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还在一直追求极简高级?谈一谈设计语言的多样性

我上大学的时候,修的是艺术设计课程,那时正是极简风盛行,日本是极简风格做的最优秀的国家,设计大师原研哉的《白》里一段话至今使我印象深刻:

由于不存在的东西渴望存在,它们不时会创造出比存在本身更强烈的存在感,它的美之所以能如此强烈地打动我们,皆因我们痛苦地意识到其短暂性。可见极简设计语言的巧妙性,在于精心的化繁为简,以简单的设计语言便能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和象征。

设计还在一直追求极简高级?谈一谈设计语言的多样性

日本设计大师三木健作品

“less is more”最早是由建筑设计大师米斯.凡德洛提出的,倡导设计的简约,反对过度的装饰,这个理念也深深影响着后来的设计界语言。在建筑上,把自然界的天然素材运用到作品里的,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不可谓不精巧,他的教堂三部曲,把设计和自然语言结合得润物细无声,让人心之神往。

设计还在一直追求极简高级?谈一谈设计语言的多样性

《水之教堂》

设计还在一直追求极简高级?谈一谈设计语言的多样性

《光之教堂》

设计还在一直追求极简高级?谈一谈设计语言的多样性

《风之教堂》

设计源于生活,也回归到生活。那么生活中也不是总如此的简练精道,设计语言也同样的,风格迥异,从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风格,到现在丰富文化背景下,设计风格百花齐放。大学主修设计的我,最期待的课程却是艺术鉴赏课,那时我很幸运,有一个“品味出众”的艺术鉴赏老师,给我们翻阅他收集的几千张地下乐队的巡演画报,每一张都风格十足、态度鲜明,富有地下乐队一股浓浓的“民间街头味”,而所谓的极简风格在那里面根本不存在。对那时候初识设计的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原来设计也可以“另类”得很好看。

设计还在一直追求极简高级?谈一谈设计语言的多样性

来源:百度百科

设计还在一直追求极简高级?谈一谈设计语言的多样性

来源:百度百科

设计还在一直追求极简高级?谈一谈设计语言的多样性

来源:百度百科

行为艺术是近些年来才被大众慢慢所接受的一种艺术文化,是艺术家本人的一些行为、肢体表达来向观众传递一些思想观念,常常看到新闻上很极端或者很“辣眼睛”的行为艺术,所以在行为语言艺术上,并没有很鲜明的评判标准,它是一种艺术家本人主观和这个世界或者人群的交流。让我最毛骨悚然的是1974年女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表演的《节奏0》,这场行为艺术的对象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本人,她将自己的身体和意识麻醉,在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她都承诺由她自己负责,在桌子上摆上玫瑰、纸张、酒杯、小刀甚至装有子弹的手枪,于是接下来的一切交给了观众。刚开始的时候,观众的表现自然正常并且友好,有人向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递了花,甚至拥抱,慢慢的,有人用镣铐捆绑玛丽娜,有人拿小刀划开了她的衣服,甚至划破了她的皮肤,最后有人举起了枪。。。这场行为艺术及时被喊了停,但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悲伤地说:我从这场表演中学到的是,如果你把决定权交给观众,他们可能会杀了你。这场行为艺术也变成了一场人性的考验,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人性的善面和丑陋面始终只有一念之差。

设计还在一直追求极简高级?谈一谈设计语言的多样性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节奏0》

设计语言的表达除了形式还有许多,更多的人们与设计之间的交流和思考,设计为生活而服务,我们生活的环境因为设计才得以丰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留言说说最喜欢的设计或者艺术作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