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狀態下文化供給需要法律保障

□ 立法眼

□ 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 朱寧寧

4月23日,又一個全民閱讀日將如期而至。相比以往,今年的全民閱讀日顯得有些不同尋常。

英國作家毛姆曾說過,閱讀是一座可以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眾生百相呈現眼前。其中,一位年輕人躺在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方艙醫院”病床上專心看書的一幕,被眾多網友稱為“最感動瞬間”之一,這位年輕人也被稱為“讀書哥”。照片很快在網絡上迅速傳播,甚至連他所看書籍的作者、著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也轉發了相關新聞。

“讀書哥”的意外走紅,凸顯出的是閱讀的強大力量。手捧書卷,不但讓人感到了久違的平和與鎮定,也讓更多人看到了一座城的希望。

“閱讀在滿足精神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特殊情況下,如何更好地滿足人類精神需求、如何繼續推進全民閱讀工作、如何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中南大學中國文化法研究中心教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室原主任朱兵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把全民閱讀納入國家法治建設體系十分必要。在加快制定全民閱讀法律的同時,還要注意積極應對全民閱讀面臨的新挑戰,下一步,在對突發應急法律制度進行完善的時候,可一併考慮將推進全民閱讀等保障人類精神需求方面的內容納入法律制度體系。

全民閱讀深入人心

4月1日起,《寧波市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施行。寧波市成為浙江省第一個以立法形式促進全民閱讀的城市。

2015年1月1日,江蘇省人大常委會關於促進全民閱讀的決定施行,開闢了我國立法保障閱讀的先河。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湖北、四川、廣東、貴州、遼寧等多個地方出臺了全民閱讀促進條例。還有一些地方人大正在抓緊制定相關地方性法規。

從2006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總署等11個部門聯合發起倡議至今,我國的全民閱讀活動已經走過10多個年頭。“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動全民閱讀,全民閱讀活動已形成了逐步深入人心的勢頭,在多個大中小城市都有不同的讀書節,很多省市把推動全民閱讀作為為老百姓辦的幾件實事之一。”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介紹說。

2017年,原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曾向社會發布了《關於〈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標誌著全民閱讀立法“提速”。早在2012年,這一條例的起草工作就正式啟動。時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的郝振省,是起草小組的三位牽頭人之一。談及為何要為全民閱讀立法,郝振省告訴記者,伴隨我國人民群眾閱讀的廣度不斷加寬,深度不斷推進,將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呼聲漸高。“而要想真正地把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就必然要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的保障。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條例的起草工作開始了。”

郝振省回憶說,條例啟動起草之時,並不是沒有不同聲音。“當時,有不少學者、專家和相當多的文化戰線人士提出,讀書閱讀是很私人的事情,難道還要用立法來強迫人們去讀書?實際上,起草任務的提出有其內在邏輯,即在我國社會基本完成小康社會三步走的今天,書報刊、聲光電出版物已成為國民的基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進而成為國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基本文化權益。那麼,作為政府,對這種基本文化權益就負有保障和實施的責任。”

據郝振省介紹,條例更多地是強調各級政府在全民閱讀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強調政府對全民閱讀條件的供給、設施的建設與優質讀物的保證,對於社會不同的人群,包括少年兒童、殘疾人等方面的責任,特別是對政府及部門在全民閱讀中所肩負的工作項目,有檢查監督、表彰和懲處的條款。

而條例的起草在當時還發揮了引領和推動部分地區全民閱讀立法工作的作用。“初稿完成之後,我們先後多次到地方和中央有關部門調研,徵求意見。於是產生了兩種效應:一種是為條例的嚴謹、完善、全面、科學、準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諮詢;另一種實際上為地方的全民閱讀立法起到了一種引領、推動的作用,一些省市很快實現了全民閱讀地方立法。”郝振省說。

缺乏長效保障機制

“目前,在地方層面上,全民閱讀逐漸成為地方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別必亮一直十分關注全民閱讀。在他看來,在強調增強“四個自信”、提高國民素質、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今天,以行政力量推動全民閱讀正當其時。

別必亮曾專門提出關於以閱讀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議。在調研中,他發現目前我國的全民閱讀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閱讀設施和資源不足。鄉鎮閱讀設施薄弱,基本沒有實體書店、沒有規範的圖書館。再比如,對有關推進全民閱讀工作的考核欠缺。推進全民閱讀不僅沒有專門的考核制度,甚至也沒有納入與之相關的如文明單位創建等工作考核中。

“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要靠立法為開展全民閱讀提供製度保障。”別必亮建議全面瞭解民眾的閱讀狀況,包括閱讀條件、目的、數量、方式、內容取向等,從而為立法提供基本依據,增強針對性。此外,他還建議成立全民閱讀專家委員會,全面策劃、指導、評審有關工作;探索全民閱讀媒體聯盟,合力擴大宣傳推廣,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建立考核機制,強化監督約束機制,為長期、深入地開展全民閱讀工作提供組織保障。

統籌推進立法保障

3月6日,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幾位即將出院的患者選擇以安靜看書的方式度過在這裡的最後一夜。為了讓患者放鬆心情,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專門為患者開闢了讀書角,每天都有不少患者來此看書。可以說,閱讀讓許多患者憑藉強大的精神免疫力與病毒作戰。

出於疫情防控需要,人們開始了居家隔離的日子。足不出戶之際,很多人都感到,此刻,看書是最好的選擇,閱讀在滿足精神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社會實踐永無止境,今後的全民閱讀立法工作要適應新情況及時加強和改進。“特殊時期的精神慰藉尤為重要。在緊急狀態下,人類精神產品的提供必須要有保障。”結合此次疫情,朱兵分析指出,在緊急狀態下,現行相關的法律法規還只是著重對整個社會的物質基礎供給,包括交通、通訊、醫療等方面作出規定,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但是對個人的精神保障很少涉及,仍相對欠缺,非常時期下,人們的精神需求如何滿足和保障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因此,下一步在推進專門的全民閱讀立法同時,還應當進行統籌考慮。”朱兵強調指出,除了要制定單獨的專門法律,還要在其他法律制度體系中有所涉及,有關精神文化產品的提供必須要作為重要保障寫入法律。比如,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緊急狀態下,如何提供公共閱讀服務等問題就需要進行設計考量,雲閱讀、數字閱讀等服務都應該加以推廣和應用。

“不管是制定新的專門法律,還是修改其他相關法律,都應當留出必要的空間給文化產品,這樣才有現實意義。”朱兵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