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商啟蒙可能就是個陰謀,把「財」字抹掉才是正路

這是一篇正經吐槽的文章

財商啟蒙可能就是個陰謀,把「財」字抹掉才是正路

「財商」的噱頭這兩年特別火,之所以覺得是個噱頭,是因為自從20年前《富爸爸窮爸爸》拋出財商(Financial Quotient)的概念後,大概就因為「Quotient」和「Dad」這兩個詞被湊到了一起,「財商」就理所當然地跟兒童啟蒙教育扯上了某種很牽強,但又沒法完全撇清的關係。

投資理財 ≠ 資產增值

過去20年的時間裡,金融行業無比戲劇化,以股市為例。

就在《富爸爸窮爸爸》瘋狂暢銷沒多久,2000年,美國在線1810億美元買下了時代華納。沒錯,2000年的1810億美元。

過了僅僅不到兩年,美國在線的市值從2260億掉到不足200億。最終 Verizon 花了44億就把這個爛攤子給收拾了,縮水了98%。假設當年你很有財商地用僅有的最後100美元買了當時最牛氣哄哄的股票,你的那100美元到最後可能連一個漢堡都換不來。

在那同時,還有另一個了不起的公司,傳聞他錯過了100萬的 Google 和10個億的 Facebook。在這個世紀,他可能唯一做對的事就是當年給了阿里巴巴10億美金,坐實了阿里他爸的名分。它的名字叫 Yahoo

當年頭號互聯網寡頭Yahoo 的眾多投資精英們,看起來就像被集體按了財商的休眠鍵。而今天Google 的市值已達7555億,Facebook 4231億,阿里巴巴 3843億。

所以,投資和理財常常就像懸疑片,不按套路出牌。有朋友賣了房去炒股,房價翻了好幾倍,而股市從6000點跌倒了2000點。也有朋友賣了股票去買房,結果股票反而漲了20多倍。

平心而論,投資理財實際上是個專業技能,並不是普通人隨便理一理,就能獲得財富增值。事實上金融領域的專家們普遍都認為個人投資行為是無法與專業機構相提並論的,即便能擁有必須的專業知識,個人也很難在投入時間、人力、信息來源、行業資源以及儲備資金上達到機構的水平。

理財雞湯可能是個陰謀

而《富爸爸窮爸爸》傳遞給很多人一個莫須有的認知,駕馭財富的能力是一種隱性的天賦,你只要開發它,它就會被喚醒。甚至還有推崇者將財商與智商、情商並稱為現代社會的三大素質。

這種手法常常會誤導人,因為智商、情商顯然是一個腦科學和心理學範疇的命題,而把它們三個擺在一起,就很容易讓人把財商也類比為同樣的問題。既然同樣是大腦和心理的問題,那麼放到啟蒙教育就不違和了。

大概也是這個思路,你會看到近10年裡,還有人整出了心商,德商,志商,逆商,悟商,健商……

事實上,這很可能就是一種商業預謀的套路。相信每個人都見過很多。比如,最近被戳破的「酸鹼體質理論」,一個非專業的普通人沒有辦法評判真假對錯,只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甚至對於專業朋友的提醒,還會略帶懷疑,是不是這個朋友不夠專業。

所以就有了各種以財商為噱頭的啟蒙課,有的針對學齡前的小朋友,也有針對高中生和大學生的。你可能覺得這是那些想辦培訓班的人搞出來的噱頭,似乎沒那麼簡單,全民炒房、全民炒股才是大玩家想看到的。

錢不是商業本身

不過,話分兩頭說,我必須表明的立場是,

正確認識商業和財富,對孩子有百利而無一害。畢竟,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生產關係當然是最重要的一種社會關係。

但是,商業不等於理財,財富也不等於錢

這個社會並不需要人人都是投資專家,我們需要有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工程師、醫生、律師等等。他們所擁有的財富首先是自己專業專長所體現的社會價值。

今天,我們用錢作為衡量社會價值的一種標尺,本身沒有錯。但是,把精力放在怎麼把一根1米的尺子拉長成10米,那肯定是本末倒置了。

商業意識源於對社會的探索

既然現代腦科學的研究發現6歲以前幼兒的主要任務是探索,通過模仿、聽講和玩,孩子們儘可能地探索周圍的世界,不設限制。幼兒最需要學習的是這個世界上的事物是怎樣運行的,周圍的人都在想些什麼。

如果我們為6歲以前,也就是學齡前的孩子設計一門關於商業的課程,那應該是怎樣的呢?那一定是

啟發和引導孩子去發現「商業」究竟是什麼

聽起來好像有點兒太不接地氣,其實不是。爸爸媽媽們日常無時無刻都可以教給孩子們。

比如我們用滴滴打車,就有太多有關商業的故事可以講給孩子聽。比如我們為什麼需要付車費?我們按什麼來付費?為什麼會有司機這個職業?公交車和出租車有什麼不同?出租車跟滴滴快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專車比快車的車費貴?……

你看看,其中很多問題是不是你家小寶曾經問過?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認識商業社會的契機。

如果真的要沿用智商(IQ Intelligence Quotient)、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的命名風格,與「財商」相比我更願意稱之為Business Quotient,我暫且叫商Q好了,以區別那些以錢、投資和股市為核心的財商概念。

人類天然就有一定的社會屬性,這是基因所決定的。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自然會發現這樣或那樣的社會關係。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去確認某種社會關係

的存在,包括商業關係。並且進一步啟發和探究這種關係存在的原因。

當孩子養成發現和探究商業關係及其內在機制的思維習慣,形成一種即開放,又能自我迭代的心智模式時,我們就有理由認為,他在今後的成長中有能力不斷積累、深化和更新對商業的認知,發現新的商機、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