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过度惊扰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没有被过度惊扰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如果哪家出了一个天才孩子,其他父母们大多会很羡慕,叹息人家怎么这么走运,得到老天如此眷顾。有些父母还会回头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眼光,哀怨地看看自家孩子稀松平常的熊样子,深深叹口气说:“人家怎么就这么会生呀!”

其实,他们的孩子也许在某些方面本来是自带过天才特质的,可惜的是做父母的不小心,用过度惊扰的橡皮擦给擦掉了而已。

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讲的是天才少年维特的故事。旁观维特一路成长的历程,成就少年的天才,“会生”固然占有一定的因素, “会养”可能才起着决定作用。在少年成长的很多节点上,父母在一些微妙细节中处理的方式方法不同,孩子未来的人生和生命,就可能会发生 “蝴蝶效应”般不同形状的风暴,正所谓“差之分毫,失之千里”。

01 天才少年和她的妈妈

没有被过度惊扰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母婴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关系。

天才少年维特的妈妈和天下很多母亲一样,为成就儿子弹钢琴的天赋,心甘情愿牺牲了自己人生中很多东西。

因为维特“那孩子可花钱了”,他妈妈在出版社要求增加工作时数,来获得更多的收入,以便有能力支付维特学钢琴需要的费用。

当她发现把维特交给保姆看管,对维特的成长不利,毅然辞去工作做全职妈妈,全身心照料维特,陪伴他学习、练琴、长大。

很多妈妈可能说,我和这个妈妈一样呀,她做的我都做到了,为什么我的孩子还是越教越差?

那么,维特的妈妈还做了点什么呢?

维特在幼儿园里不合群,不参与老师组织的小朋友的活动,独自一个人在一旁捧着一本大砖头的书专心地读着。

老师向维特妈妈告状:“他念全球暖化报道给小朋友听,说他们会死,小朋友都吓哭了,家长也打电话抗议。”、“他很没礼貌,他不叫我老师,叫我不倒翁”。(那个老师有点胖)。

这个场景再熟悉不过了,时常会上演在我们身边随便一所幼儿园或者学校里。接下来妈妈会怎样反应呢?最常见的情景是妈妈为了维护和讨好老师,马上会声色严厉地训斥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要融入的集体,尊重老师,并用厌恶的表情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个大麻烦。

而维特妈妈的所做的,却是我们不太熟悉的版本。她轻轻一笑对老师简单地说了一句:“那是赞美,他喜欢不倒翁。”这事就算翻篇了。

从维特妈妈笃定的神情,底气的十足语气里,透着她健康的心理,独立的人格。她明确知道自己儿子是什么样的,心理上不会随时倾斜到其他人对儿子的评判中。这样的妈妈,才hold得住不拘一格成长的儿子,毕竟天才一般是不走常人路的。

妈妈给维特传递的信息是,他可以放心大胆地呈现自己原本的样子,不会遭到贬损和评判。维特从妈妈那里收到的是一份相信和自信,妈妈没有因为维特很多方面和其他孩子不同,用担心和不安侵入和干扰他,这说明妈妈自己内心中没有那么多负性情绪,自然也不会把也是,它们投射给儿子。

父母对孩子的种种担心,往往源于自己不敢太成功,或者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太成功的孩子,甚至是因为对孩子太成功的攻击而形成的。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的“担心既诅咒”,就是这个理。

温尼科特说:“孩子是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当小维特在妈妈眼里看到自己是值得被相信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可以被接纳的,他内在自由、自主的能力才得以苏醒、发芽、抽丝,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问题又来了,是不是妈妈只要全然地接纳和爱孩子,就足以让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了?

答案是:ON!

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情感中如果没有感受到恨的成分,就不可能充分地给予孩子所需要的爱。那种所谓的100%的爱着孩子的妈妈,她们的爱可能掺杂着很多令孩子窒息的控制、代替和评价。

影片中也恰到好处地呈现了维特妈妈对儿子释放的一定剂量的恨。

当妈妈看到维特和小保姆在家狂欢的场景,十分气愤,立即辞去了保姆。表面上她是担心儿子被带坏了,但在潜意识里可能有因为看到儿子与另一个女性在一起时,比和自己在一起能更快乐,从而引发出的恨意。于是她用自我牺牲——辞职,无情地切断了儿子和那一个女性的关系。

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维特因为练琴和妈妈讨价还价,当看着维特屈从自己的强势,垂头丧气地乖乖去练琴时,维特妈妈带着得意缓缓端起酒杯,脸上浮现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这个笑容中有迫使儿子屈从的成就感,还有那么一丝丝解恨后的释放。毕竟为了这个天才儿子,她牺牲了作为编辑的事业,潜在的恨意在那一刻悄然溜到了她的脸上。

02 天才少年和他的爸爸

在家庭的三角关系中,父亲和儿子作为家庭的两个男性,天然形成了潜在的竞争关系。他们会竞争家庭中唯一女性的爱,他们之间还有两个男人从智力到各种能力上暗流涌动敌意的抗衡。

维特十分幸运,他的爸爸是一个内在有足够力量,外在显现出很有弹性的男人,这个柔软温和的爸爸,在和儿子的相处中,有能力为儿子的成长和发展留出充足的空间。维特爸爸给儿子最宝贵的财富是,让儿子知道超越爸爸不是什么危险的事情,他也不会用父亲身份暂时的强大和优势,去打压和贬低他,使维特从心理到智力的发育,都在不受阻碍的环境中自由自在肆意伸展。

维特还是幼儿的时候,爸爸很兴奋地和他分享自己发明的助听器,炫耀中带着希望被儿子肯定的期许。当他说自己的助听器比人类的听力强5倍,儿子酷酷地说:“蝙蝠的听力是人的10倍”,爸爸用一句:“真的吗?”承认他原本是不知道的,欣然接受儿子给自己上的这一课。当爸爸说要把他的助听器叫做“猫耳”时,儿子再一次酷酷地说:“叫蝙蝠耳比较好。”父亲立即认同了儿子的建议,并在后面给儿子的介绍中,都使用了蝙蝠耳,并把它真的用在了自己的产品上。

当爸爸神秘兮兮地对维特说起,自己可能马上要当CEO了,他如孩童般有的地对维特说:“给你说一个秘密……”

被儿子赞叹后,他没有掩饰的小得意、小害羞、小不安反过来把儿子衬托的更高大,爸爸身体力行地告诉儿子,他对维特的超越和突破无所畏惧,让儿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可以尽情地强大,爸爸是接得住的。

当爸爸事业上出了麻烦的时候,12岁的维特发力了,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应用他超乎寻常的数学天才,成为“股市幽灵”,为爸爸买下了他工作的公司。拯救和超越了他的爸爸,成功上位,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

天性没有受打压的孩子,他们天花板的上限真的不知道在哪里。

03 天才少年的爸爸和妈妈

没有被过度惊扰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科胡特说:一个男孩能够喘口气的时刻,就是爸爸拉着妈妈去谈情说爱。

影片中维特的爸爸和妈妈,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在儿子面前亲亲我我地秀恩爱。维特时常看到的是,父母有事、或者制造一点事情,就相互亲吻、调情、说“我爱你”,甚至在儿子面前毫不掩饰地做一些暧昧的小动作,维特爸妈用在他眼前无所顾忌地谈情说爱,陪伴着他整个长大的过程。

维特爷爷临终遗书中写到:“海伦、里欧你们是模范夫妻”, “世界因为你们相爱而转动,难怪能生出这么棒的孩子。”

在维特爸爸事业上遇到了危机,爸爸妈妈黏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这正好给维特留出空间和自由的时间,维特有机会在父母的视线之外,如鱼得水地运做自己的事情。他给自己创设了另外一个生活、学习、工作的空间,在自己的地盘上尽情地弹着热爱的钢琴,在网上操纵着股市风云和公司的买卖,为他们的家庭创造了惊天大逆转,期间还捎带着追了个女孩子。

孩子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从维特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有能力什么都不耽误,把方方面的事情都妥妥地摆平。

03 天才少年和他的爷爷

没有被过度惊扰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成就天才少年,维特爷爷绝对功不可没。

作为天才少年,维特从小就没有可以交流的小伙伴,他的话题已经超出了同龄人的理解范围。就是在同学都比他大几岁的高中里,也因为他在学业上超常的智力和反应能力,被同学排斥和嘲弄。

孤独的维特幸亏有个老顽童的爷爷。在爷爷的遗书中说“维特,我忠实的挚友,无论此刻,或者每次想起你,我都好开心”,“请原谅我经常把他留下身边”。

因为有爷爷的陪伴,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是一个真正懂得他的人,只有爷爷知道他的苦闷,爷爷说“这个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离”。

没有被过度惊扰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爷爷用自己终生没有放弃的飞翔梦,唤醒了维特想飞的愿望,让他成为了“想飞的钢琴少年”和真正在蓝天上翱翔的飞翔少年。

祖孙俩一直没有停止过的共同活动,是一边谈论着各自的梦想和心事,一边制作着各种可以飞行的物件,从飞镖到蝙蝠的翅膀,还有木质的飞行器。

从爷爷那里得知家中的经济状况堪忧时,维特开始研究股市和金融消息。爷爷带着对维特的爱和朋友式的信任,把自己全部的财产交给维特,为他提供了弄潮的第一桶金。维特也让爷爷因此可以从买得起模拟飞行器,到拥有了一架货真价实的小飞机,并享受了“我飞了”的梦想。爷爷告诉维特“我发动引擎,螺旋桨开始转动,……你就可以冲上云霄,连鸟儿看了都嫉妒眼红。”

没有被过度惊扰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欧文亚隆说,真正活过的人,是不那么害怕死亡的。爷爷因为享受了梦寐以求的飞翔,心满意足带着满满的爱意离开了人世。他临终送给亲人最有价值的礼物,是在人世间平凡而生动幽默地活过,这让死亡变得没有那么恐惧和伤感,甚至还可以是温暖和安详的。

爷爷的存在,为维特提供了一片绿草茵茵的心灵栖息地。在维特不知何去何从陷入迷茫时,他和爷爷来到了小河边,爷爷摘下自己的帽子抛了出去,帽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飘落到河的对岸,爷爷说:“如果下不了决定,就得先舍去一些东西。”为维特指点了迷津。

当维特为了维系他的脑子被摔坏的弥天大谎,倍感沉重和压力时,是爷爷伸出援手,愿意为维特共同承担这个机密,并发誓只要自己活着,就替维特保守秘密,这种伙伴式的两肋插刀的支持,给了维特莫大的力量去坚持做自己。

没有被过度惊扰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成就天才少年健康成长,伙伴和朋友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爷爷担当了孤独的维特所需要的这个角色,让维特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滋养,他们在心灵层面跨越了祖孙的界限,成为一对忘年挚友。

05 天才少年成长的烦恼

维特过5岁生日时,干妈给他送的一架玩具钢琴,他立即就弹奏出了刚刚唱完的《生日歌》,从那以后钢琴就成了他生命中的最爱。每当他触碰到钢琴的键盘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忘我投入其中,顺着飞奔在琴键上的手指,一串串音乐音符自然地流淌出来,他是一个为钢琴而生的精灵。

但当他被贴上“天才”这个标签,关于钢琴的很多事情似乎都变了味道。这个标签不但成为父母得意洋洋炫耀资本,还是承载父母高期望的砝码。维特的钢琴学习从纯粹自然的喜爱,变成了被要求、被剥夺、被施加压力的利器,弹钢琴已经不再是维特曾经喜爱的那个滋味了。

在学校里,因为超常的智力,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众怒,让他在学校无法待下去,12岁的维特就面临着被上大学,选择出路的境地,让他不堪重负,无所适从。

维特苦恼地对爷爷说:“我想当别人”,“随便,就是普通人”,“比你更普通”。从维特的话语中,感受到被“天才”的光环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的少年。

进入青春期的维特,自主性在他的身体里发酵膨胀,让他不甘心再在妈妈的压迫下弹琴了。他不再像小的时候,即使有愤怒,最终还是顺从妈妈的意愿。成长的力量遏制不住地让他要从和妈妈的融合关系中挣脱出来,完成和妈妈心理上的分离。

妈妈带维特去会见世界级的钢琴大师,逆反中的维特却说不愿意再为妈妈弹琴,强硬地说自己只想做兽医,迫使妈妈在抓狂中无功而返。

没有被过度惊扰的孩子,都可能是天才

当妈妈不再全情关注和要求维特弹琴时,他却开始怀念钢琴了。在爷爷家里他情不自禁打开钢琴弹奏了起来,暴露了他的伪装。在他自己创设的独立空间里,房间里唯一醒目的是一架大大的三角钢琴,他终于可以不受干扰地享受弹钢琴那种单纯的乐趣了,维特又找回了童年时对钢琴的那份投入和热情。

其实维特拒绝的不是钢琴,而是对抗在被控制和被利益化,拒绝的是父母在钢琴上附加的那些世俗之物,是它们败了维特弹琴的胃口,让他选择了逃避。他要做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的存在,而不是成为妈妈自我价值体现的工具。他制造了假摔,把智商故意从180拉低到120,伪装成一个普通的孩子,逃避头顶“天才”光环带来的种种愤怒和苦恼。

从维特的身上,看到了现在很多逃避学习孩子们的影子,他们和维特一样,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热爱学习,他们是在逃避父母在学习上投射的那些成人们自己没有消化的焦虑和不安。

当维特超越了父母,摆脱束缚有能力单飞的时候,终于明确了缠绕他很久的问题:“我想做什么?”

他毅然决然自己驾着飞机,掠过一片云卷云舒美丽的天空,来到那个世界级钢琴大师的家中,用最张扬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布:“我想成为一个可以飞翔的钢琴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