阅历还没有达到可以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先放一放,以后再读。


2、不能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

做事情要专注,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知道是一码事,做到又是另一码事。相信很多人在阅读过程中,会时不时的拿起手机。包括我自己,也常常犯这个错。

之前我有做过一段时间的高效阅读的公益咨询。很多人都有阅读时没有办法专注的情况。对于这个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不被打扰的环境阅读,比如自己在自己不被打扰的房间阅读,或者去咖啡馆阅读。不被打扰也包括不被手机打扰,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把手机拿开,或者关机最好。

克服不专注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利用番茄钟,一个番茄钟25分钟,把自己的阅读时间分成一块一块的。长时间的专注很难,但如果只专注25分钟,就容易得多。


《读懂一本书》:头部的知识KOL是怎样阅读的?


二、究竟是带着目的阅读还是自由阅读

阅读分两种,一种是带着目的去阅读,比如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就立刻去找相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类书籍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另一种就是自由阅读,也就是没有目的的阅读。樊登老师认为这种阅读更令人享受,也更容易拓宽自己知识的边界。

梁文道也有类似的说法: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起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那么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这和樊登老师的自由阅读异曲同工。

两种方法没有对错,应该根据读者当前的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阅读。

“深夜书桌”公众号的主理人李小墨就曾经说,她一般会两本书一起读,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一本名著,每天各读50页,一般一周就能把两本书读完。这也是值得参考的一个阅读方法。


《读懂一本书》:头部的知识KOL是怎样阅读的?


三、对哪些内容划线?

阅读的基本操作就是对有感触的地方划线,这也是大多数读者会做的事情,但究竟要对哪些内容划线呢?樊登老师给出了8条评判标准:

1、概念

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定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会把概念抄在卡片上,做成概念卡,以便经常拿出来复习和使用。

2、问题

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时,一定要记住它,这种地方一般是作者的着力点。

3、意外

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意外时,比如作者提到《这本书能让你戒烟》里说到的,戒烟最重要的时不要调动你的毅力。当人们都认为做一件事情需要毅力时,就让人很意外。

4、递进

递进关系出现时,说明这部分很重要。

5、转折

当你看到转折关系时,要留意转折后面的内容。

6、应用

很多书籍是从侧面彰显书籍价值。比如《心流》就是,讲完定义后,就从生活的各个方向和层面列举心流的应用。如果读者捕捉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应用,就需要记下来。

7、冲击

当你阅读时感受到心灵的冲击时,就需要记下来。这一条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感触点不一样。李小墨就曾经在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到盖茨比如何详细的规划自己的时间时,泪流满面。这种时刻并不需要你记下来,因为你想忘也忘不了。

8、奇闻轶事

书中的小故事可以记下来,在讲书的时候增添趣味性。樊登老师也提倡每一个人读完书之后都尝试去给身边的人讲。我觉得即使不讲,奇闻轶事也可以作为有趣的写作素材,出现在你的文章之中,平常的聊天之中。


《读懂一本书》:头部的知识KOL是怎样阅读的?


四、如何解构一本书

1、写作的背景是什么?

2、这本书提出了什么问题?

3、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4、一句话总结升华。

这四个问题,构成了一本书的框架。在解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清单来,基本就能把这本书的框架构建起来,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填充框架丰富内容。形成一篇解读文章。

成甲在《好好思考》里提到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构建思维模型。知人论世其实就是说有时候一本书,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书中的内容,而在于书中没有提到的内容,也就是写作的背景。所以,弄清楚写作背景,对一本书的理解也至关重要。


无论你是否要把阅读用来变现,读书都可以作为你一生的事业。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大家好!我是申申,阅读爱好者,一年读50本书,输出50篇读书笔记,欢迎你关注我的头条号:@申申Susie,我们一起阅读、精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