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濱州市為例淺析文化資源開發與各產業聯動發展

以濱州市為例淺析文化資源開發與各產業聯動發展

一、重大意義

第一,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標誌,是一個地方“前世今生”的重要凝練。

孫子故里等文化品牌是濱州文化的高度凝練與集中表達,是以特定地域豐厚而深刻的文化底蘊為基礎和內涵的。看一個地方的發展歷程,感知它的“前世今生”,從它的文化最能看出端倪,它不在書本記錄裡,而在人情風貌裡,這也是地方文化經濟發展應該重視的,而不只是注重文化旅遊景點的打造,應該引領這樣的文化成為人情風貌裡處處可見的資源。打造濱州文化品牌,樹立的是濱州文化價值的引領者,擔當的是濱州文化的播種機,凝成的是濱州文化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文化要成為經濟離不開實體產業的支持與融合。

具體的文化產業有很多,包括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景點門票經濟等等,這裡,我們闡述的文化要成為經濟,指的是在對濱州歷史文化深度挖掘的基礎上,通過創意化打造,促進濱州歷史文化的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轉變,而途徑則是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各產業的聯動發展,就是彼此成為支撐,在有序的框架體系內,打響濱州特色文化品牌,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品牌經濟的拓展與延伸。

第三,文化資源要成為品牌經濟,地方文化要“深”,要“別具一格”。

熟知一個地方,往往是熟知一個地方的文化。比如,談到“中國經濟之都”,人們會想到上海,談到“中國政治之都”,人們會想到北京,這就是“名片”效應,也是一種思維文化。經濟沒有那麼發達卻被人廣泛認知,往往是基於一個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傳統文化在地方的紮根與傳承,亦或地方衍生的特色文化,就是地方文化的力量。而濱州一直被譽為孫子故里,現在“孫子”文化產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但以孫子故里為形象帶動的文化產業卻並沒有得到很好地拓展與延伸。

二、存在的問題

第一,發展理念不清,思路侷限。

在區域經濟規劃中,往往把文化產業發展看作是投資大、投資期限長、見效慢、不富財政、不出政績的產業,還處在門票經濟階段,注重投資的快速回報和短期效應,產業鏈條短,文化經濟發展受侷限。而且,我們在發展文化產業經濟的時候目光只朝外不對內,一個地方的主體文化可以帶動一個地方的人文風情,激發一個地方的內在精神力量。

第二,產業融合不深,無法形成發展合力。

文化資源開發過程中還存在文化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的現象,在人文建築與歷史文化之間沒有實現有效銜接。文化經濟在發展的時候,地域再分地域,縣區之間各自為戰,沒有形成縣區合力,形成一盤棋,地域主體文化不清,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框架模糊,因此很難形成有龍頭帶動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開發主次不明,經濟不出重點。

從文化產業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開發廣而不精,打造多而不力,投入廣而不重,主體文化框架不明,這造成濱州文化旅遊整體知名度不高,發展受到一定阻礙。濱州要想樹立起自己的特色文化旅遊品牌,在不斷完善發展自己的同時,也要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形成大區域文化旅遊格局,在彼此宣傳推介中,彼此成長,提高彼此的知名度,也為遊客提供一個更經濟、更豐富的旅遊之路。

三、打造路徑

第一,以文化塑品牌,以品牌出效益。

文化是一個地方的名片,品牌文化的形成離不開經濟的促就,文化的品牌化也為地方經濟奠定發展根基。地方經濟發展的根基在文化,地方文化的傳承在經濟。我們關注地方某一文化,重視某一文化的傳承,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為了印好某一地方的名片。濱州是孫子故里,源遠流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孫子”文化極大地提高了濱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其他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實體經濟品牌化搭建,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講好“濱州故事”奠定了根基。

第二,關注特色單一資源,進行內涵打造。

單一的景點經濟除了外在要有吸引力,內在更要有能引起人們精神共鳴的力量。外在要有完備的設施條件、格局,內在要努力達到以物帶景、以景帶情、以情動人的效果。比如,蒲湖經濟,文化內涵深厚,宣傳推介卻很不夠,周邊依託蒲湖的經濟也未充分發展起來。應該找準主題,發展蒲湖主題娛樂文化,充分挖掘出蒲湖的經濟效益。能吸引人來的是特色,能吸引人再來的則是內涵與共鳴。

第三,多位融合,打造文化旅遊勝地。

濱州打造的魏集古村落已經形成了集吃、住、行、娛、樂“多位一體”的文化旅遊發展格局,但是內容廣而不精,略顯空洞,人流相對不足。建議要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在做強做大自身的同時,以濱州種類繁多的特色農產品和外地特色小吃為“餡”,在魏集古村落內打造出獨具濱州歷史特色和現代元素的美食迴廊、旅遊勝地。

(作者為中共無棣縣委黨校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