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观念中的大一统,始终就没有“完成”过

说到大一统,人们观念中都认为秦汉以及之后的郡县制王朝才能称得上大一统,而周朝分封制社会不算大一统(夏和商因史料太少,不在讨论之列)。其实,大一统这个概念,产生于分封制的周朝,它真正的实现则开始于郡县制的秦汉王朝。

商周之变,产生了大一统的观念

商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化。

商人是敬奉鬼神的民族,敬奉鬼神的手段就是不停地祭祀,用活人祭祀。这些用来祭祀的活人被商人定义为“人牲”,是商人从周边部落武力抢掠来的。考古中发现,在商王陵周围的祭祀坑中,发掘出超过3000具祭祀遗骨。从甲骨文的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商人杀人祭祀是普遍的、长期的。

中国人观念中的大一统,始终就没有“完成”过

商人所奉行的政策是商人优先主义,商人认为神明只保佑商人,其他民族和人的地位都远低于商人,只适合做祭品。

在这种情况下,周人号召商朝周边的被压迫民族起来反抗商朝统治。周人认识到,必须用新的理念来团结众人。

因此周人提出:天下各族都是平等的,各族群拥戴周王;上天神灵则庇佑周王,然后由周王来无差别地对待各个民族和族群。这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概念。这句话在当时来说,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它用平等的概念团结了商人以外的各族群,形成了反商统一战线。而周王则成了上天神灵的代言人,即天子,天下都是周王的领土,天下的人也都受周王的庇佑,周王对待周人和其他族人一视同仁。

因此,周王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来自两方面,一是上天的授权,二是天下臣民的拥戴。衔接上天与臣民这两者的是什么呢?是周王的“德”。周人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概念。周王照顾好了天下臣民,才配得上老天对他的授权;如果周王德行不够,那么老天就会更换人间的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所以,当周灭商之后,天下就从商人享福、其他族人被宰杀的局面,演变成了天下各族平等、和平共处了。

此时普天之下统一于周天子,天下的众民也全都由周天子庇护,中国初步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

但此时仅仅是政治形式上的统一,还没有达到思想和政令上的统一。

中国人观念中的大一统,始终就没有“完成”过

周秦之变,大一统开始被落实到现实政治中。

周天子分封诸侯,周天子的管辖权也仅仅及于诸侯这一层面,周天子是无权插手诸侯国内部事务的。即使在周王直属的王畿之内,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也分封给了卿大夫等家臣,连这些家臣的封地内部事务,周王也不能直接干预。因此,周天子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大一统,在政令制度、治国思想等方面完全无法做到整个天下整齐划一。

思想和法度的统一,要等到秦始皇建立郡县制王朝之后才开始逐步实现。

秦始皇积累了六世之功,消灭六国统一了天下。最终按照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改设郡县制;在全国实现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始皇建立了中央任命的官僚队伍,在天下各个郡县整齐划一地执行中央政府下发的政令。

此时,除了政治形式上的统一,秦始皇也实现了国家政令的统一。但是,人民思想的统一还没有最终完成。秦始皇努力想要通过“焚书坑儒”来做到这一点,但可惜事情还没完成,秦始皇就去世了,秦朝也随即被推翻。

中国人观念中的大一统,始终就没有“完成”过

直到汉武帝时期,中国才真正实现了大一统

人们思想上的统一,一直要等到汉武帝时期才实现。

汉初分封了刘姓诸王,郡国并存,封国内的自主性还是很大,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达不到全国统一的地步。汉武帝继位之后,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兴办学校,采用儒家经典,以教化的方式,逐步引导国民学会行事礼仪、学会按儒家思想思考问题、学会好好说话,统一了全民的思想认识。

汉武帝还采用主父偃建议的“推恩令”,一步步把威胁中央的大封国瓦解成了县级大小,最终实现了政令统一。当然,汉武帝还采取了其他配套措施,比如打击豪强、打击游侠等。

至此,人们观念中的大一统和现实政治的大一统终于初步实现:政令和法度统一、思想统一。

并且从此以后,大一统也成了中国历代王朝的追求目标。

中国人观念中的大一统,始终就没有“完成”过

大一统在汉朝实现了,但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完成”过吗?答案是“没有”。

为什么说大一统始终没有“完成”过?

我们知道,大一统的观念源自周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这个普天之下的范围到底是多大呢?这就取决于当时中国王朝力所能及的范围。

这里,力所能及的意思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意识中有,其次是逐渐接触到,第三要实现征服。

意识中有:中国人有了这个“天下都是王土”的概念之后,就一点点向外探寻:到底天下的边界在哪里。随着探寻脚步的扩大,中国人逐渐发现了塞外、朝鲜、西域、岭南、交趾等地。

接触到:探寻到了之后,中国就派使节前往交流,等到了解了对方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对方的情况之后,就可以采取进一步措施。

能征服:经过接触了解后,中国会根据自己的实力,能征服则进一步扩大疆界,不能征服的则与之共处。

从这个力所能及的范围来说,历史上中国的实际疆界始终是不固定的:国力强的时候,疆界范围就广;国力弱的时候,疆界范围就小一些。

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古代中国并没有征服自己所了解到的地方,并没有做到“天下皆王土”,因此中国的大一统始终处在“未完成”的状态。

比如,先秦时期就知道有身毒国(古印度),汉朝知道东方有倭国,西方有大秦(古罗马)、波斯,唐朝时知道有吐蕃、天竺(古印度)、大食(阿拉伯),等等,但中国并没有采取行动把这些地方都变成“王土”,因此,中国的大一统始终在进行中,没有最终完成。

从这一点上理解的话,我们发现似乎蒙元才是贯彻大一统理念最彻底的王朝:凡是接触到的就去征服,最终实现了疆界最大的大一统王朝。

对于儒家来说,没能完成观念中的大一统,总得有个交待;于是,儒家把暂时不是“王土”的地方定义为“化外之地”,等到中国有能力了,再去把它变成化内之地。

中国人观念中的大一统,始终就没有“完成”过

结束语

在实际政治中,从秦朝开始,当王朝至少在秦朝故疆内实现了中央集权、政令统一、思想统一时,人们就认为实现了大一统。

而大一统的疆域,实际在人们的观念中它是无边界的,其边界仅仅取决于国家的能力。这一点也促使中国历代王朝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扩大边界,直至达到唐、元、清那样的广大疆域。

大一统的状态,一直在进行中,有暂时的达成,但没有完成态。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今天的原创首发文章,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