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2018春节前夕,在全家人又一轮的苦劝下,婆婆终于同意从2号老屋搬进3号新家。至此,婆婆这一生总算完整见证了我们一家三代的居所变迁。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婆婆》(摄于2018·2·14)

婆婆今年已经84岁了,杖朝之年,希望她身体健康,过得开开心心的。作为后辈,我真的希望婆婆不要再为我们操心了。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自己的事情就交给我们自己去解决吧。

1号老屋

1号老屋是爷爷成长起来的地方,由爷爷的父辈修建而成。

1号老屋位于四合院一隅,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爷爷就出生在那里。到了上世纪50年代,因为战乱,婆婆逃难到了这里,被爷爷收留救助。自此,便跟了爷爷。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一号老屋·摄于2018年2月11日·原图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一号老屋·摄于2018年2月11日·黑白

从50年代到70年代,横跨20多年的时间,婆婆为爷爷生儿育女,多达十余人。悲伤的是,因为疾病,因为贫穷,最终长大成人的仅有5人。

婆婆常说起,有这样一个未养成的孩子,“他已经11岁了,因为羊癫疯,死了,还是个儿子。”羊癫疯并非不治之症,可那个时候,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医疗条件。

我爸就是婆婆最小的一个孩子,出生在70年代初期。爸爸很少提到1号老屋的旧事,提的最多的,是关于大爹的一段段记忆。

“我记得那时候全家人守着灶台,妈煮了一大锅面条。大哥嘴馋,靠在灶台边上,嘴里还叼着‘叶子烟’。一不小心,一大坨烟灰掉进了锅里……”

一号老屋见证了爷爷那辈人从出生到中年,也见证了我爸几乎整个童年。遗憾的是,从我记事起,它便已经荒废多年了。

现在的1号老屋,已经成了这般模样: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1号老屋·摄于2018年2月11日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1号老屋·摄于2018年2月11日

几年前,几场暴风雨过后,1号老屋朽木难支,摇摇欲坠。为了避免老屋意外倒塌伤及无辜,爸妈果断采取措施,将之整个拆除。

如今,老屋的地基已变为平整的土地。每年爸妈都会在其中种上应季的作物,但奈何土墙墙体碾碎后的土壤异常坚硬与贫瘠,导致作物的收成很不乐观。但爸妈没有放弃,他们相信,只要持续耕种,土壤一定会变得肥沃起来。我的理性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一天,但我的感性告诉我,土地从不曾苟延残喘,它一直在蓄力,一直在支撑我们这个家变得美好无比。

我感谢它,养育了我父亲的父辈。

2号老屋

2号老屋是爸爸成长起来的地方,由爷爷那一辈修建而成。

2号老屋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我爸还没有成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爸妈在媒人的介绍下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里。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2号老屋·摄于2018年2月11日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2号老屋·摄于2018年2月11日

从80年代到20世纪末,又一个20多年,老妈在2号老屋先后生下我跟弟弟。在此期间,老爸也将2号老屋进行了扩建,甚至于还在2号老屋的右侧靠双手挖出了一座池塘。

2号老屋是婆婆待得最久的一处居所。在这里,我们送走了爷爷。那是在2014年,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日子,我记得那是在年底,因为当天我们正好在杀年猪。爷爷还叮嘱上小学的我跟弟弟早点回家吃饭。可是等我回家的时候,爷爷已经瘫倒在躺椅上,无法出声。

爷爷去世对于不到10岁的我来说是一场关于“失去”前所未有的洗礼。经过这件事,我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能失去的。我猜想,那时候5岁的弟弟肯定还什么都感觉不到。

爷爷的去世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当爸妈贷款办完了爷爷的葬礼后,忽然发现,家里早就一贫如洗,如果再不做出什么改变,生活就过不下去了。随后,爸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外出打工。一去就是两年。

那是我唯一有留守儿童经历的两年。那两年,是70多岁的婆婆守着不满十岁的我跟5岁的弟弟度过的。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一号老屋·田野视角·摄于2018年2月20日

两年后,爸妈回来了,没有带回一分钱。但是,欠账终于还清了。后来,老爸在老家找了份工作,老妈守着家里的几亩地留了下来,一切似乎又有了重新开始的希望。

我记得,我从2号老屋搬离的时候正在上初二。那一年,我13岁。

3号新家

3号新家是我跟弟弟成长起来的地方,由爸妈修建而成。

3号新家毗邻村委会办公室,门口就是村道公路,始建于2007年。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在政府的倡导下修建新房,进行农村风貌改造。这时候的爸妈手里也有了点存款,便同步加入其中,开展考虑新房的选址。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3号新家视角·摄于2018年2月13日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3号新家视角·摄于2018年2月13日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3号新家视角·摄于2018年2月13日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3号新家视角·摄于2018年2月13日

爸妈对于3号新房的修建本来没有那么迫切,但201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对2号老屋的墙体造成了损坏,不得已,爸妈便加速了修建新房的事宜。

3号新房的修建并不顺利。刚开始是因为准备资金不足,修到一半就停滞了下来。后来又发生了意外,导致家里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又变得一贫如洗。那时候爸妈打算,卖掉修到一半的新房,全家搬回2号老屋,我跟弟弟也已经做好了回老屋的准备。

后来,后来的事很励志。爸妈卯足了劲修好了新房,终于让我和弟弟有了独立的个人房间。其间,艰辛种种。我不知道爸妈是凭借怎样的一股力量撑过来的,但我明白的是,爸妈在生活面前没有屈服,在苦难面前更是坚定了脚步。

如今,从婆婆搬进3号新家的那一刻起,我们一家人又住在了一起。

80年,一家三代人的居所变迁史

▲3号新家·门口·摄于2018年2月13日

未来,我不知道下一次居所变迁会发生在什么时候,我不确定那时候的家庭成员又会是哪些人,我不敢想象无限的光年里到底哪一刻才算是真正的相守相聚。我唯一深信不疑的是:无论居所如何变迁,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便无畏将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